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有一個中學同學,去做針灸,結果細菌感染被迫切除大腿的腐肉,心臟也一併感染只剩25%功能,兩個星期內做了兩次切除手術,現在生死未卜。到底是什麼問題會導致針灸出現細菌感染。
針灸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在插針時部位的出血、酸痛或瘀腫。針灸的其他風險包括頭暈、昏厥、局部內部出血、抽搐、B型肝炎、皮炎、神經損傷、疼痛加劇以及非常罕見的內臟損傷和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降低併發症風險的最佳方法是選擇一個合格的註冊執業中醫師。為避免感染的風險,衛生部針灸指南要求執業中醫師使用的針灸針必須是無菌且一次性使用。此外,執業中醫師都會在插入針頭之前,使用酒精擦拭消毒穿刺部位。重複使用針灸針有可能增加傳播傳染病的風險。
在2004年發生在馬來西亞的馬大醫藥中心曾出現了一例罕見危及生命的壞死性筋膜炎,該病患是一名55歲糖尿病婦女,使用針灸治療膝部骨關節炎後,右膝出現多發滲液性傷口,繼而引發壞死性筋膜炎。由於患者對靜脈抗生素治療反應欠理想,因此主治醫生進行了廣泛的清創術,術後,患者恢復狀況理想。
一般上,身體免疫力較弱如年齡偏大、患有糖尿病、腫瘤或正在服食類固醇等的患者,在進行侵入性治療(如手術、內窺鏡、靜脈注射/點滴、針灸等)引發併發症的機率會比正常人來得高。
針灸有什麼作用?
針灸是中醫特有的一種「內病外治」的治療手段,通過非常細的針(大約只有頭髮直徑的兩倍)穿過皮膚,到達身體特定部位,即「穴位」,通過人體的經絡(經絡)與氣的流動來達到治療效果。相反,西醫把穴位視為刺激神經,肌肉和結締組織的部位,認為針灸形成微損傷並刺激組織中的神經,導致局部血流量增加和神經肽釋放,科學家也發現針灸可能透過增強身體內啡肽(天然止痛劑)的釋放而達到止痛效果。世界衛生組織曾推薦43種適合針灸的疾病,其中包括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支氣管潰瘍、牙痛、急,慢性胃炎、便秘、腹瀉、腸麻痺、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中風後癱瘓、周圍性神經疾患、網球肘、腰痛和關節炎等。
其實針炙是中醫裡起到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等治療作用,但前提下需要真正的施針手法以及穴位準確度,當然消毒是非常重要,現在都是使用一次性的。面對上述的問題,大家就要小心處理,找真正的有資格證的中醫師,不要隨便找一些王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