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洛陽的伊川縣,雪來的特別早,10月5號那天,天氣突然變冷,下了一陣小雪。
晚上10點多,一所高中的門口,擠擠挨挨站滿了人。
原來,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住宿會冷,就趕緊送來了厚被子。
高中的孩子學習緊張,這群家長就在門口一直等到晚上10點孩子下課,才把厚被子交到孩子們手中。這段「送被子」的視頻,後來被網友們推上了熱搜。
有網友被勾起了回憶,想到自己小時候父母同樣的做法。那時,我們總渴望長大,渴望獨立,對父母的關愛不以為然。可走著走著,回頭一看,才發現,那些最珍貴的時光,早已遠去。
《人生是一場修行》裡曾說:
親情不是無限的,它是有保質期的,過了有效期的親情,無論你如何哭泣,都不會回來了!
2015年時,網上曾曝出一對父女連續35年在同一地方的合影。時至今日,他們仍然保持著當時的習慣,每年在同一地方,留一張合影。
看著這組照片,心莫名地就被觸動了,不禁感慨:
原來,最珍貴的時光,就是最尋常的和親人「在一起」的日子。
成就一生的儀式感
照片上的男主人公,名叫華允慶,是江蘇鎮江人。
他的獨生女兒華華是1979年出生的。
華華一歲時,他們一家去朋友家,路過湖邊時,看景色不錯,華允慶就跟女兒拍了一張合影。
第二年,華允慶拿出照片一看,發現女兒變化好大,他就萌發了用合影記錄孩子成長的念頭。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條件慢慢變好,華允慶和女兒的合影也慢慢變成了彩色的。照片中,華華發自內心地笑著,不難看出,華允慶和女兒的感情,也不斷在加深。
1985年,6歲的華華已經長成了一個嬌俏的小姑娘,她依偎在爸爸身旁,還略帶羞澀。
1986年,7歲的華華,和爸爸一起遊完泳,拍下了這張照片。1987年,8歲的華華戴上了紅領巾,穿上了白紗裙,爸爸也越來越時尚:
轉眼,華華就13歲了,站在爸爸旁邊,已經亭亭玉立,個子快要和爸爸一般高了。時光如梭,僅僅十多年,那個肉嘟嘟的小女孩,已經長成了大孩子……
這一年,也是她和父母在國內朝夕相守,共同生活的最後一年。
華華19歲時,考到了日本讀書,那年,她缺席了合影。從20歲開始,華華每年都要飛回國,和父親繼續在「老地方」合影。
照片上的她,已經是風華正茂,而父親,開始慢慢變老……
華允慶抱著胖胖的外孫女,笑得十分燦爛。
那一年,華華和華允慶穿著黑衣服,帶著女兒,依然拍下了合影。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因為愛人的去世,僅僅過了1年時間,爸爸明顯蒼老了很多。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最是讓人無可奈何。
2012年,照片上的人越來越多,一家人的氣氛也更溫馨了,愛也越釀越濃。
2015年時,華允慶的朋友發現了這組照片,覺得十分受觸動。徵得華允慶的同意後,就把它發到了網上,華允慶一家立刻火了。
這讓華華和華允慶,堅定了把「合影」一直拍下去的決心。
2018年的照片,華華帶著兩個女兒回國,跟爸爸留下了這張合影。照片中,華華越來越精緻,華華的大女兒,也已經長成婷婷少女,而華允慶頭上的白髮,慢慢變多……2019年,全家人拿著國旗一起合影,為祖國慶祝生日。40年的時光眨眼流去,可照片裡的濃濃親情和愛意,卻越發濃重。
40年的光陰,不過是40張合影,厚厚的一沓。
可它卻見證了兩代人的成長,3個孩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時間不停歇,兩代人,也向著不同的方向奔跑,把他們捆在一起的,不過是最尋常的愛和親情。
可正是這最尋常的親情,在有限的相守的日子裡,抓得住,就是幸福;抓不住,可能就是永遠的遺憾。
其實就那麼幾年
記得網上曾經流行過一個公式,計算我們還能陪父母多久,答案讓很多人覺得心慌。
但是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其實也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就進入了倒計時。
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每天早晨和晚上除去睡覺,我們能陪伴他們3個小時。
到他上大學之前,還有15年。
那麼,我們實際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6425個小時,也就是684天。
從現在到他們頭也不回地離開家門,我們真正能在一起的時間不過只有2年。
如果把一生的900個月,畫一個30×30的表格。
在這張人生的A4紙上,我們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還不到一行。
養兒育女,我們以為是一輩子的事,可真正和孩子親密無間、相依相守的時光,並不多。曾經一個人帶兩個孩子的時候,會覺得帶孩子真的太辛苦太累人。
但現在孩子漸漸長大,回過頭去,竟然一切都像命運的贈品。
因為孩子小時候,我們的陪伴、關心、關愛,就像一種儲蓄,攢夠了親密、愛和溫情。
當孩子漸行漸遠,我們和孩子不得已分開時,那些親情的餘溫,才能溫暖彼此前進的路。親人是上天給每個人的饋贈,而親情,卻是我們的自我修行。
這世界上,最公平的是時間,最留不住的也是時間。
我們無法把握時光,但我們卻可以用心,把親情,變成此生最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