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下午5點,忙完天水四零七項目上的事,張放之急匆匆趕上6點到蘭州西的G1875次高鐵,參加第二天的安全生產會。
而對他的第二次的採訪,筆者便也正好約在這個空暇時間段。採訪期間,張放之和項目現場的聯繫並沒有中斷,仍然協調著當天晚上的混凝土澆築供應事宜。
張放之(左一)
每隔20天左右時間,張放之才能抽空回趟龔家灣的家。80年出生的張放之,戴副金絲邊框眼睛,謝頂比較明顯,看上去斯斯文文,更像是技術口出身的項目經理。2018年,是張放之來到天水公司的第四個年頭。「14年7月1日辦的調動手續,從蘭州到天水的高速路上,當時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勤奮,扎好根,穩紮穩打幹好項目。」談及當時去甘肅六年天水公司的感受,張放之說到。
2012年,天水公司作為甘肅六建布局省內東南市場,準確把握省情、行情,搶抓關中經濟帶發展機遇的重大戰略舉措,緊跟企業在天水地區的投資方向,以李芳群為代表的第一批天水公司創業團隊,克服當初人生地不熟的創業之艱,用一次次努力不斷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在近幾年迎來了跨越式發展。而人才缺乏,一直以來是制約企業進一步提升項目管控水平,推進區域公司全面發展的一大主要因素。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作為代表人物之一的張放之堅決服從組織調配,毅然來到了蘭外區域公司。
「四零七是深耕典範,自己要有使命感」
剛到天水公司,張放之接手的便是天水四?七醫院內科樓項目。「區域性公司具有因地制宜,贏得先機,搶佔市場的優點,它不僅是企業經營地域擴大、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的體現,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跨越式發展中資源相對有限的矛盾,也是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天水公司經理李芳群說,「而其中與天水四?七醫院近十年的深度合作,可以說是最具代表的滾動深耕經營成果之一,從綜合樓到內科樓、住宅樓,再到17.7萬平方米的天水四零七康復醫院康健養老中心項目,雙方近十年的親密合作,可以說一步步邁入了雙方深度合作的高度。自然,項目經理的人選尤為慎重。」2015年元月,張放之和他的項目團隊繼續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獲得了甲方的高度讚譽,提前20天實現正負零平,業主獎勵20萬元;2015年的5月9日,封頂當天,業主天水四零七醫院特意為項目部送來感謝牌,「項目部在施工期間組織精心,安排合理,不僅工程質量好,安全生產管理嚴格,而且還提前15天順利實現主體封頂。」並額外獎勵項目部30萬元。該項目當年也被評為天水市和甘肅省的文明工地,張放之個人被甘肅六建評為2014年度先進個人,2015年七一表彰「優秀共產黨員」、年度「優秀項目經理」榮譽稱號。
「業主10年的信任,這就是對我們作為施工單位最好的評價。」張放之說,「與天水四?七醫院的合作,是天水公司人以現場保市場、深耕老業主,雙方互惠互利發展的生動案例,作為項目建設人之一,必須要有管控好每個施工環節,幹好每一個項目的使命感。」2015年的7月,總建築面積9.25萬平方米,總造價1.46億元的晟世瓏庭項目開建,這是天水公司的第一個大體量群體性建設項目,張放之繼續挑起了這個重任,同年8月被企業提為天水公司副經理。
康健養老中心項目上的三件事
2017年的8月5日,甘肅六建與天水四零七醫院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啟動總建築面積約17.7萬平方米,概算投資為7.5億元的天水康復醫院、康健康復養老中心項目,該項目也是甘肅六建堅持甘肅建投企地對接、企企聯合發展戰略,深化與業主方合作的重點建設項目,甘肅六建對這個項目的定位是引領天水公司的項目管理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水平,首次引進集成式智能升降平臺和鋁合金模板試點應用,打造成為天水公司在建綠色文明示範工程。
從2017年11月16日開工建設以來,張放之和他的「四零七」戰隊成員就一直為上述這個目標努力著。
「在項目土方開挖階段,晚上11點因電纜故障,降水井停止抽水,基坑水位持續上升,情況萬分危急。張經理臨危不亂,緊急協調甲方鍋爐房電源,臨時進行補充抽水。但因鍋爐房電源功率不足,只能暫停水位上升,無法排除積水,更換故障電纜仍迫在眉睫。張經理作為一名黨員、一名老同志,身先士卒,帶領項目部全體管理人員親自動手,連夜對故障電纜進行更換,一直到凌晨四點。」作為最早一批天水公司創建成員,項目技術負責人牛小龍清楚地回憶到,「12月天水寒冷的冬天,作為項目團隊負責人,他陪工人一起,凍的直打?嗦。終於在凌晨4點完成了搶修工作。第二天上午七點,張經理的身影準時又出現在施工現場。」
「這真沒什麼,既是黨員,又是項目負責人,自己本就是要做到率先示範。」回憶起這件事,張放之說到。在該項目的土方開挖階段,臨近基坑底部開挖深度已超過水位線4米,又正逢天水雨季,張放之基本是每天都在現場巡查,一次開挖過程中,水流量突然變大,外漏土方出現零星掉落。施工員尚未預見事情的嚴重性,仍在指揮工人進行修坡。張放之發現後,大聲呼喊,將工人調離現場,指揮挖掘機將新開挖的工作面回填,回填過程中外漏土方已開始大塊掉落,顯現出塌方的徵兆,幸好回填及時,防止了事故的發生。「事故的發生往往不可預見,遇到隱患,要立即排除,工期、成本都可以挽回,事故發生了沒辦法挽回,要記住,安全第一。」事後,張放之及時召開了項目安全生產會。
天水康復醫院、康健康復養老中心項目設立了兩臺5013塔吊。在開工時張放之特別對塔吊位置的確定十分重視,要求塔臂的覆蓋範圍滿足施工要求,確保塔吊自地下室穿出時要躲開所有的主次梁,不給質量留隱患,還要求兩臺塔吊不能互相碰撞。經過與項目技術負責人、塔吊租賃公司技術人員深入探討,定立了可行的方案,並在現場實際放樣,現場論證。等到第一臺塔吊基礎澆筑前,他又多次帶領大家定位放線,一次又一次的覆核,力爭做到精確無誤。第二臺塔吊基礎澆筑前,又帶領團隊又通過塔吊吊鉤定位,以事實說話,確保塔吊位置準確。一點一滴細微的工作,給這個年輕的項目團隊成員樹立嚴謹做事的榜樣。
工作實,學風實
而在同事眼裡,張放之的工作實,學風也實。2001年畢業於甘肅省建築工程學校工民建專業的張放之,再忙也不忘給自己充電,2008年拿到了蘭州交通大學工民建專業的本科學歷,2017年又上了甘肅省委黨校的研究生,同年又通過了一級建造師考試。
沒有特殊事,每天早上7點30分準時到項目部。一級建造師備戰階段,張放之每天晚上在8點12點的自學也帶動著項目部的年輕員工。為了更好地帶動項目部的學習之風,張放之經常性組織項目部團隊在工作之後進行建造師考證學習,2017年6個項目部員工通過了二級建造師,2人一次性通過了3門、1人一次性通過了2門一級建造師考證。
一個項目的團隊凝聚力如何,戰鬥力如何,學習力如何,作為項目經理的一言一行往往決定著這個項目施工團隊的性格。
實幹興邦,實幹興企。無論做人做事,都離不開一個「實」字。做好一個企業,需要付出汗水,久久為功,不能因為企業規模大了、技術水平高了,就認為可以放鬆一下,不需要那麼努力了,做人做學問更是如此。
不忘初心,重任在肩。像張放之這樣踏實低調,勇於擔當的甘肅六建蘭外區域公司幹部,還有許許多多。面對2018年較大的施工產值壓力,張放之和他的團隊成員以敢為人先、敢打能勝的六建精神,在各自崗位上盡心履職,也用實幹擔當書寫著自己的建築人生。(任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