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海龜,那可是潛水員群體再熟悉不過的「團寵」。作為一名潛水員,誰沒見過海龜,誰又不愛海龜呢?然而敢說自己真的了解海龜的潛水員,恐怕還真不太多。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海龜再多些了解。
也許有一天,當別人只能喊:「哇!海龜!」 的時候,你能和潛伴聊聊海龜的種類和分辨方法、習性和愛好、繁育和天敵相信你一定會收穫滿船崇拜的目光吧。
關於海龜,我們應該知道的那些事
關於海龜的族類
我們平時所謂的「海龜」,其實是海洋龜類的總稱。
為了更加直觀,我們先來看個圖,請把手機橫過來——
紅框圈出的部分,就是現存所有種類的「海龜」
如圖所示,海洋龜類全部屬於爬行綱的龜鱉目。全球現存的海龜僅有兩科(海龜科和稜皮龜科)、六屬、七種。
先看看潛水員們最常見、最熟悉的——
綠海龜 Chelonia Mydas
綠海龜 David Hou 拍攝於布納肯
綠海龜(Green Turtle)體型為長橢圓形,成熟的綠海龜的背甲直線長度可達1米以上,體重可達100公斤。它們的背甲有側盾4對,椎盾5片,眼前的額前鱗片僅1對。
綠海龜 David Hou 拍攝於布納肯
辨認綠海龜最簡單直觀的方法:認準腦門上大大的1對額前鱗
綠海龜 David Hou 拍攝於布納肯
雖然名叫綠海龜,但是它們看上去可不怎麼「綠」。
其實,「綠」說的不是它的外觀,而是體內特殊的綠色脂肪。
綠海龜 David Hou 拍攝於布納肯
為什麼脂肪會是綠色的?這就要從綠海龜的飲食習慣說起了:作為海龜中唯一的」素食主義者「,幼年期間綠海龜為了長身體,是會吃些肉的(例如水母、蝦蟹等),而成年綠海龜就比較自律了,它們的食譜幾乎全部是海草和海藻,偶爾才會開開葷吃吃水母。食物中的綠色色素在脂肪裡積累,這才漸漸變成了」綠「海龜。
綠海龜 David Hou 拍攝於布納肯
因為海草和海藻主要生長在淺海或者珊瑚礁海域,成年綠海龜的活動區域基本都在較淺的海域或珊瑚礁海域內。
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玳瑁 圖片來自百度
玳瑁(Hawkspill)的體型為長橢圓形,頭型較小,喙側扁呈勾曲狀,看過去像鷹類的喙。額前鱗片2對,背甲有側盾4對,中央盾5片,呈覆瓦片狀排列,後盾尖銳,且後半部的緣盾較尖,呈鋸齒狀。成熟的玳瑁背甲直線長可達75-85cm,體重45-75千克。
玳瑁 小卡 拍攝於圖藍本
別看它長相軟萌,但其實玳瑁可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哦。它們的活動能力很強,遊泳速度快,以魚類、蝦、蟹和軟體動物為食,海綿也是它們最愛的食物。鑑於珊瑚礁與海綿的競爭關係,玳瑁吃海綿是十分有益於維持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的。
正在吃海綿的玳瑁 David Hou 拍攝於布納肯
除此之外,玳瑁還喜歡吃諸如僧帽水母一類的劇毒水母。玳瑁具有較強的抗毒能力。而且,在捕食這些劇毒水母時,它們會閉上眼睛,水母劇毒的刺細胞不能穿透玳瑁生有鱗甲的頭部,玳瑁就不會受到威脅。
由於玳瑁取食有毒的海綿和水母,其肉中含有相當水平的毒性,而且身上會帶有某些海綿難聞的味道,因而可以使很多天敵卻步。
肯普氏麗龜 Lepidochelys Kempii
肯普氏麗龜 圖源見水印
肯普氏麗龜(Kemp's Ridley) 又名肯氏龜,背甲接近圓形,體色為橄欖綠色,兩對額前鱗,側盾5對,椎盾5片。成年肯普氏麗龜體長60-90釐米,體重一般在25-54公斤。
成年肯氏麗龜生活在海岸附近的淺水近岸水域,喜歡溫暖。分布於北大西洋及墨西哥灣。
太平洋麗龜 Lepidochelys olivacea
太平洋麗龜 圖片來自百度
太平洋麗龜 (Olive Ridley) 背甲呈橢圓形,體色灰綠像橄欖,故而又名欖蠵龜。成年太平洋麗龜一般甲長60釐米左右,不超過80釐米。有額前鱗2對,側盾6-9對,椎盾6-9片。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水域及南大西洋的部分溫暖水域。
平背龜 Natator depressa
平背龜 圖片來自百度
平背龜 (Flatback) 體型為橢圓形,背甲較扁平,邊緣上揚。額前鱗1對,眼後鱗3對,背甲有側盾4對,椎盾5片,呈瓦片狀排列,不互相覆蓋。頭部及背甲為灰橄欖色,腹甲為乳白色。平背龜體型較小,成年平背龜背甲長度在76-96釐米左右,體重70-90公斤。分布於澳大利亞北部海域。
赤蠵龜 Caretta caretta
赤蠵龜 圖片來自百度
赤蠵龜 (Loggerhead) 又名蠵龜,紅海龜,體型為長橢圓形,背甲有側盾5對,椎盾5片,頭與身體的比例要比其他海龜大,赤蠵龜體色赤紅,有時會帶橄欖色。赤蠵龜體型較大,成年赤蠵龜背甲直線長可達120公分,體重可達200公斤。分布於大部分溫帶海洋。
稜皮龜 Dermochelys Coriacea
稜皮龜作為單獨的一科,區別於海龜科的其他親戚,它們的特點是:頭部沒有鱗片;背部沒有角質板,而是被柔軟的革質皮膚和富含脂肪的肉覆蓋著;最顯著的特點是腹部和背部均有縱稜,因而得名。它也是最大的海龜:成年稜皮龜體型巨大,體長最大可達2米以上。
稜皮龜 圖片來自百度
而海龜科的成員們,和我們心目中熟知的「海龜」形象更為接近,它們的頭部、四肢具有鱗片;背甲是皮膚角質化而成的盾片,盾片之間分區明顯。
海龜科(左) 稜皮龜科(右)對比
想區分海龜科的親戚,除了要了解它們的棲息地和體型大小以外,有一個竅門必須掌握:
一定要認準它們的關鍵特徵,那就是——
背甲的盾片數量、排列方式及花紋;
兩眼之間的前額鱗對數
看一張對比圖:
有一個小問題:如果你潛水時遇到海龜從身邊快速遊過,根本來不及分辨,怎麼辦?
這裡有個小竅門:想快速辨別海龜的種類,可以看它們背甲上的花紋——比如綠海龜和玳瑁:綠海龜的花紋是放射狀的,而玳瑁的花紋呈波紋狀。
當然,這個方法也有局限,前提是海龜必須乾乾淨淨的,如果它很髒,或者是它的背甲被藤壺覆蓋,就沒辦法看到花紋了。
關於海龜的天敵——藤壺
說到藤壺,潛水員們多少有過耳聞。這是一種海洋節肢動物,生有石灰質外殼,喜歡附著在堅硬的巖石上,常形成密集的群落。藤壺特別喜歡寄居在海龜身上,嵌入到海龜甲殼和皮膚之中,甩也甩不掉。
海龜的成龜體型碩大、背及腹甲堅硬且遊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主要天敵。但藤壺對海龜來說卻是致命的存在。
圖片來自百度
健康的海龜可以利用身體摩擦巖石以除掉藤壺,但是,藤壺的繁殖能力極強,一旦海龜因為生病或其他原因,讓身上的藤壺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幅增加負重,導致行動不便。而海龜速度越慢,就越容易被藤壺吸附,等到全身被藤壺覆滿時,可憐的海龜也就走到生命的盡頭了。
圖片來自百度
即便如此,當我們潛水時遇到被藤壺折磨的海龜時,請不要魯莽的幫它們除掉藤壺。因為,這可能直接殺死海龜。用利器撬開藤壺會對海龜造成傷害,造成出血或感染。海龜身上藤壺過多就表示海龜已經生病,這個時候撬下藤壺再放歸海裡,海龜大概率會病死或被藤壺再次侵擾。
如果發現附著藤壺的海龜,正確的做法是及時通知當地動物保護機構。專業人員會來收治海龜。
可怕的知識夠多了,來點大家喜聞樂見的~
關於海龜羞羞的那些事
海龜寶寶是很晚熟的。它們性成熟需要數十年,絕對不用擔心」早戀「問題。
到了每年4-10月的繁殖季節,成熟的雌雄海龜就會返回故鄉。夏天的海風伴著燥熱的氣息,海龜們開始了它們的羞羞活動——
圖片來自百度
它們會在礁盤、沙灘上交配,也有等不及的,直接在水中就開始。
圖片來自百度
交配時,雄龜會遊到雌龜的背部,用前肢強行鉤在她的「肩膀」上,後肢也會抱緊雌性背甲的後緣,匍匐在雌龜的身上。
圖片來自百度
說起啪啪啪的持久度,恐怕沒有誰能和海龜相比。海龜一次交配時間長達幾小時甚至數天!更了不得的是,一次交配完成後,雌雄海龜都會與其它海龜繼續交配,直到雌海龜擁有了足夠孵化的精子時才會停止。如果有哪個不開眼的雄海龜還要糾纏已經」飽和「的雌龜,那麼它將被這位女士打跑
雌龜會在交配大約兩周後,趁天黑回到沙灘上產卵。日落後,她會用後肢在沙灘上挖一個洞,然後在洞裡產下50到150顆卵。產卵結束後,再用沙子把巢穴蓋好抹平,直至無法分辨。
之後,海龜媽媽就會離開她的寶寶們,任由它們自生自滅。
關於海龜寶寶的成長
大約兩個月後,在美麗的月色下,一些小腦袋將會從細軟的沙子裡冒出來。沒有爸爸媽媽的保護,它們就要投奔怒海。
圖片來自百度
但是,等待著這些小生命的,將是充滿危險和艱難的旅程。
圖片來自百度
每一千隻小龜龜中,只有一隻能夠長到成年。
圖片來自百度
曾經我們對小龜龜成長的故事了解得太少了。我們只知道它們從某片海灘誕生,在20-30年後又會回到這裡。但是在這段時間裡它們經歷了什麼,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因此這幾十年被生物學家稱為「失去的歲月」(lost years)。
感謝BBC,為我們補全了這個遺憾。
關於海龜的性別
你知道嗎?決定海龜新生兒性別的,不是染色體,而是溫度!
溫暖的環境能孕育更多的雌海龜,而寒冷的氣候則利於雄海龜的誕生。而今由於溫室效應,全球溫度升高,造成了海龜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圖片來自百度
據報導,美國佛羅裡達的海灘從2015年至2017年,沒有一隻雄性赤蠵龜出生。太平洋麗龜的雌性孵化佔比為80%到85%,綠海龜的雌性孵化佔比為90%到95%。
澳大利亞大堡礁的雄性海龜也在逐漸消失。據澳大利亞《當代生物學》2018年的報導,他們發現來自環境較涼爽的大堡礁南側的新生幼龜約有65%至69%為雌海龜。而在水溫更高的大堡礁北側,99%的新孵化幼龜為雌性!
圖片來自百度
世界氣象組織(WM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預測,本世紀全球新生海龜中,雌性將超過9成以上。這還是比較樂觀的比例,若不想辦法改善,在20-30年後,海龜就完全不會有下一代了。
關於海龜的生存狀況
不了解情況的潛水員也許會樂觀的以為:海龜滿世界都是,生存狀況良好。尤其是在布納肯呆久了的,總有一種海龜鋪天蓋地的錯覺。然而,在這裡一潛能看到20多隻的綠海龜,其實已經是瀕危物種,而偶爾亂入的玳瑁,更是達到了極危的境地。
圖片來自百度
目前全球僅存的7種海龜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中6種列為瀕危或易危物種,其中玳瑁和肯普氏麗龜被認定為極度瀕危物種。
圖片來自百度
海龜面臨著太多與人類直接有關的威脅,包括漁具的纏繞,海洋塑料,沿海環境破壞,非法獵殺以及氣候變化等問題。所有7種海龜均受到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的迫害。
圖片來自百度
布納肯國家公園海龜保護區
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瀕危的綠海龜和極危的玳瑁在布納肯卻很常見?
這就要從海龜對環境的喜好說起——有經驗的潛水員都知道,東南亞海龜最多最著名的潛水地,就要數布納肯和詩巴丹了。而這兩地有幾個共同特點:珊瑚礁生態好,峭壁多,又有沙灘。
珊瑚礁生態好,海龜有的吃;
峭壁上的洞穴,是海龜最喜歡的水下休息場所;
而沙灘,則提供了海龜產卵的必備條件。
所以,海龜自然喜歡在這樣的地方安家。
峭壁洞穴中休息的綠海龜
然而,曾經的布納肯,本地人靠海吃海,但凡有大大小小的節慶活動,島民們餐桌上總要擺個海龜作為大菜(我很慶幸沒有看到那一幕)。由於缺少保護,布納肯的海龜數量也一度降至很低。
布納肯的珊瑚礁生態 David Hou 拍攝於布納肯國家公園
直到1991年,布納肯國家公園成立以後,海龜成為保護動物。海龜被禁止捕殺,當地也成立了海龜保護組織,經過近30年的努力,海龜得以修養生息,布納肯的海龜的數量終於成功地大幅恢復。
布納肯國家公園 沙灘上誕生的小海龜
有時候看到這樣的小生命誕生,會有種莫名的感動。
真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海龜的生存狀況,關注到海洋環保。祈禱我們的下一代,還可以在大海裡,看到這些美麗的生靈。
拓展閱讀:
美娜多·布納肯及部分周邊潛點介紹丨飛魚潛水
印尼海王Raja laut:我是真海王,不是假傳說;我是活化石,生活在深深深海裡。
藏匿於布納肯的微距寶藏
遇見最濃鬱的那一片藍——飛魚布納肯潛水度假村視覺大片
飛魚美娜多店聯繫方式
飛魚圖藍本店聯繫方式
郵件:info@fishinair.com
電話 :劉錚+62 81933308866
QQ:110254734
小卡&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