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醫生在義診現場
劉婆婆的雙手因為打針變得又青又腫劉婆婆住進了醫院說起自己的病情劉婆婆眼角帶淚
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測測你是否有早期症狀
4月11日,79歲的劉婆婆坐在病床邊「安靜」地看電視,雖然她並沒有動一絲一毫,但右手還是不停地不自覺的抖動,這天,是她在成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第11天了,除了嚴重的糖尿病外,醫生還診斷她為帕金森症。
「怎麼就得了這種病……」劉婆婆嘴裡不停地念叨,她始終想不通,曾經作為居委會主任的自己雷厲風行、精明幹練,管理著八九千居民,到老了,怎麼連自己的一雙手都管不住……
據了解,目前我國像劉婆婆這樣患帕金森症的病人有200多萬,6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達到1.6%-1.7%,僅在成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門診患者中,屬於帕金森症一類的患者就達到了該科門診病人的1/4。
帕金森症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一半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都會伴隨抑鬱症狀,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這種疾病是神經內科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的第二大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還沒有根治的辦法,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達到有效緩解疾病的效果。
病情加重 切菜時手不聽使喚
4月11日中午,樂至縣的劉婆婆坐在成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病房看電視,稀疏的頭髮亂蓬蓬地堆在頭頂,臉上、脖子裡布滿的皺紋刻畫出一個早就經歷人生起伏的老人的模樣,但與其他老人不同,她的右手不自覺地抖動著,每一次顫動仿佛都是為歲月流逝打著節拍。
3個月前,劉婆婆正在切菜做飯,握著菜刀的手突然就開始大幅度的抖動,「比平時抖的兇多了!」劉婆婆說,50多歲開始她的右手就開始出現輕微的抖動,但因為自己沒有其他不舒服,也就沒在意,這一抖就抖了20多年。直到今年1月,劉婆婆突然病情加重,她才被趕緊送進了當地的醫院。醫生建議她到更大的醫院治療,4月1日劉婆婆來到了成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
任居委會書記21年 曾經也是社區「一姐」
劉婆婆曾是當地西街社區居委會的主任、書記,轄區有八九千個居民,有關計劃生育、民政、調節居民關係、治安等方面的工作都是她負責主管,雖然劉婆婆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憑藉過人的記憶力和管理能力,21年來把轄區管理得井井有條,不管同事還是居民都信服,活脫脫一個社區「一姐」。
「什麼事情,我都最喜歡走前面。」劉婆婆說,自己工作幹得讓人心服口服,什麼事情都喜歡做表率,但是現在「幹不動了」,得了帕金森症之後更是受了很大影響,以前喜歡打毛衣,現在也因為手抖打不了了,「怎麼就得了這種病……」轉過臉,劉婆婆眼角悄悄滴下一滴淚……
患病後變得寡言急躁 3個月換2個保姆
成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慶松說,一半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都會伴隨抑鬱症狀,患者常常會感到情緒低落、焦慮、多夢並伴有睡眠障礙等。
「她的性格都變了好多。」4月11日中午,劉婆婆的女兒吳女兒到醫院來送飯,說起母親的病情吳女士很無奈。吳女士說,劉婆婆從年輕時就自尊心很強,現在得了帕金森病覺得自己「沒用」了,心理落差很大,「她現在很容易急躁,別人多說一句都不行。」劉女士說,以前母親很愛說話,脾氣也沒那麼暴躁,但現在別人多囑咐她一句,劉婆婆就嫌煩了,就因為這個,3個月內她已經換掉了2個保姆。
40多歲阿姨患病 無奈丟掉工作
成都市民張阿姨才45歲,雖然她心裡一百個不願意,但還是在今年選擇「退休」,臥床在家,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現在她的病癒發嚴重,連走路都踩著小碎步,搖搖晃晃,容易跌倒。上周,她才又到成都三六三醫院拿藥。
5年前,張阿姨在一家公司當清潔工人,日子過得有條不紊,但不久她發現,自己有時四肢打抖,行動不靈活,一直以為是脊椎問題,到醫院後檢查發現,她患有帕金森病。「我身體這麼好,怎麼可能得這個病?」面對醫生的解釋,張阿姨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患病事實,經過多番尋醫問診後,無奈她仍被診斷為帕金森。
瞞著同事上班 藥效一過四肢亂動像跳舞
三六三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周斌說,患了帕金森疾病後,神經和運動方面都會受到影響,患者吃藥後,在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內能活動自如,像正常人一樣。張阿姨為了能夠正常幹活,瞞著同事和醫生吃藥後照常上班,當藥效過去後,又塞了口藥吃,結果,張阿姨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由於隨意加藥,張阿姨在工作時出現了多動症,發病期間,四肢像跳舞一樣亂動。
「患帕金森病後,手指不能靈活擺動,隨後疾病進展,患者不能幹體力活,相當於喪失了勞動力,日常行動只能滿足基本生活,不僅給家人帶來很大負擔,對本人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周斌強調,目前,還沒有藥物能有效根治帕金森病,也不能阻止病情發展,只能服藥改善現在狀態。所以,張阿姨不僅要丟掉工作,而且還要終身服藥,按醫囑服藥。
帕金森病的誤區
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 「見好就收」不靠譜
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洪鑑介紹,市民對帕金森症的認識常常有幾個誤區。
「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症。」趙洪鑑表示,肢體抖動並不是帕金森病診斷的必要條件,最新帕金森病診斷標準指出,運動減少、震顫或強直都可以診斷為帕金森病。同時,帕金森病不只是老年病,有5%-10%的患者發病年齡小於50歲,部分更年輕,如小於40歲,甚至30歲。
成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慶松介紹,帕金森症的治療常常有3-5年的「蜜月期」,這段時期服藥效果往往很好,一些患者就會以為病情緩解或治癒而減少用藥或停止用藥,實際上,如果不能對帕金森病持續進行終生管理的話,度過「蜜月期」後患者病情很容易快速發展或嚴重的副作用。
帕金森症的症狀表現:
運動症狀:
運動遲緩: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刷牙等動作緩慢、字越寫越小,行走時步距縮小,呈小碎步,語言單調;
靜止時手顫抖,有時腳顫抖;
肌肉強直:四肢沉重感及僵直,活動關節困難;
姿勢異常:患者頸和軀幹呈彎曲姿勢,身體前傾,行走時手臂不能自由擺動;
非運動症狀:
抑鬱:情緒低落、興趣減少;
嗅覺減退:對氣味刺激敏銳性減退;
便秘: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費力;
睡眠行為異常:白天睡眠過多、夜尿、夜間頻繁覺醒、生動夢境等。
早期帕金森病的九個先兆
1、你從椅子上起立有困難嗎?
2、你寫的字和以前相比是不是變小了?
3、有沒有人說你的聲音和以前相比變小了?
4、你走路容易跌倒嗎?
5、你的腳是不是有時突然像粘在地上一樣抬不起來?
6、你的面部表情是不是沒有以前那麼豐富?
7、你的胳膊或者腿顫抖嗎?
8、你自己系扣子困難嗎?
9、你走路時是不是腳拖著地走小步?
以上9個問題如您有3題及以上回答「是」,建議您去神經內科進行進一步臨床檢查;
如無法回答問題2時,以上問題如您有2題及以上回答「是」,建議您去神經內科進行進一步臨床檢查。華西都市報記者 周家夷 寧芝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