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臺區位於吉林省中部,長春和吉林兩市之間,地處平原與丘陵的過渡地帶,山嶺丘陵多分布在境內東部和南部,為長白山餘脈。松花江環東境流過,沐石河、霧開河、飲馬河由南向北貫穿全境。有關九臺境內的山城址,相關研究較少,筆者擬通過以往調查成果以及對這些山城址形制、規模的分析,探討其性質、始建及沿用年代。
壹
截至目前,九臺境內共發現20處山城址, 均在松花江西岸一級臺地的山頂上修築,地勢險要,多佔水陸交通要衝,視野開闊,易守難攻。尤其以上河灣鎮為中心的區域,山城址尤為密集,但規模都比較小,周長大多數在100米~300米之間,面積最小的僅200餘平方米,最大的也不過1000餘平方米。這些山城址形狀不一,依山頂地形而建,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方形,個別呈三角形。城牆多為土築或土石混築,有的利用自然山勢作為城牆。多數山城內發現了數量、大小不等的圓形坑跡,排列較為規整,現在這些坑跡多被填平。城外多設有環道,寬度為1米~3米不等,有的城址還發現了護城壕的遺蹟,個別山城還發現了門址。在以前的普查中,文物保護工作者曾經在山城內發現紅褐色夾砂粗陶的瘤狀耳、橋狀耳和陶片,並伴有素麵細泥質灰陶片,個別城內只見素麵細泥質灰陶片,但也有城內不見任何遺物。
下面介紹一下幾個比較典型的山城址:
松江山城址:位於莽卡滿族鄉松江村小錦州屯西側的山頂,松花江自南向北環山腳東南流過。山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牆長26米,南北牆寬25米,牆體殘高2米~3.5米,牆基寬6米~10米;在東牆北端設有一門址,寬3.5米;在城的西、北兩面牆外均發現雙護城壕遺蹟,壕寬4米,兩壕間隔1米左右,在山城北面的山坡上,還發現2條寬2.3米的溝,直通山腳下。
懷德堂後山山城址:位於上河灣鎮4公裡的懷德堂後山山頂。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102米,南北寬66米;西牆藉助山的陡坡,稍加人工補築而成,東、北兩牆為土石混築,南牆憑藉絕壁修築,城牆內高現存1米左右;城內發現圓形坑跡50處。在以前的文物普查工作中,曾在城內採集到紅褐色夾砂粗陶的瘤狀耳、橋狀耳和陶片等,並發現灰色細泥質陶片。
石羊嶺山城址:位於上河灣鎮南約0.5公裡的石羊嶺山頂,山腳下有一條小溪,順山東麓蜿蜒北去,注入上河灣河。城址呈不規則橢圓形,南北長37米,東西寬約36米,城牆為土石混築,北高南低;城牆外設有2米~3米寬的環道;城內有大小相近的圓形坑跡18處,城內遺物比較罕見。在以前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工作人員曾在城外北坡發現紅褐色夾砂粗陶四稜錐形鼎足、圓錐形鬲足、瘤狀耳和橋狀耳以及石斧等石器,並發現素麵泥質灰陶片。
樺樹嘴子西山山城址:位於上河灣鎮樺樹村境內一座被當地群眾稱為西山的山頂上,憑藉山頭險阻築成。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6米,南北寬21米;西牆借凸起的石砬子背梁稍加人工修築而成,東、北兩面城牆均為土石混築,其內高1米有餘,外高3米~4米;牆外設有環道,寬約2米。城的西南設有一門址。城內發現圓形坑跡17處,排列較為規整。
貳
關於九臺境內山城址的始建年代,目前學界大致有3種看法。一說這些山城址始建於漢代夫餘政權,至高句麗、渤海、遼金時期繼續沿用;一說為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所建,至遼金時期繼續沿用;一說為這些山城至遼金時期方始建成。
由於沒有直接的考古材料或者文獻材料來直接證明這些山城址的始建年代, 以上幾說都是根據文獻材料或者通過文物調查所作出的推論性認識。
據文獻記載及有關歷史圖籍考證,上河灣一帶曾是渤海國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部居住地,山城原當屬粟末靺鞨所興建,至公元713年後,松花江以西為熟女真,松花江以東為生女真,屬遼而不稱籍,屢與契丹互相攻伐,契丹於松花江西岸沿江駐堡屯守。但是,從以往文物調查在城內所採集的遺物來看,這些山城的建築年代可能更早,譬如在懷德堂後山山城址、樺樹嘴子西山山城址、董家屯東山山城址等城址內,均發現了青銅時代的遺物,最為典型的就是紅褐色夾粗砂素麵陶器殘片,包括四稜錐形鼎足、圓錐狀鬲足以及瘤狀耳和橋狀耳等。這些發現又與吉長兩地常見的另外一種青銅時代文化——西團山文化類型有相似之處,這些陶器所代表的文化面貌要比西團山文化晚或為西團山文化晚期,其年代上限或已到漢代。另外,在很多山城址周圍都發現了類似文化面貌的遺址,這或許對研究山城址的始建年代有所幫助。
2009年,當時的九臺市文物管理所對九臺上河灣鎮境內山城群進行了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為了進一步解決山城址的年代和文化面貌問題,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和當時的九臺市文物管理所聯合對上河灣鎮境內的懷德堂後山山城址和樺樹嘴子西山山城址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掘工作。其中在懷德堂後山山城址城內試掘2米×2 米探方1個,結果顯示,城內地層堆積比較簡單,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素麵夾砂紅褐色陶片,其中包括口沿、器底、器耳(包括橋狀耳和瘤狀耳)、鼎足、鬲足和陶器殘片等,可辨器型包括罐、缽、壺、鼎、鬲等,具有典型的西團山文化類型特徵。在樺樹嘴子西山山城址則採集到了素麵夾砂灰褐色陶片以及遼金時期的青磚、布紋瓦等殘片。
這些出土和採集的遺物表明, 懷德堂後山山城址和樺樹嘴子西山山城址所代表的文化面貌應當為西團山文化晚期,其年代上限應該已到漢代。從以往山城址的調查情況看,很多山城址只發現了遼金時期的泥質素麵灰陶片或者根本未發現任何遺物,這說明有的山城可能是後來根據需要續建而成。當然,這只是一種推論,尚需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
另外,有人依據山城址的建築形制以及城牆的夯築方式對城址進行斷代,認為山勢呈不規則形狀、城牆為土石混夯者年代較早,如懷德堂後山山城址;而城址基本為方形、城牆為土築者則年代稍晚,如玉豐村東山山城址。
叄
關於九臺境內山城址的性質、地位及作用,目前學界多認為它們是具有警戒作用的軍事城堡。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從規模來看,這些山城址的面積都比較小,多在2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之間,不適合大規模屯墾戍守;其二,從所處位置看,這些山城址均位於松花江西岸海拔較高的山頂上,且多處於水陸交通要衝,視野開闊,易守難攻;其三,從分布規律看,這些山城址的分布相對密集,且相鄰城址之間可以互相瞭望;其四,從發現的遺蹟和採集的遺物看,山城址內未發現大量的生產生活用具,也未發現與生產活動相關的遺蹟。如此規模的小城,顯然不適於大規模地屯墾駐軍,應該是具有一定軍事意義的城堡。
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山城址的年代如果較早,就不一定是單純的具有軍事意義的城堡。因為山城址內儘管未發現大量的生產生活用具,但是在多數山城址周圍均發現類似文化面貌的遺址,而且很多遺址分布面積也較大,這有可能意味著這些山城址不光具有軍事防禦功能,也可能兼具行政管理職能。
肆
當然,九臺境內的山城址並未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加之文獻記載少之又少,關於這些山城址年代、性質等方面的判斷,都具有推論性質,希望能通過以後的考古發掘進行科學的揭示。但是,關於九臺境內的山城址還有幾點信息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
其一,九臺境內已發現的山城址均分布於松花江西岸,而在江對岸的吉林市目前尚未發現類似的山城址。
其二,在上河灣鎮境內發現的山城址於松花江西岸由東至西排列,山城址分布尤為密集,在山城址沿線的北邊就分布有大量遼金時期的平原城,其中包括九臺境內的趙家溝古城、北城子古城、三臺古城以及德惠境內的梨樹園子古城、布海後城子古城、楊家大橋古城、梁家屯古城等。這些山城址與平原城距離較近,這些古城是否存在聯繫有待考證,搞清這一問題對於解決山城址的斷代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
其三,從個別山城址內發現的陶器殘片的器物特徵看,把這批山城址年代上限定在漢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此斷代是否適用於所有山城址尚有待檢驗。
信息來源: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