近半年來,狀態不是很好。人類的惰性又開始佔領了頭腦高地,慢慢的又懈怠了。
情緒跟著狀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會熱情高漲,一會萎靡不振。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當然算不上什麼好事。只是說情緒的不穩定加深了內心的煩躁感。可見,這麼久以來所說的修身養性,只不過是表面功夫而已。真正的修心,那是一個長遠的事情,也跟性格有關吧。好吧,生活如此,話說人到中年不如狗,一天都不能懈怠放鬆,那麼就給自己一點時間,任性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推薦一本書,朋友推薦給我的。雖然我看了以後在自身問題上並沒有改善多少,但是不可否認確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有一段時間應該也很火熱,關注度也比較高。對在溝通問題上,似乎從學會說話就以為不存在問題,其實並非如此。
當我們學會語言之後,尤其是讀書讓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詞彙量,加上這些詞性帶給人很多的可能性,假設性。因此語言越發豐富越發顯得溝通更為困難。溝通最初的目的就是表達我所需要的,我的感受,我想讓你做的,但是因為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溝通越委婉越容易產生誤會,據說我們每天說話中有效的溝通才不到百分三十。因為誤會造成的積怨不滿更是無處不在,我們已經沒有耐心聽人說話,而是把自己的推斷強加到對方的身上,然後爭吵升級。對於孩子也是一樣,每天都是嘮叨和不滿,而真正想發聲的東西卻沒讓對方聆聽到。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困難日益升級,造成的代溝更加難以逾越。我們需要溝通,就像我們需要吃飯喝水一樣重要,但是每天發生在身上的溝通困難以及暴力溝通造成的不快都在困擾著我們,如果要改善就先從這本書入手,它可以給一些不同的溝通思考和建議。
這本書的好處是非常有趣,它並不像名字這麼呆板乏味。裡面的內容通過事例反映給讀者,並且整理對話內容,以對話的形式告訴我們如何思考溝通方式。夫妻間,父子間,老師和學生間,上司和下屬間,甚至鄰居之間的問題,其實大多都是可以通過溝通去解決的,而且只要不帶情緒,只說出基本的需求和真實的感受,另一方學會聆聽和理解感受就很容易達成一致。比如嬰孩的剛開始學會說話,和媽媽之間的溝通就非常簡單卻很有效。渴了就說「水」,餓了就說「吃」,困了就說「睡」,正因為沒有豐富的詞彙,實用性的詞彙卻不給對方任何誤會的可能性,反而很容易就能滿足需求。我們承認應該在溝通問題上效仿學習這樣的高效務實的溝通,摒棄那些以想像力、武斷、推斷為前提的情緒。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