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時在中文裡習慣地夾雜幾個英文單詞,
卻讓讓身邊的小夥伴表示壓力山大!!!!
其實不止是留學生會遇到這種難堪,
許多在外企工作或者有國外生活經歷的人,
平時說話時也會時不時蹦出幾個英文單詞,
本是無心之舉,卻被罵做「 真裝X!」
(求心理陰影...)
今天快訊菌不是來火上澆油吐槽的,
我們來聊聊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為什麼有人喜歡講話「中英夾雜」?
因為這樣講話,省腦力啊!
大家發現什麼樣的人喜歡講話中英夾雜呢?
大多數是經歷過浸泡式英語學習的人,比如海歸,比如在外資企業工作的人。你有可能覺得這些不好好說話的人,都是炫耀心理在作祟。
事實上,講話中英夾雜不是個例。這種現象非常廣泛,例如講粵語的同學講著講著就會蹦出來幾句普通話、一些非洲人民買東西和聊天時很可能是用不一樣的語言……
全世界的人都存在這個問題。
在語言學上有個名詞叫「語碼轉換」或者「語碼混合」,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20世紀末有語言學家提出了「順應」理論,你可以理解為「順著最得心應手的方向」來講話。而語碼轉換就是人們要尋找最簡便最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所激發的。
學過兩種以上語言的人也不例外,他們傾向於使用最不需要努力、也最不需要費勁來做選擇的形式來完成講話的任務。
你可以能要說,中英文不定時切換明擺著不是增加講話時候的障礙嗎?
但事實是,對於一些雙語使用者來說,他們很有可能在只能用單語種講話的情況下感到更費勁。
我們現在很習慣說某個人很「low」,並對這個意思心領神會,但是要把它翻譯成中文,你就找不到一個特別合適的詞來對應。
來個碼農們熟悉的例子:
「新的MSDN裡關於Socket WMI的部分你仔細看了嗎?下午在Sammamish有一個會議,請你們公司的CXO也去參觀下。」
全部翻譯成中文,就是:
「新的微軟開發者網絡裡的網絡套接字的視窗系統管理規範的部分你仔細看了嗎?下午在色迷迷有一個會議,請你們公司的各種首席官們也去參觀下。」
確定這樣會有人耐心地聽完你說的這段話?
當你說話夾雜英文的時候,其實你不僅僅是在使用一個英文單詞那麼簡單。你同時是在試圖修改對話的語境,這種修改是建立在「雙方都能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的假設前提之上的——反正你聽得懂,我這樣說也省力,那幹嘛不這樣呢?
這種情況下,雖然講話者的初衷不是在有意刁難對方,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資本,但也是出於建構適合自己表達的語境,強求對方接受。
因此對於並沒有期待在這種語境下進行對話的一方,他們會感覺到「中英夾雜」特別突兀,即便他們知道MSDN、CXO是什麼。
這是兩種語言互相KO的過程
那現在有另外一個問題:
暴露在英語環境下怎麼就讓人中英夾雜了?它對人的思維做了什麼?
這可能牽涉到我們常常感到好奇的另一個問題:
那些會說多種語言的人,他們在說其中一種語言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是在用這種語言進行「思考」,還是用的母語?也就是說他們此時的「思維語言」是哪種?
這個問題在學界還沒有趨於一致的結論,原因在於,還沒等學者們去研究哪個語種才是思維語言,在最基本的「你思考時用到的媒介真的是『語言』嗎」這個問題上,意見已經不一致了:
一部分學者認為人們思考時用到的語言,其形態就是人們能說出來的,諸如英語、漢語、法語等自然語言;
還有一部分學者不同意,認為人們思維中語言,是一種很玄的東西,無聲無息出沒在心底……然後當我們需要說話的時候,它就被翻譯為自然語言供我們說出來,學者們把這種思維媒介稱作「心理語」。
即便是裝bigger,也裝的不簡單
接下來快訊菌討論最後一種情況:裝。在語碼轉換的問題上,即便是處於某種程度的「裝」,背後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交際意圖的問題,說話人通過語言向聽話人展示自己的交際意圖,而語言轉碼是其中一種方式,它能引起聽話人對這種現象的注意。
比如,當對方聽到中英夾雜時,就會下意識地特別關注,進而進行相關的語境假設,也就是腦補:」他這是啥意思呢?「(不是內容上的啥意思,是意圖上的啥意思)。
而這個過程也是遵守「哪個最不費力氣我選那個」的原則,對於中英夾雜的說話者,聽話者很容易聯想到對方可能想表達的某種說話內容以外的意思:
字面上他是在評論今天的食物,事實上也暗含了他想表現出來的自己見多識廣、或者洋氣不老土、或者家境不錯、工作不錯、學歷不錯……
你看,意圖的傳達和獲取在雙方之間都如此不費力,在語言學上這是一次成功的交際,所以中英夾雜還真是裝高bigger的不二選擇。
當然,也有可能說話者想表現出來的意圖完全沒有被聽話者獲取,最後聽話者獲取的意圖是:裝。那就有點遺憾,這個交際不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