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外的時光
——一部軍校微電影攝製團隊的4年跟拍手記
■肖玉增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王微粒
張墨濤在參加籃球比賽。
同學教段詩婕彈電子琴。
張宇辰在實驗室調試設備。圖片由作者提供
●4年前,一群年輕學子走入國防科技大學校門,他們的故事被拍攝成紀實微電影《上軍校》,該片在網絡播放引起熱議,本版曾以《鏡頭裡的成長》為題報導了該微電影攝製團隊的拍攝故事。
●4年後,當這群學員即將本科畢業時,他們的成長被製作成紀實微電影《我的大學》,4年的時光再次被記錄、述說。今天,就讓我們聆聽這部軍校學員微信朋友圈裡新晉「熱劇」背後的故事。
「4年,是大學的一個輪迴;4年,是學子的一個周期;4年,是成長的一次分享;4年,攝製組有話要說……」當反映國防科技大學學員成長的《我的大學》紀實微電影第一集播出時,攝製組成員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段文字。
對於攝製團隊而言,在每一集只有7分鐘左右的微電影裡,學員們4年的時光就像被按下了快進鍵,成長仿佛就在一瞬間;而在電影的主人公——7名被記錄的軍校學員眼中,這樣的成長並非突然降臨,甚至需要經歷久久的困惑與迷茫。這些令人難忘的時光,不僅發生在鏡頭裡,更發生在鏡頭外。
成長,從小事做起
鏡頭裡,正在站軍姿的魏凱倫面容嚴肅,身子繃得很緊,一副「好兵」的模樣。可在鏡頭外班長朱明遠的眼中,魏凱倫腳下作戰靴的那根長鞋帶顯得特別扎眼。
作戰靴的鞋帶要打成蝴蝶結,利落好看,解起來也方便。魏凱倫不適應雙手同時捏出兩個環,然後打出兩個活扣。他習慣只打一邊的活扣,這樣鞋子也能繫緊,但總有一根鞋帶比較長。一次拉練途中,那根長鞋帶左右搖擺,敲打著鞋面「噠噠噠」地響,節奏和步伐一致,特別明顯。中途休息時,班長朱明遠把魏凱倫拽出來,「入伍多長時間了,還沒學會繫鞋帶?」
班長的訓斥,讓魏凱倫想起了父親的那句話——把被子疊好了、小事做好了,別的事也都能幹好。他對攝製組說:「其實,這些小事,不是我做不好,而是內心深處沒想做好……」
這是微電影中的一個鏡頭。在那一刻,魏凱倫實現了大學時光的第一次自我覺醒。
鏡頭之外的4年時光中,魏凱倫同樣經歷著許多這樣的第一次:大一第一次擔任骨幹,大二第一次去部隊實習,大三第一次寫入黨申請,大四第一次裝備實操……看似平淡而漫長的軍校時光,就在這樣一樁樁有意義的小事中慢慢走過,如流水般浸潤心田,託著他駛向更廣闊的遠方。
畢業前夕,魏凱倫面對鏡頭自信地說,4年來,他的文化課學習和軍事訓練均取得優秀成績,並多次擔任模擬連骨幹。對於未來,他充滿期待。
個體是群像的縮影,鏡頭是時光的片段。在攝製組眼中,這群年輕學子的4年軍校時光有太多值得記錄的故事,而我們的鏡頭遠不足以表達他們成長的精彩。
銀川姑娘段詩婕,一開始給自己的定位是「一般女孩」:內向不善於表達、專業課剛剛及格、體能訓練容易傷病。在新訓的一段鏡頭裡,班務會上,她坐在最靠近角落的一個凳子上,低著頭,毫不起眼。可在大二時,就是這位「一般女孩」做出了一件一鳴驚人的事:順利通過某專項考試,被選送出國參加聯合培養。
是什麼讓她身上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她告訴我們,原因很簡單:每周六加練體能、大強度學習和多為集體做貢獻。她的述說讓我們很難去用鏡頭語言體現,但我們知道,有些成長不一定在鏡頭裡,而在鏡頭外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之中。
成長,從挫折開始
這又是一個關於鞋子的故事。喜歡跆拳道的上海姑娘李琦,萬萬沒有想到,入學的第一個挑戰竟是一雙制式女皮鞋。
隊列場上皮鞋落地的聲音,是評判女學員步伐是否整齊有力的「硬標準」。一雙踢跆拳道的腳,怎麼裝進這雙版型瘦長的制式女皮鞋?李琦咬著牙,試了再試。對她來說,每一次落地,都是鞋與腳的「廝殺」。
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次較量,李琦終於用自己的腳,磨軟了鞋。用她自己的話說,「不知道是鞋最終合了腳,還是最終讓腳合了鞋。」
在攝製組眼中,學員的成長就如同穿鞋一般,只有在經受挫折之後,成長才顯得更珍貴、更真實。李琦是這樣,張墨濤也是如此。
2018年春天,「詩頌強軍新時代」全軍詩歌筆會在大學舉辦,張墨濤入選大會主持人。早已把主持詞爛熟於心,從儀態到站姿,他對著鏡子反覆練習。然而沒想到,由於練習強度太大,最後一次彩排,張墨濤竟然嗓子啞了,最終無緣舞臺。
詩歌筆會那天,張墨濤站在角落裡,跟著默念每一句主持詞,看著本該屬於自己的那一方舞臺,心裡充滿了酸楚。那次挫折,讓他更加懂得珍惜每一次鍛鍊的機會。在大三複習考研期間,他發奮勤學,順利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
在拍攝過程中,幾乎每名學員都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言語:「這4年,我經歷過許多挫折,也收穫了許多全新的體驗。」對於他們來說,挫折就像一塊磨刀石,讓他們的青春愈發閃光。
大三下學期,學員隊組織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聆聽大會的那個晚上,張墨濤望著窗外的星空久久不能入睡。什麼叫奮鬥?奮鬥就是戰勝挫折、戰勝自己。第二天上午,隊裡組織定向越野訓練,張墨濤的精神格外振奮,始終咬牙衝在前面,第一個通過了終點。
8月1日,國防科技大學舉行畢業典禮,張墨濤站在人群中,凝望著這個熟悉的校園,仿佛回到了大一時第一次參加閱兵式的那個清晨。那天,當軍旗伴著雄壯的軍歌從張墨濤眼前經過,凝視著那一抹鮮紅,張墨濤鼻子一酸,眼淚奪眶而出。
成長,從堅持啟航
《我的大學》紀實微電影熱播之後,有人問我們,4年「跟蹤」幾名學員沒有「丟」掉一個,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很簡單:堅持。其實,對於鏡頭裡的學員們來說,成長的時光,也是堅持的故事。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軍人。」4年前的鏡頭裡,丁超顯得格外靦腆,他總是習慣在雙胞胎弟弟丁群之後發言,甚至坦言,連報考國防科技大學都是受弟弟影響。
4年後,再次面對鏡頭,丁超的目光變得堅定。這種堅定源自點滴間的成長。一開始,他在全隊戰友面前介紹自己都會臉紅;到現在,他在幾百人面前可以從容不迫地展示自己,也可以大方得體地在全隊戰友面前講評工作。
這段成長,與堅持有關。入學時,丁超、丁群哥兒倆分數並不算高,但最後,他們在學習訓練、骨幹任職等各方面實現了全面超越。大學4年,這對雙胞胎沒有賴過一次床、缺過一次操、掛過一門課。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熬過一關,便是寸進,進一寸便有進一寸的歡喜。「這裡有很多優秀的人但依然很努力,他們是我們天然的榜樣。」丁超說。
在攝製組眼裡,張宇辰無疑就是丁超所說的那種人。4年來,他的專業課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剛進學校時,張宇辰有些發胖,經常被同學們拿來開玩笑,他從不介意。去年,再次見到張宇辰的時候,攝製組震驚了, 僅用半年,他成功減重30公斤,簡直換了一個人,小肚腩不見了,代之以軍校學員特有的結實有型。
早中晚攝入多少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素菜裡面炒菜油是多少克,雞蛋、雞胸肉、牛肉轉換成多少熱量,吃了哪種水果、雜糧。在張宇辰的手機記事本裡,詳細記錄著每天的減重日誌。在他看來,減重並不難,秘訣只有兩個字——堅持。
張宇辰通過MOOC平臺,完整自學了四、五門營養學和運動學課程,給自己訂製了科學的鍛鍊方案和精確的營養攝入標準。接下來,只需要嚴格落實和持之以恆。對他來說,科學就是嚴謹,就是較真兒,就是堅持,就是生活本身。如今,張宇辰被保送碩博連讀,他將在國防科技大學這方科技創新的沃土上,實現兒時的科學夢。
4年前,在遼陽老家的小院子裡,丁群告訴攝製組,男孩就應該去軍隊經受鍛鍊、報效國家。畢業前,我們想請丁群說一句畢業感言。他用手機發來這句話:「每個人都會遺憾自己一生只能活一次,對於軍人來說還有一種最大的遺憾,那就是一生只能為祖國犧牲一次。」可惜,他忙著準備畢業綜合演練,沒能把這句話在鏡頭前說出來,最終沒有用到片子裡。但這句話,我們會一直珍藏。
鏡頭裡,魏凱倫站在圖書館林立的書架中間,將手中的書合上放回書架。在這個留下他最多時光的地方,他無聲地向母校道別。畫面外,我們凝望著他,如同凝望著這群年輕學子4年的青春時光。鏡頭不斷拉開,他的身影在屏幕上不斷遠去,我們也在無聲地向他道別、向他們道別,送他們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