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姚露 金曉巖 北京報導
近日,一張《陳情令》國風音樂演唱會的門票被炒到了15萬瞬間引爆輿論,從製作方來看,劇集IP的火熱如日中天,但這張被炒到天價的門票,也成為二級票務市場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摩天輪副總裁劉斅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現場娛樂票務市場的處境很困難,一票難求的火爆現場只是整個現場娛樂的一小部分,極度不合理的高價票擾亂市場秩序的同時,也在透支二級票務市場的信譽。
在國內,以摩天輪票務為代表的二級票務平臺在網際網路的滲透率在15%-20%左右,而在美國這個數字超過了50%,從空白市場的空間來講,國內二級票務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在當前市場規範不明確、用戶教育不成熟的情況下,二級票務市場要同時和黃牛、用戶兩方周旋,左右為難。
二級票務市場不賺錢
在國內,現場娛樂票務被分割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前者以自營票務為主,以大麥為主導。後者則以摩天輪票務為代表,成為現場娛樂票務市場的新興力量。相關數據顯示,當前現場娛樂票務市場的體量在200億左右,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呈現五五分的局面。
提到二級票務市場,很多人會聯想到黃牛。實際上,與一級市場相比,二級票務市場主打浮動票價,並非完全等同於「黃牛票」。在現場演出火熱時,二級票務平臺的票價會有一定幅度的上浮,當演出反響平淡時,也會出現折扣票價。
對於二級票務市場的理解,摩天輪副總裁劉斅對《華夏時報》表示,溢價票能讓演出主辦方更好地實現盈利,而折扣票則能為其及時止損。
與「黃牛票」一本萬利的性質不同,二級票務市場的意義是在現場娛樂票務市場起到價值平衡的作用,「商業模式」存在區別,二級市場與黃牛們的盈利能力也存在差異。劉斅坦言,當前摩天輪整體上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具體來看,從收入組成上,摩天輪目前主要以收取佣金為主,分別來自於B端的票務代理商和C端的用戶。從投入組成上,當前摩天輪團隊一共400人,其中200人屬於研發團隊,僅這部分人員開支就佔據到整體投入的60%以上。除此之外,在當前市場擴張期間,用戶補貼和市場運營仍然需要持續投入。
在票務市場,摩天輪票務並不是一個特例。據悉,演出票務的交易平臺非常複雜,涉及到高額的技術成本支出、大量的推廣成本,同時還要配備大量的運營維護人員,而目前收入部分的佣金、代理費等根本無法覆蓋整體的成本,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入不敷出幾乎是所有平臺的共性。
且不談盈利,生存已經是個大難題。2017年4月,曾通過贊助的方式獲得Bigbang演唱會門票答謝用戶的票乎,被用戶反映平臺無法繼續登錄;2018年8月,成立於2003年的老牌票務網站上海東方票務正式停止運營,退出了二級票務市場的競爭。
短期盈利不是目標
除了生存問題,二級票務市場還面臨著市場認知不全面的難題。在網上搜索二級票務市場平臺,大面積會出現「XXX平臺的票靠譜嗎」、「在XXX平臺上有沒有假票」等問題,二級票務平臺在公信力上,仍然與一級票務市場存在差距。
實際上,當前頭部二級票務平臺在保證票源真實性的舉措已經相對完善。摩天輪票務副總裁劉斅介紹,摩天輪明確禁止黃牛在平臺上進行門票買賣。在票源上,必須是持有營業執照和演出許可證的「雙證」票務公司。同時在C端,為了保證用戶體驗,平臺會通過大數據檢測,一旦發現疑似黃牛的買家,摩天輪有權取消該筆訂單。
劉斅透露,傳統黃牛的違約率大致在1%-5%之間,而摩天輪通過大數據監控,將這一數據控制在千分之一。這部分違約主要來源於票務公司的違約,其中可能存在雙方對票面信息溝通的誤差。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現場娛樂票務市場與美國等完全市場化的成熟市場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當前整個市場的困境在於上遊主辦方仍然沒有較為穩定的收入模式,下遊用戶的興趣取向也較為單一。
劉斅舉例表示,當前國內絕大部分的現場表演的票都是賣不完的,極少數的演出是一票難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為了止損,大部分的主辦方就會將精力集中在這極少部分的演出中。久而久之,市場形成惡性循環——資源永遠集中在少數演出,其他大部分演出繼續虧損。
二級票務市場的成熟對於解決現場娛樂票務市場的惡性循環有重要意義。但因為推出的時間短,且行業規則沒有清晰界定,難免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票面溢價的標準制定。在制度模糊不完善的情況下,全靠平臺自律進行溢價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