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校微電影攝製團隊跟拍學員4年,記錄下這些鏡頭外的時光

2020-09-05 中工網

鏡頭外的時光

——一部軍校微電影攝製團隊的4年跟拍手記

■肖玉增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王微粒

張墨濤在參加籃球比賽。

同學教段詩婕彈電子琴。

張宇辰在實驗室調試設備。圖片由作者提供

●4年前,一群年輕學子走入國防科技大學校門,他們的故事被拍攝成紀實微電影《上軍校》,該片在網絡播放引起熱議,本版曾以《鏡頭裡的成長》為題報導了該微電影攝製團隊的拍攝故事。

●4年後,當這群學員即將本科畢業時,他們的成長被製作成紀實微電影《我的大學》,4年的時光再次被記錄、述說。今天,就讓我們聆聽這部軍校學員微信朋友圈裡新晉「熱劇」背後的故事。

「4年,是大學的一個輪迴;4年,是學子的一個周期;4年,是成長的一次分享;4年,攝製組有話要說……」當反映國防科技大學學員成長的《我的大學》紀實微電影第一集播出時,攝製組成員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段文字。

對於攝製團隊而言,在每一集只有7分鐘左右的微電影裡,學員們4年的時光就像被按下了快進鍵,成長仿佛就在一瞬間;而在電影的主人公——7名被記錄的軍校學員眼中,這樣的成長並非突然降臨,甚至需要經歷久久的困惑與迷茫。這些令人難忘的時光,不僅發生在鏡頭裡,更發生在鏡頭外。

成長,從小事做起

鏡頭裡,正在站軍姿的魏凱倫面容嚴肅,身子繃得很緊,一副「好兵」的模樣。可在鏡頭外班長朱明遠的眼中,魏凱倫腳下作戰靴的那根長鞋帶顯得特別扎眼。

作戰靴的鞋帶要打成蝴蝶結,利落好看,解起來也方便。魏凱倫不適應雙手同時捏出兩個環,然後打出兩個活扣。他習慣只打一邊的活扣,這樣鞋子也能繫緊,但總有一根鞋帶比較長。一次拉練途中,那根長鞋帶左右搖擺,敲打著鞋面「噠噠噠」地響,節奏和步伐一致,特別明顯。中途休息時,班長朱明遠把魏凱倫拽出來,「入伍多長時間了,還沒學會繫鞋帶?」

班長的訓斥,讓魏凱倫想起了父親的那句話——把被子疊好了、小事做好了,別的事也都能幹好。他對攝製組說:「其實,這些小事,不是我做不好,而是內心深處沒想做好……」

這是微電影中的一個鏡頭。在那一刻,魏凱倫實現了大學時光的第一次自我覺醒。

鏡頭之外的4年時光中,魏凱倫同樣經歷著許多這樣的第一次:大一第一次擔任骨幹,大二第一次去部隊實習,大三第一次寫入黨申請,大四第一次裝備實操……看似平淡而漫長的軍校時光,就在這樣一樁樁有意義的小事中慢慢走過,如流水般浸潤心田,託著他駛向更廣闊的遠方。

畢業前夕,魏凱倫面對鏡頭自信地說,4年來,他的文化課學習和軍事訓練均取得優秀成績,並多次擔任模擬連骨幹。對於未來,他充滿期待。

個體是群像的縮影,鏡頭是時光的片段。在攝製組眼中,這群年輕學子的4年軍校時光有太多值得記錄的故事,而我們的鏡頭遠不足以表達他們成長的精彩。

銀川姑娘段詩婕,一開始給自己的定位是「一般女孩」:內向不善於表達、專業課剛剛及格、體能訓練容易傷病。在新訓的一段鏡頭裡,班務會上,她坐在最靠近角落的一個凳子上,低著頭,毫不起眼。可在大二時,就是這位「一般女孩」做出了一件一鳴驚人的事:順利通過某專項考試,被選送出國參加聯合培養。

是什麼讓她身上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她告訴我們,原因很簡單:每周六加練體能、大強度學習和多為集體做貢獻。她的述說讓我們很難去用鏡頭語言體現,但我們知道,有些成長不一定在鏡頭裡,而在鏡頭外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之中。

成長,從挫折開始

這又是一個關於鞋子的故事。喜歡跆拳道的上海姑娘李琦,萬萬沒有想到,入學的第一個挑戰竟是一雙制式女皮鞋。

隊列場上皮鞋落地的聲音,是評判女學員步伐是否整齊有力的「硬標準」。一雙踢跆拳道的腳,怎麼裝進這雙版型瘦長的制式女皮鞋?李琦咬著牙,試了再試。對她來說,每一次落地,都是鞋與腳的「廝殺」。

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次較量,李琦終於用自己的腳,磨軟了鞋。用她自己的話說,「不知道是鞋最終合了腳,還是最終讓腳合了鞋。」

在攝製組眼中,學員的成長就如同穿鞋一般,只有在經受挫折之後,成長才顯得更珍貴、更真實。李琦是這樣,張墨濤也是如此。

2018年春天,「詩頌強軍新時代」全軍詩歌筆會在大學舉辦,張墨濤入選大會主持人。早已把主持詞爛熟於心,從儀態到站姿,他對著鏡子反覆練習。然而沒想到,由於練習強度太大,最後一次彩排,張墨濤竟然嗓子啞了,最終無緣舞臺。

詩歌筆會那天,張墨濤站在角落裡,跟著默念每一句主持詞,看著本該屬於自己的那一方舞臺,心裡充滿了酸楚。那次挫折,讓他更加懂得珍惜每一次鍛鍊的機會。在大三複習考研期間,他發奮勤學,順利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

在拍攝過程中,幾乎每名學員都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言語:「這4年,我經歷過許多挫折,也收穫了許多全新的體驗。」對於他們來說,挫折就像一塊磨刀石,讓他們的青春愈發閃光。

大三下學期,學員隊組織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聆聽大會的那個晚上,張墨濤望著窗外的星空久久不能入睡。什麼叫奮鬥?奮鬥就是戰勝挫折、戰勝自己。第二天上午,隊裡組織定向越野訓練,張墨濤的精神格外振奮,始終咬牙衝在前面,第一個通過了終點。

8月1日,國防科技大學舉行畢業典禮,張墨濤站在人群中,凝望著這個熟悉的校園,仿佛回到了大一時第一次參加閱兵式的那個清晨。那天,當軍旗伴著雄壯的軍歌從張墨濤眼前經過,凝視著那一抹鮮紅,張墨濤鼻子一酸,眼淚奪眶而出。

成長,從堅持啟航

《我的大學》紀實微電影熱播之後,有人問我們,4年「跟蹤」幾名學員沒有「丟」掉一個,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很簡單:堅持。其實,對於鏡頭裡的學員們來說,成長的時光,也是堅持的故事。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軍人。」4年前的鏡頭裡,丁超顯得格外靦腆,他總是習慣在雙胞胎弟弟丁群之後發言,甚至坦言,連報考國防科技大學都是受弟弟影響。

4年後,再次面對鏡頭,丁超的目光變得堅定。這種堅定源自點滴間的成長。一開始,他在全隊戰友面前介紹自己都會臉紅;到現在,他在幾百人面前可以從容不迫地展示自己,也可以大方得體地在全隊戰友面前講評工作。

這段成長,與堅持有關。入學時,丁超、丁群哥兒倆分數並不算高,但最後,他們在學習訓練、骨幹任職等各方面實現了全面超越。大學4年,這對雙胞胎沒有賴過一次床、缺過一次操、掛過一門課。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熬過一關,便是寸進,進一寸便有進一寸的歡喜。「這裡有很多優秀的人但依然很努力,他們是我們天然的榜樣。」丁超說。

在攝製組眼裡,張宇辰無疑就是丁超所說的那種人。4年來,他的專業課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剛進學校時,張宇辰有些發胖,經常被同學們拿來開玩笑,他從不介意。去年,再次見到張宇辰的時候,攝製組震驚了, 僅用半年,他成功減重30公斤,簡直換了一個人,小肚腩不見了,代之以軍校學員特有的結實有型。

早中晚攝入多少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素菜裡面炒菜油是多少克,雞蛋、雞胸肉、牛肉轉換成多少熱量,吃了哪種水果、雜糧。在張宇辰的手機記事本裡,詳細記錄著每天的減重日誌。在他看來,減重並不難,秘訣只有兩個字——堅持。

張宇辰通過MOOC平臺,完整自學了四、五門營養學和運動學課程,給自己訂製了科學的鍛鍊方案和精確的營養攝入標準。接下來,只需要嚴格落實和持之以恆。對他來說,科學就是嚴謹,就是較真兒,就是堅持,就是生活本身。如今,張宇辰被保送碩博連讀,他將在國防科技大學這方科技創新的沃土上,實現兒時的科學夢。

4年前,在遼陽老家的小院子裡,丁群告訴攝製組,男孩就應該去軍隊經受鍛鍊、報效國家。畢業前,我們想請丁群說一句畢業感言。他用手機發來這句話:「每個人都會遺憾自己一生只能活一次,對於軍人來說還有一種最大的遺憾,那就是一生只能為祖國犧牲一次。」可惜,他忙著準備畢業綜合演練,沒能把這句話在鏡頭前說出來,最終沒有用到片子裡。但這句話,我們會一直珍藏。

鏡頭裡,魏凱倫站在圖書館林立的書架中間,將手中的書合上放回書架。在這個留下他最多時光的地方,他無聲地向母校道別。畫面外,我們凝望著他,如同凝望著這群年輕學子4年的青春時光。鏡頭不斷拉開,他的身影在屏幕上不斷遠去,我們也在無聲地向他道別、向他們道別,送他們遠行。

相關焦點

  • 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學員攝製的微電影榮獲國際獎
    2017年寒假,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南京校區的兩名學員,採用紀實手法,通過鏡頭真實記錄了烈士孟祥斌遺孀的平凡生活,攝製了微電影《陪伴》來緬懷英雄,旨在講好英雄故事、傳承英雄精神,賦予革命英雄主義更多的時代感,營造尊重英雄、禮讚英雄、弘揚英雄精神的強大磁場,影片在第六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上獲獎。    英雄都是從平凡裡走出來的,每一個普通的人都潛藏著強大的正能量。
  • 微電影演繹青春記錄成長
    微電影演繹青春記錄成長網易教育訊 青春是一首歌,是一首充滿朝氣的歌,它奮發向上,它鬥志昂揚,青春值得記錄,青春應該記錄。微電影演繹青春記錄青春「微電影」以其短小精悍、題材多樣、製作靈活、播放平臺廣等優勢風靡網絡。一部《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讓廣大觀眾看到了《微電影》的魅力。微電影內容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製等主題於一體,受到了廣大受眾的歡迎。
  • 國內首部孕媽媽微電影《for my baby》濃情上映
    《for my baby》,是一部講述孕媽媽在懷孕過程中的點滴感人故事的國內首部孕媽媽微電影,是一位母親送給即將出生寶寶的一份珍貴禮物,充分展現孕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和對即將出生寶寶濃濃的愛。這部微電影歷經半年的籌劃和三個月的緊張攝製終於在母親節揭開面紗,這也標誌著樂拍寶貝歷時一年的「品夢樂拍」微電影套系的研發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 8個鏡頭帶你看軍校新生入學第一日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一路長途跋涉,新學員們從全國各地趕往長沙。路途艱辛,或有疲憊,或有勞累,仍然無法遮擋他們對科大的憧憬與渴望。醫護人員堅守崗位,新生們積極配合,做好這些必要的防控工作不僅僅是對學員們身體狀況的保障,更是對學員們在學校生活的負責。
  • 逐夢錦囊 | 夢工坊微電影大賽,15分鐘背後的故事
    鏡頭下的你,哭、笑、怒、默,體味世間的苦、辣、酸、甜。十幾分鐘的劇情,以深刻立意,以創意執筆,以鏡頭記錄,在嬉笑怒罵中,演繹人生百態。作為觀眾,在觀影之餘,就讓本期的《逐夢錦囊》帶大家走進夢工坊微電影大賽,去品讀這短短15分鐘背後的故事。
  • 【莘莘學子】念東忠:用鏡頭記錄生活點滴
    念東忠加入了學校籌建中的影像工作室,學起了視頻新聞的攝製工作。恰巧,漳浦縣向社會公開徵集城市旅遊的宣傳片。念東忠便和老師一同參加了比賽。據悉,這次參賽作品《失蹤的寶貝》的劇本在前期比賽中就已獲獎。他還特地向學校請了一周的假,專心投入微電影的攝製工作。錄音及後期工作也均由念東忠獨立完成。拍攝地位於山區,道路極為不便,車只能行至山前。所有的拍攝器材均只能通過人力背運。長時間的拍攝,成員們的臉上都寫滿了疲憊。「但是我們卻從未想過要放棄。不僅作為一個參賽作品,這更是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讓漳浦『城市名片』為更多人熟知。」念東忠堅定地說道。
  • 內江拍的這部微電影,全國「出名」了
    威遠縣紀委監委攝製的廉潔微電影《心坎》獲全國大獎啦!注意!是全國大獎喲!掌聲歡呼聲在哪裡?2020年5月,中國紀檢監察雜誌社、浙江省紀委監委、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杭州市紀委監委、杭州市餘杭區委共同主辦第二屆「玉琮杯」清廉微電影微視頻大賽,面向社會徵集作品。此次全國性清廉文化賽事設立微電影、微視頻兩個類別獎項,每類獎項各設置綜合獎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5名,累計收到參賽作品852部,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 考軍校要什麼條件,軍校學員是什麼待遇
    在這些軍校中,實力最強的有5所:國防科技大學、陸軍工程大學、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海軍工程大學、空軍工程大學。另外軍校招生還包括政審(審查本人和近親屬是否有違法犯罪記錄)、體檢(按照軍校體檢標準執行,比地方院校體檢嚴得多)、心理測試(測試考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等環節。軍校主要招收理科生,確切地說是理工類男生。女生和文科生,軍校當然也招收,但是比例非常低,一般佔總招生人數的十分之一左右。可以說,軍校學員絕大部分都是理科生和男生。
  • 張藝謀導演團隊微電影《謝謝你》發布
    時光網訊 2020年2月3日,由張藝謀團隊導演的豎屏美學系列微電影第四輯《謝謝你》上線,該系列至此完美收官,豎屏的概念隨著四支微電影的廣泛傳播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豎屏的內容呈現形式得到進一步豐富。  系列微電影中的四個故事,分別講述愛情、親情、友情及感恩之情四大主題,故事篇幅簡短,情節簡單,加在一起,卻是人類情感的集中體現。  本次發布的第四輯,講述的是最後一條感情線:感恩之情。整條短片圍繞一扇玻璃窗展開,白領在窗內,吹著空調,侍弄花草,悠然自得。工人在窗外,吹著冷風,吃著乾糧,與室內的安逸形成鮮明的對比。
  • 邢臺這群小學生5年自編自導自演8部「微電影」
    2014年9月,第一部「微電影」《萌動的未來》誕生,五年來,邢臺內丘縣北嶺中心小學的師生自編自導自演了8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微電影」。一部部利用課餘時間拍攝的影片,從不同角度講述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校園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記錄著他們逐步走向自信自立、樂觀向上的成長曆程。
  • 北京大明眼鏡80周年微電影出爐
    近日,北京大明眼鏡80周年微電影殺青。短片描繪的歷史篇章從1937年開始,橫跨一個世紀到2017年的今天。原本就聽家裡長輩說過,北京的大明眼鏡店是家老字號,想不到已經渡過80載春秋,這次更是邀請了央視某紀錄片拍攝團隊,親自操刀80周年微電影,從現場的拍攝氣氛來看,店內員工們輕鬆自在、熱情洋溢,老字號依然活力無限!
  • 四川內江威遠 紀委拍攝的廉潔微電影獲全國大獎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劉柯辰12月9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內江威遠縣紀委監委攝製的廉潔微電影《心坎》獲第二屆「玉琮杯」清廉微電影微視頻大賽微電影類別銅獎,是四川省微電影類唯一獲獎作品。2020年5月,中國紀檢監察雜誌社、浙江省紀委監委、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杭州市紀委監委、杭州市餘杭區委共同主辦第二屆「玉琮杯」清廉微電影微視頻大賽,面向社會徵集作品。此次全國性清廉文化賽事設立微電影、微視頻兩個類別獎項,每類獎項各設置綜合獎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5名,累計收到參賽作品852部,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 軍校學員VS特種兵!在軍校當特種兵是怎樣一種體驗?
    軍校學員VS特種兵!在軍校當特種兵是怎樣一種體驗?>點擊下方視頻近距離了解軍校特種兵▼海軍工程大學蛟龍特戰隊以促進學校軍事教育訓練實戰化改革為目的以開展軍事技能訓練為主要任務以全面提高學員的基礎體能和軍事技能為宗旨
  • 軍校新學員入學滿月:身體素質較差是大多人短板
    新訓教導員胡志剛告訴筆者,出現問題時,部隊生學員的表現更傾向於一名軍人,而地方生學員更多時候還是把自己當作學生。據初步統計,海軍工程大學今年由家人送來報到的地方生學員佔到八成以上,幾乎每一個學員的後面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護航團隊」,最多的一名學員是由6位長輩護送而來的。
  • 「民星」微電影濃縮上海正能量
    這位彭浦鎮社區衛生中心的社區醫生,是第一次拍電影,雖然此前不少電視片裡都有他的身影,但與跟拍的紀實片相比,嚴正說這次完全不同,沒想到幾分鐘電影,要投入如此巨大的工作,微電影的拍攝節奏,一點不亞於他平日走街串巷的繁忙。網際網路時代,微電影正改變電影藝術的傳播路徑。我們身邊的感動人物、最美人物紛紛「觸電」,讓微電影有了更貼近生活的素材,人間的真情和善行,有了新的生命力的萌發。
  • 女學員的軍校生活,是從剪短頭髮的那一瞬間開始的
    那一瞬,軍校生活的過往與此時的歌聲旋律、高亢的口令在心中相逢,是那麼的美好。叩問遠去時光,我想,母校給予我們的豈止是課堂上的知識和解疑釋惑的時光?然而,任何的精彩呈現,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女學員美麗的身姿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付出與努力。從踏入軍校大門,到適應軍校生活,這其中有苦有甜,有艱難更有挑戰。而同學們在軍校自覺鍛鍊,挑戰自我,團結友愛,化繭成蝶。軍校,是一首難忘的青春之歌!
  • 軍校學員以後還有暑假嗎?
    作為學員,每年最期盼的日子可能就是寒暑假了,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畢業的學員還沒走,低年級的學員暑假也變為了暑訓。那麼,以後軍校學員是否還會有暑假呢?以往各學校的暑假安排有所不同,下基層鍛鍊、暑訓,小學期等多種形式的暑期訓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