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其實就是一種懷念祖輩、追思先人、緬懷遺志的悼念性質的活動,因為故者的墓地一般都葬在山地丘陵之中的,一般都是人跡罕至之處的,所以,年長日久的,就會長滿了荒草荊棘,有的時候,荊棘野草甚至會瘋長蔓延,把我們先人的墳塋都淹沒了,所以,後人為了不讓祖先的葬身之處不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就會去清理野草、掃除荊棘、培上新土、栽上新樹,使得先人的墓地常在常新,永遠可以供後人瞻仰。這個過程,就叫做掃墓了。
,就是4月2日到4月12日都可以的說法,那麼,在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的最佳時間了。
清明節是與春節、中秋、端午並列的四大傳統節日,兼具自然節氣與人文關懷兩種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在古代農村,上墳由來已久,不僅是對先人的一種懷念,更是能通過上墳得到先人的保佑,作為地道的北方農村人,在古代清明節上墳,一般都是男人去,極少有女子去上墳,甚至有些地方不允許女人上墳,受農村老一輩的傳統思想,女人是不能上墳的,在我們這邊,以前女人也是不能上飯桌的,由此可見女人的地位在古代農村是比較低下的,不管是在婆家還是娘家,清明節的時候也僅僅是在家裡坐坐、吃頓飯,不會跟著父兄弟侄去掃墓,在古代農村也有這樣一種說法「女子上墳,娘家絕門」,由此可見,在古代女人是不允許在清明節上墳的。
5,正處 「生理周期」 中的女人。
科學解釋:此時的女子,通常身體虛弱,避免奔波勞累。
民俗解釋:風俗認為,此為「汙穢之氣」,是對祖先的不敬,要禁忌。
建議:儘量避免掃墓。或者穿紅色內衣褲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