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億年前,地球上本來沒有人類什麼事。考古人員結合地質、化石等信息,作出初步判斷,幾億年前統治地球的恐龍,或許是因為尺寸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地面,導致火山不約而同的噴發,漫天的火山灰帶來了漫長到按年計算的冬天,光照減少,植被無法再支持那些體型巨大的恐龍生存,恐龍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於是,哺乳動物的時代來臨了。身上長了毛髮,體型更小的哺乳動物,因為更耐寒、食物需求少、後代存活率高,逐漸取代了恐龍的地位。而人類作為哺乳動物的一員,從猿一步步演化成智人,憑藉獨領全球的智商,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這麼厲害的人類,除了智商,身體結構有什麼不同呢?拋開哺乳動物之外的其他物種不談,只在哺乳動物中間,人類的身體也是哺乳動物界的一股清流:直立行走、皮膚完全和空氣接觸、通過出汗來散熱。
直立行走,讓人類隨時都能保持最佳的視野,提前發現獵物或潛在的危險,增加了生存率;出汗散熱則極大地提升了耐力,增加了捕獵成功率。
但是人類的身體並非是完美的,為了生存繁衍,總是有取有舍。
比如直立行走,雖然視野好,但是為了在垂直方向承受體重,我們的骨骼、脊椎都是在垂直方向強度很好,但是橫向很脆弱,這是第一種缺陷。
隨著工業、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主流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勞作、打獵、採集,越來越多的人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這對腰椎、頸椎造成了極大負擔。我們的身體不適合久坐、長時間低頭,演化至今的身體開始成為天生的結構缺陷。
接下來介紹第二種缺陷。為了簡化身體結構,人類的很多管、道式器官是通用的,比如男人尿道需要同時承擔排尿和輸送精子的任務;口腔同時具備呼吸、進食的功能,而這增加了食物阻塞氣管的風險。
而最後一個缺陷,則是隱藏在深處的缺陷,那就是正在變小的Y染色體。一個族系中,所有男人的Y染色體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它攜帶了男性特徵的基因。根據遺傳學家的研究,Y染色體正在丟失它的基因,變得越來越小,很可能在將來完全消失。我們知道,有Y染色體才有男性,如果它消失了,那麼對人類的繁衍方式,無疑是有很大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