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之後,有一次突然覺得六歲的老大沒那麼可愛了。剛開始以為只是我個人的感受,後來在頭條號上回答這個現象背後的心理原因,發現很多人關注,原來這是一個蠻普遍的現象啊,而且我發現這個現象其實是一個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視的教育信號!
我嘗試著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三個原因,後來做了自我調整,現在又重新喜歡上了老大。
這個信號在告訴你,你的老大已經不是那個老大了。六七歲的孩子也就俗話說是「狗都嫌」的年齡,從心理學角度講,主要是因為孩子已經慢慢的變成一個「小大人」了,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識,有了更強的探索欲望和行動能力,同時也意味著更加不聽話和不受控制了,所以這個時候你會很容易覺得老大沒那麼可愛了而忽視了大寶其實是長大了!
因為你沒有正確的解讀信號的內涵,所以也就不能採取恰當的應對措施。家長朋友這是通常會陷入自責怪圈,「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不能對二寶偏心」、「教育孩子好累」等等。於是有的家長朋友為了不對老大冷落,強顏歡笑的刻意的對老大好一些,殊不知這樣下次你會發現自己更討厭老大。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明明不喜歡老大了還要耗費心神的強迫自己要公平正義,這樣自然會消耗你對老大的耐心,下次他要是犯錯了你會更容易憤怒(你的潛意識會告訴自己「我對你這麼好了你怎麼還不聽話」)。只有正確解讀信號你的教育困境才能迎來柳暗花明。
面對萌嘟嘟的老二,你本能的就會覺得老大不好玩。你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在老二身上,老二也給你很多積極的反饋,所以你跟小的孩子更親近,自然而然就與大寶距離就疏遠了。因為你無形中選錯了參照對象才讓老大平白無故的蒙受「不白之冤」。
當有兩個孩子之後,你會發現照顧孩子會牽扯你更多的精力,你的休息時間更少了,有時候又摸不到教育的門道,所以你會時常感到身心疲憊。當人處於身心疲憊狀態下,也是我們心理學上說的「易激惹」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看事物容易有一種消極的情緒,有一句詩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當情緒過後,你會發現對大寶的看法又會改變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有些父母對孩子發脾氣之後又會後悔,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即使你知道更多的原因並不會改變問題,你只有採取積極的行動,才能有積極的結果。我們要把握好這個信號,去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看待孩子的態度。具體的行動可以分兩步走,一是接收信號,二是重新連接。
當我發現自己沒那麼喜歡大寶了,我就把握好這個信號開始反思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讓它就這麼溜走,解讀信號好發現大寶不是那個大寶了。教育孩子過程中我們會接受到很多信號,只要正確解讀這些信號孩子的教育才會越來越好。例如,有一次大寶跟我說害怕爸爸媽媽死掉,這時候家長朋友可能覺得孩子這個想法不好,然後努力的去是給孩子講道理甚至開展死亡教育等等。我記得當時我準確的解讀了孩子的信號,他是希望我們能夠更多的陪伴他,越是我就說你是希望爸爸媽媽永遠陪著你,以後爸媽多陪陪你好不好,孩子很高興的點點頭,孩子得到他想要的這個事情也就過去了。
重新審視孩子無論是外表還是心智的發展,我發現大寶已經不是那個可愛的小孩了,已經變得是一個聰明的小帥哥了,我需要重新在腦海建構大寶的形象。正因為每天的朝夕相處,容易讓我們忽視了孩子一天天的小改變背後在慢慢醞釀著質變。我突然發現大寶每天都有很多想法,有很強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有很好的情緒表達,很多事情他自己都可以完成了。
我開始把大寶當做一個小男子漢來看待,給他更多的自主權,慢慢的我又重新喜歡上了大寶,這種喜歡跟喜歡二寶已經是不一樣的。這種喜歡多了一份欣賞,多了一份尊重,多一份放手,多一份互動。
教育孩子就是這樣的,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的水平及時的做調整。為什麼有的父母在孩子30多歲犯錯了,還對別人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因為這些父母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去審視孩子,無視孩子長大了的信號,心裡始終把孩子固定在那個聽話的小孩子。那些「巨嬰」大概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吧……
關於我:資深心理諮詢師,二娃奶爸,以自身諮詢經歷和育兒實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構複雜的育兒心理本質,定期介紹好經驗。歡迎關注,一起和孩子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