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德閎學校最初引起家長關注的,是她和德威的關係。
在上海家長心中,2003年在浦東建校的德威外籍人子女學校(以下簡稱德威)是那種光環閃閃、非常接近「理想教育」的學校: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學術水準強,塑造學生紳士、淑女風範的嚴謹英式教育。
以學術能力而論,與很多IB學校「挑選生源」的情況不一樣的是,德威要求每個12年級學生都去考IB,但平均分仍在各類國際學校中名列前茅。
上海德威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浦東)近兩年IBDP平均分
但德威是一所不招中國學生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2017年,就在上海民辦雙語學校建校的「井噴期」期間,由德威教育集團提供學術支持、共享國際化教育資源的上海德閎學校誕生了。
與德威「原汁原味」的英式教育不同,德閎給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一所中國學校。
國際化教育的上半場講「拿來主義」,下半場講「中西融合」,德閎的立意比融合更進一層,是「融入」,以中國文化、中國孩子為本,將國際化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希望探索出適合這個時代中國孩子成長的中國教育。
這也是德閎創校校長費建華的理想。
男神校長的教育進化論從公立名校中悟出的國際化教育發展方向
在來德閎擔任校長前,費建華歷任蘇州中學副校長、蘇州立達中學校長,前者是與上海中學齊名的江蘇省重點高中,後者則是類似華育的蘇州頂尖初中。
德閎的很多家長稱費建華為「男神」,不僅是因為其風度儒雅,態度可親,還因為他對國際化教育的獨到理解,這種理解正是來自於他對傳統教育「學霸工廠」模式的反思。
圈粉無數的「男神」校長費建華
讓人不自信是教育的大問題
長期在「學霸工廠」擔任校長,費校長見多了學霸中的學霸,卻越來越覺得這樣的教育有問題。即使在蘇中這樣的學校,一年中考上清華、北大的又有多少?總還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學生拼盡全力,也還是「陪太子讀書」。
在高考獨木橋上,學生被分成三六九等,除了金字塔尖的學生,其他孩子勢必一路被碾壓得「不夠自信」,費校長認為這可能正是高度競爭型教育最大的副作用——當這些孩子走入社會,在一個個需要突破自我的階段,他的教育經歷可能已經限制了他的勇氣。
而那些最終考進名校的人,整個青少年時代都在一條狹窄的單行道上前行,雖然看起來更容易獲得一份光鮮的工作,但自己究竟要什麼?往往也很迷茫。
2001年,費建華公派赴美國紐約州的一所高中進行為期一年的教學交流,之後又由教育部選派至哈佛大學參加校長領導力培訓,這些經歷打開了他對國際教育的視野,也促使他進一步對傳統教育進行反思。
2003年,費校長第一次接觸德威國際教育集團,協助德威在蘇州創辦了蘇州德威英國國際學校,並與蘇州德威的校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蘇州與德威國際學校十幾年的近距離交流,使他對中國教育的國際化路徑的思考逐漸豐滿起來。
費建華與學生在一起
關注每個孩子的差異化教育
在費校長看來,國際化教育與傳統中式教育最本質的不同,在於如何看待孩子——「學術優異」僅是一類孩子的天賦,而正如TED教育類排名第一的演講人肯·羅賓遜所說的「每個孩子都有天賦,只是天賦不同。」
知難行易,只關注學術天賦簡單,如果孩子的天賦在其他方面,要如何發現?在費建華看來,學校就應該是那個關注孩子差異化特點,幫孩子發現天賦的場所。
德閎的戶外運動設施
在蘇州立達中學出任校長的時期,費建華就開始了「差異化教育」的探索。
立達中學建立於1996年,相當於蘇州中學的民辦初中。當時中國正掀起公辦名校在自己系統裡開民辦學校的熱潮,我們很容易對照上海的情況,想像這所初中競爭的白熱化程度。
到了2010年,立達學校轉回公立體制,生源也從全市招考變成學區對口招生。這意味著生源不再是清一色的學霸苗子,很多老師都不適應,「爺爺和孫子坐在一間教室」,本來講一遍就可以的知識點,現在講幾遍,還會有學生不明白。
也就在這一年,費建華被任命為立達中學的校長。費校長對自己和全校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學生一定要努力適應老師,適應一種課堂模式嗎?
費建華開始推行教師要「差異化」地去教,不能被一刀切的目標和進度壓死,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跳一跳,夠得著」的學業目標,能在學業上找到自發的成就感。
當時在立達中學有個有趣的細節,剛進校的孩子有三份作業可供選擇,這三份作業貼著紅藍黃三種顏色標示,實際上難易程度有遞進,但「顏色是平等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程度選擇難度相匹配的作業。
經過五年時間,生源變化後的立達,沒用「工業化」高壓方式,成績也追平「學霸工廠」時期的輝煌。費建華在立達的探索可謂獲得了成功。
然而高考目標不變,費建華的努力充其量是改善學生一段時期的「圈養」方式。擺脫「唯分數論」,真正培養快樂、自信,在學術上主動鑽研的孩子,才是費建華的理想。
這種想法與德威一貫秉持的教育理念一拍即合。
德閎的運動會
在德閎學校,對每個孩子的評估方式都是分析式、差異化的。第一學期德閎家長拿到成績單,發現不是簡單的分數統計,而是一份報告:
每一位任課老師都要對孩子這學期的表現給出了詳細說明,除此以外,老師還會描述與之前一個階段相比的對比,孩子取得的進步,或者是仍需努力的空間。
而「學校應該是幫孩子發現天賦的場所」這一理念,也在德閎特有的「啟迪課程」上真正落了地。
這是德閎除去國家規定課程以外的自選課程,共有60多門,種類覆蓋五大領域,分別是學術、科技與創業實踐、視覺與表演藝術、體育和音樂。
這些學科都是在德威的教育專家指導之下,由德閎的中外教師共同研究開發的校本課程,像一片未知的森林,等待學生從不同的路走進,等待他們探索。
德閎的「啟迪課程」包括了大提琴這樣的科目
「中國心+德威核」一所英倫範兒中國學校
行文至此,讀者們一定非常好奇,那麼德閎與其它那些民辦雙語學校區別何在?德威對德閎學術支持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在幾番訪校及與諸多家長交流後,筆者認為,德閎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中國心+德威核」。
走廊內學生作品的陳設
中國心:豐富的母語文化
德閎學校的中國心在我看來有兩層體現,其一表現在課程上非常豐富的母語文化;其二則融入到了學校課外活動的方方面面。
十幾年間,國際化教育的趨勢已經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從開始追求「原汁原味」西式教育,到現在家長都轉而尋找,能兼顧孩子中國文化學習的國際化教育。
這方面德閎走得更遠。在常規語文課之外,德閎還有國學課,中文經典閱讀課、象形文字課等等,啟迪課程中的第一版塊學術類中,一半的課程跟中文或中國文化有關。
「現在大家提到國學就會想到穿漢服、行漢禮,這我不認同,太形式主義了,從小學生開始的國學課,應該是有趣的。」
費建華介紹說。比如德閎的孩子學成語,會用Drama的形式來表演成語故事。國學也可以通過音樂課、體育課去學,比如古琴、武術,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
「啟迪課程」也提供給孩子中國民樂的學習
德閎學校的中國心,還體現在很多教育細節中。比如,德閎雖然沿用了英式學校的學院制傳統,將學生分成四大跨年級的學院,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但德閎的四座學院中卻有兩所是以中國人命名。
容閎是中國第一位留洋學生,德閎的「閎」便取自他的名字;宋慶齡是出生在上海的偉大女性——這樣命名,孩子們自然會更主動去探索和學習偉大國人的歷史和精神世界。
德閎的四大學院
在德閎學校,到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學校的前臺布置著明清的案幾和捲軸,擺放著圍棋和古琴,在國學堂中孩子們描繪自己的青花瓷瓶,京劇臉譜,學校還與臨近的養雲安縵開展合作,組織孩子們參觀楠書房,浸潤在古書齋的環境中學習書法和茶道。
學生在楠書房上國學課程
管理/學術/資源上的"德威核"
對於一所新開學校來說,教育的觀念和定位再好,「如何落地」才是最大的問題。
作為德威集團的姐妹學校,德閎學校在很多細節上都努力踐行著實行德威教育的三大支柱——學生為先(Students Come First),開拓精神(Pioneering Spirit)和一校多園(One College Many Campuses)。
一文很難概述,本文僅從我們實地探訪中所見的一些細節中,來看看「德威精神」在德閎是如何體現的:
1、校園管理上的德威標準
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細節——幾乎貼在所有教室門上的「Help」招貼:
招貼指引學生如果心中有困惑,可以找誰來談一談;也指引老師,如果對一個孩子的表現產生擔憂,感覺超出自己的判斷,可以第一時間找更專業的人來介入。
這個細節的背後,是德閎沿用的德威國際教育集團特有的SafeguardingFramework——這是由德威的兒童安全教育專家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基礎上撰寫的一整套兒童安全保護法則,讓德閎的老師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建立安全意識,和人和人之間的邊界意識。對學校各級人員的培訓內容包括:
如何保護孩子的個人信息安全,孩子如何與成年人交往,教師如何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孩子的個人權益,通過怎樣嚴謹的招聘流程來確保每個在校內與孩子接觸的教職員工以及志願者都是安全可靠,適合與孩子共處的專業人員等。
這可能就是德威以學生為先的理念的體現吧。
2、校園設計上的德威標準
德閎的招生主任由老師告訴我們,在她參觀德威國際學校的時候,她感受到德威與傳統中國學校的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不止追求課程和教學的完善,而是在學校運營的每一個細節上都追求專業和完美。德閎也同樣在學校建設和管理的專業度上採用德威標準。
我們跟著由老師參觀教學樓,路過一間陶藝教室。很多學校都有陶藝課,大概就是讓學生在陶胚上畫畫,拿出去燒製成型。然而就在我們要走完這間教室時,由老師指著後面關著的門說,門後面是一座窯。原來學校竟然為了陶藝課,自己專門建了一座窯!
也就是說,德閎的學生在是真的能從頭到尾燒制出一件陶瓷器來,自然讓這門課的完整度達到了最佳!
STEAM課程
同樣讓我們感覺到非常嚴謹、完整度非常高的,還有德閎的STEAM教室:教室裡一色擺放著銀色金屬感拼搭構建,兩邊置物柜上是一臺臺自動化的機器,可以將金屬材料塑製成學生想要的零件、道具。
在STEAM教室的盡頭,陳列著一個做機械手套的知識掛圖:在設計手套之前,學生需要通過人手骨骼模型,去理解真實的人手構成和運動原理;而在課程中,學生要通過電子元件和編程,做出機械手套的裝置,並能控制它做出石頭、剪刀、布的動作。
事實上,這裡不是一個簡單的科學藝術綜合課的教室,而是將學習和創業融為一體的創客空間,跟德威學校一樣,這個創客空間有一個更為簡潔的名稱,叫做SE21。而這個SE21空間,正是德威創新精神在德閎的體現。
機械手套的知識掛圖
3、德威平臺上的資源
背靠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德威國際教育集團,德閎自然深受裨益。
在師資上,德閎的外教老師都是通過德威的招聘平臺進行全球招聘,且與所有的德威國際學校教師同等待遇,參加共同的教師培訓。據說德閎現在的60名中外教師團隊,是從4000份簡歷中挑選出,由費校長親自面試了400場才選出的精英。
而且,德威的豐富教育資源也向德閎的全體師生開放。開學僅四個月,德閎的學生已經有機會去新加坡德威學校參加音樂節,到北京德威學校參加首屆國際博覽會,與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的音樂家共同譜曲,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舞蹈團同臺等等。
倫敦德威公學的副校長來訪
在採訪費校長的時候,我們問到他一個問題:「所有國際化學校都在做差不多的課程概念,講述差不多的國際教育理念的時候,德閎作為一所新學校,如何能做到不一樣?」
費建華笑著說:
「那就要看誰做得認真,誰能真正將這些課程和理念落地,影響到每一個孩子。」
本文轉自爸爸真棒,作者吳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