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網友給改哥留言,認為鹿衝關森林公園聖母山頂的「聖母遺址」是一座尼姑庵,還聲稱「這個尼姑庵有很多傳說」,這讓改哥驚愕不已,這麼不靠譜的傳說從何而來,又是誰造的謠啊?但願只是由於公園在遺址處只立了石碑卻未作任何介紹,從而誤導了遊客,而不是有人想要故意歪曲歷史。這也讓改哥意識到,太有必要澄清一下關於這處「聖母遺址」遺蹟,以及六衝關一帶諸多歷史遺蹟的真相了。
鹿衝關森林公園內的「聖母遺址」 劉正東攝
說「聖母遺址」曾是一座廟也不算錯,但它卻是一座「洋廟」,名字也不叫「聖母院」,而是「吾樂之緣聖母堂」(簡稱「聖母堂」)。它是天主教貴州教區早年在六衝關一帶修建的多座教堂之一,是貴陽境內海拔最高的一座天主教堂,也算是貴陽昔日的地標建築之一,它的影像曾經作為貴陽的風光名勝,與甲秀樓、油榨街牌坊群等一起,被印刷在百年前的法國明信片上。
法國明信片上的貴陽聖母堂
鹿衝關森林公園內「環翠茶苑」所在的聖母山,海拔1410米,山頂是貴陽城北視野最佳的地方。早在1856年,法國傳教士、貴州主教胡縛理和傳教士們就有意在此修建教堂,因故未能實現。待至法國傳教士李萬美任貴州主教時,由傳教士範樂出資金,施綿負責設計修建,工程於1874年開始。修建之初,教外人妒恨洋人、洋教,以有礙「風水」,傳出謠言,阻止修建,說什麼主教為駐紮在六衝關的法國士兵,修築作戰防禦工事,近可炮打省城貴陽,遠可控制安順、鎮寧,甚至遵義和興義。後經地方官府查明真象,並非修築什麼工事,張貼告示加以澄清,才得以順利進行修建。
從聖母山頂俯瞰貴陽城區
這座教堂總體上是法國式建築的式樣,但面向貴陽城的正立面,卻類似中式的牌坊。教堂採用磚牆瓦面,窗頂呈尖形,祭臺上方中央供奉聖母塑像一尊。建築面積約一百五十平方米。教堂後面幾公尺外,修建了三間平房,用於看管人員和朝聖的教徒休息之用。
這座教堂竣工以後,1874年的9月10日,由主教李萬美舉行祝聖典禮,取名「吾樂之緣聖母堂」。是日,貴陽城裡以及附近堂口的傳教士教徒們都前來參加典禮,六衝關修道院的修生也集體參加。從修院開始,舉行大遊行到聖母堂,一路上高唱聖母禱文。堂內堂外進行彩扎陳設,彩色繽紛,盛極一時。經常祝聖典禮畢,由傳教士博第業舉行大禮彌撒和聖體降福。博第業並編寫了一首法文聖歌,每年外國傳教士「避靜神功」結束後上聖母堂都要唱這首歌,求聖母保佑降福中國、貴州、貴陽和修院、傳教區。
圖上法文chapelle de notre dame de liesse即吾樂之緣聖母堂
1877年,法國傳教士範樂離開貴陽回國前,在一定的條件和協議下,贈給六千法郎作聖母堂的費用基金。其中以五千法郎存於上海銀行,以便隨時支取,另一千法郎由巴黎外方傳教會修院轉交貴州教區為置田地或投資取息,以履行範樂的協議條件。條件是在六千法郎的年終收益中,應以其中一部分作聖母堂的修繕費,基金收入的另一部分則作為「看守管理教堂的教徒的工資津貼;此外還得提出收益的第三部分以作每年在聖母堂作十臺彌撒的獻儀,每臺彌撒的獻儀是三兩銀子(這種彌撒稱永年彌撒),最後再留出剩餘的部分收益來供應終年聖母像前的聖體燈的燈油和裝飾陳設教堂用費。1878年12月25日,主教李萬美籤字接受了範樂的六千法郎基金的協議條件。」
教區當家、法國法國傳教士文瑟納,用這六千法郎在洛灣買得每年收40石租谷的田地調換,交由修道院經管。
法國傳教士、貴州主教施恩在任時,1916年借聖母堂由於維修之機,向中外神職人員和教徒募捐來維修和擴建以方便朝聖的教徒,維修擴建工程由教區當家、法國傳教士巴禮先負責。維修擴建工程項目主要是把經堂內外刷新、翻撿瓦面;因牌坊有傾圮危險,重修牌坊;緊接經堂後面修一間祭衣房;加修兩個廊棚,工程約值1200兩白銀。
圖上法文意為「貴陽北4公裡聖母堂,海拔1450米(當時測量得不準確)」
1944年,貴州主教、法國傳教士藍士謙在任時,在法國傳教士安濟華的監督下,將聖母堂外圍擴大,拆去了原有的廚房、教徒休息室和餐廳等,開採堂後巖山的石料,在堂後的左右兩側修築了兩幢二層磚房,以供朝聖教徒休息之用,同時還將堂前壩子擴大,堂院進門改在堂的正面,進門前面修築了一座石臺階,來往可由臺階左右兩側上下,是項工程到1946年舉行貴州教區成立一百周年慶典時才告完成。
1948年,梵蒂岡駐華公使黎培裡利用中國教徒對「聖母」的宗教感情,把他的助手、愛爾蘭籍神父莫克勤(William A·Moclath)召來中國組織聖母軍,許多教會大學、中學的學生參加。同年,傳教士安濟華首先在貴陽南堂發起組織「聖母軍」。 1951年,貴陽六衝關修院也成立了「聖母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聖母軍」抗拒人民政府接辦教會學校、阻止青年教友入黨入團,甚至配合國民黨匪特的活動,1951年5月貴州各地「聖母軍」被取締。
聖母堂的地基 劉正東攝
在「文化大革命」當中,貴陽聖母堂被拆毀,並且在原址上建起了省微波站,上聖母堂朝拜聖母的宗教活動也停止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拔亂反正,黨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恢復貫徹,從1984年起,先在洗心亭,後經政府批准在原六衝關中修院院內,在每年的9月8日「聖母聖誕節」,都有來自全省各地和鄰近省份的神職人員及教友兩三千人舉行恭迎聖母和彌撒等宗教慶祝活動。
鹿衝關公園內的環翠茶苑,在聖母堂遺址上修建的房舍,不知何故停工爛尾了好幾年之後又完工了,應該是茶苑的新包房,看來以後也不太可能在原址上復建教堂了。
環翠茶苑的爛尾包房(現已完工)
從1874年建堂以來,貴州以及廣西、雲南等省的中外神職人員和教徒,不斷往聖母堂朝聖,每年復活節後的第三周的星期二,外國傳教士辦避靜神工後,中國神父則在每年辦避靜神工後的9月8日(聖母聖誕瞻禮)那天都集體到聖母堂朝拜聖母,教徒們在每年的5月(聖母月)、10月(玫瑰月)及聖母的瞻禮節日,尤甚喜愛上聖母堂朝拜聖母,許願還願,祈求聖母降福。
改哥最近一次踏訪聖母堂遺址時,在原本的地基東側,發現了教堂入口處的石階尚未被完全覆蓋,這剛好與記載中該教堂原本是從側面進入而非從正面進入的說法相吻合。
鹿衝關森林公園管理方,近年在聖母山岔路口的「天地合同」牌坊下設立了「聖母遺址」的指路牌,又在殘存的基石下樹立了石碑,可以讓更多人有興趣來了解這段歷史。可惜只標了個含糊不清的景點名稱,卻又遮遮掩掩不肯作任何介紹來告訴遊客這處遺蹟的來歷,甚至在遺址上新建房屋破壞了原貌,難怪會有朋友誤以為這裡曾經是一座尼姑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