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0年前,人類馴化了第一隻貓。
現在,世界範圍內有6億隻家貓。如果貓咪們自己成立一個國家,這個「貓之國」的公民數量將排在世界第三,僅次於中國和印度。
僅2018年,在中國跟貓咪有關的生意就高達600億元。這個數字跟「在線視頻」和「電子競技」的市場規模是一個量級。
貓在人類社會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也許能用一句話概括:誰不喜歡小貓咪呢?
圖 | Pixabay
對於很多人來說,貓不只是寵物,更是夥伴,甚至家人。
怎麼跟這位「家人」溝通?
你或許需要一門專業知識——人貓溝通學(Human-Cat Communication)。
別笑,這是正經研究
什麼是人貓溝通學?
如果讓你學一下貓叫,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喵」。
然而,你知道嗎?貓咪的叫聲可以分為19種。除了「喵」,還有「咕嚕聲」,「顫音」,「咆哮」等[1]。
根據發聲時貓咪嘴巴的動作,又可以將這19種貓叫分為三大類:
(1)閉著嘴發出的聲音,比如一些雜音和顫音;
(2)嘴巴張開並逐漸閉合時發出的聲音,包括各種喵喵叫;
(3)保持嘴巴張開發出的聲音,通常在激烈的情況下發出,就是各種咆哮和尖叫聲。
每一類貓叫都對應貓的一種行為狀態,比如貓跟人打招呼,只是普通的顫音;在疼痛或者強烈壓力時,就會用到第三種「開口音」。
你的貓的叫聲是什麼意思?| www.theguardian.com,版權屬於網站
視頻中列舉了5種貓咪叫聲:14s為「顫音」,代表友善的迎接;20s為「啁啾」,是貓咪在模仿一隻鳥;27s「呻吟」,表達壓力或害怕;36s是「普通喵聲」,用來徵求食物;47s「呼嚕聲」,代表這隻貓在說「我沒威脅」。
做出這項研究的學者名叫蘇珊娜·舒茲(Susanne Schtz),來自瑞典著名學府隆德大學。
她是人貓溝通學的領軍人物之一。
工作室中的蘇珊娜 | sol.lu.se
即使是「人貓溝通學」這麼小眾的研究,也有領域劃分。有的人擅長分析貓的動作、有的人喜歡研究貓的社會行為。
蘇珊娜則主攻貓與人類的聲音溝通,研究內容主要是貓與人類溝通時,不同語調、旋律、聲音變化到底意味著什麼?
簡單來說:她想聽懂貓語。
之所以選擇這個方向,蘇珊娜有一套自己的解釋:
動物之間相互交流主要使用聲音、動作和氣味這三類信號。貓在與另一隻貓溝通時,大多是通過動作和氣味;而在試圖與人類交流時,貓咪更傾向於發出聲音信號來吸引我們注意。也就是說,當貓在「喵喵喵」時,通常是針對人類,而不是另一隻貓[2]。
蘇珊娜認為:貓的叫聲,是它和人類溝通最重要的方式。
主子「喵喵喵」,它到底想幹啥?
不難想像,蘇珊娜平時就是圍著貓轉。
她會在各種環境中記錄貓的叫聲,同時也對貓進行錄像,將貓叫聲與它的耳朵運動,頭部運動,身體姿勢等行為相互對照,尋找貓的溝通模式與行為規律。
蘇珊娜工作現場示意圖 | 參考文獻[1]
當然,作為一名專業的語言學者,蘇珊娜還有更紮實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她可以通過分析聲音中可量化的特點,比如聲音的頻率、持續時間,來揭秘貓的「語言密碼」。
在蘇珊娜的研究論文:《旋律的重要性:對六種背景和四種精神狀態下的家貓喵叫的聲學研究》中,她錄下了40隻貓的780聲喵叫。
通過分析這些叫聲的特點,蘇珊娜想弄清楚:貓咪在叫的時候,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3]
她發現:貓在開心與滿足時,傾向於發出頻率上升的叫聲;而在情緒低落或者感到緊張時,發出的喵聲呈現下降頻率。
這一發現也驗證了動物行為學研究中的一個普遍趨勢:聲音頻率較高,往往與動物的「弱小」相關聯,代表著順從與友好;而較低的聲音頻率,意味動物想展示「強大」的一面,體現出豪橫與支配[4]。
對比泰迪和藏獒的叫聲,你對這一點會有所贊同。
貓叫聲的頻率(F0)變化及其對應的情緒:專注(左上),滿意(左下),不滿(右上),壓力(右下) | 參考文獻[3]
蘇珊娜的研究沒有止步於此。
有了貓叫聲頻率與情緒的4種基本模型,蘇珊娜詳細地探究了,貓在不同處境中與人交流的心理狀態變化。比如:
你在逗貓時,貓是開心地玩耍,還是敷衍地配合;你在開門進家時,貓是愉快地迎接你,還是責備地說:「鏟屎的怎麼才回來」;你在摸貓的腦袋或肚皮時,它的喵喵叫是表示舒服地享受,還是在說「滾」。
現如今,蘇珊娜正在著手開展新的項目——「貓有方言嗎?」。
為此,她從瑞典南部的隆德和相距500公裡的斯德哥爾摩分別找來一些貓和它們的主人。這兩個地區中,人們說話具有明顯的口音區別。
她想要看看貓的發音是否也會存在地區性差異,以及人的口音到底會不會影響貓?
等這個實驗有了結論,我們也許會發現:同樣的「喵喵喵」,東北貓說的是「醬嬸」,港臺貓說的是「醬紫」。
為什麼做這些研究?
有人問過她,為什麼做這些研究?
蘇珊娜回答,在餵貓時,她發現幾乎相同的一聲「喵」,貓有時表示「我有點餓,想吃點心」,有時是「我太餓了!快餵我!」
於是她想:「如果我能弄清它們在說什麼,也許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養貓」。
為了更好地養貓——學者的研究初衷,往往樸實無華。
圖 | 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