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點,新中國開國元勳葉劍英之子、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葉選寧告別會在廣州銀河殯儀館白雲廳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送花圈。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親朋好友以及群眾,也前來送葉選寧最後一程。
葉選寧曾用名「嶽楓」,廣東梅縣雁洋人。1938年9月出生於香港,195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葉選寧酷愛書法,早年習顏、柳,後喜行草書,行書以宋四家為依託,草書主要研習懷素、張旭、鮮于樞、毛澤東書法。
在父親葉劍英眼中,他是最讓父親驕傲的孩子;在兒時夥伴的眼中,他聰明、仗義、樂觀,看問題相當透徹。
8點人們已在門外排起長隊
「深讀」在現場看到,葉選寧的告別會雖定在10點舉行,但是早上8點,銀河園門口已經有交警在維持秩序,陸陸續續已有許多車輛到了銀河園,主禮樓前也聚集了不少前來弔唁的人。
上午8點半左右,白雲廳前面和左右兩邊的走廊擠滿了等待弔唁的人,整個隊伍加起來長達百米左右。
10點,告別儀式準時開始,但是由於前來弔唁的人太多,一直到11點半,前來弔唁的人才慢慢全部進入大廳。
領導人及親朋好友送來花圈
今天上午10點,新中國開國元勳葉劍英之子、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葉選寧告別會在廣州銀河殯儀館白雲廳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送花圈。
同時,海軍、空軍、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贈送花圈。
禮堂中,哀樂低回。前來弔唁的人們表情凝重,有人望著葉老的遺體靜靜啜泣,有人在和葉老的親人握手時忍不住哭出聲來。
此外,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以及葉選寧生前好友和家鄉代表前來送別。
同時,葉選寧的姨媽和舅舅也從外地趕來參加告別儀式。
元勳後人懷念葉選寧
羅瑞卿之子、八路軍研究會副會長羅箭:
我和葉選寧從小是同學,儘管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們就各奔東西,但對於葉選寧,我一直覺得他很聰明。在101中學上學的時候,他的成績很好。葉選寧和我們一樣,從小在革命隊伍中長大,受父母的薰陶很多。
肖勁光之女、八路軍研究會顧問肖凱:
他是我的弟弟,生日比我小几個月,我們一直以姐弟相稱,我叫他選寧弟。我的媽媽和葉選寧的媽媽曾阿姨從革命時期就是好朋友,我爸爸和葉伯伯關係也非常好,可以說在粉碎四人幫這件事情上,他們兩個也曾並肩戰鬥過。
選寧弟在101中學的時候,和我的弟弟肖策能是同學,兩個人關係非常好。後來,文化大革命,他的胳膊受傷後,就一直在我家住、在我家吃。那時候我天天上班,做得都是最苦最累的活,我們那代人都經歷過這樣的生活。
每次見到他的時候,內心就有種特別的感情,覺得他就和我弟弟一樣。退休後,我們也有見面的機會,每一次他都說:「燕燕姐,你還是那個樣子,一點兒都沒變。」
我對他的離去很悲傷,不知道用什麼話來形容,只有一句話:選寧弟,你永遠在我心裡,願你一路走好。
陳毅之子、新四軍研究會會長 陳昊蘇:
驚悉選寧大哥去世,不勝哀悼,向你們致以誠摯慰問。選寧大哥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為軍隊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團結我們這些革命後代,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給我們深刻影響和巨大幫助,讓我們大家永難忘懷。我們紀念選寧大哥,將團結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周圍,為改革開放事業持續奮鬥,爭取更大的勝利。
悼 詩報國矢忠憶選寧振軍交友共談兵人民為大春秋奠改革當先日月明——陳昊蘇
劉寅之子劉丹:
選寧是我們這些人裡面最聰明的,他為人仗義,朋友很多。儘管當年因為意外,失去了右手,但他一直堅持使用左手,特別是他的左手書法,業內的人都覺得很有功底,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他的毅力和能力。說他聰明,是因為他很有政治見地,從不人云亦云。他的分析判斷能力也是很強的,我們在一起談論問題,總是可以談得很透徹。
選寧在我們這些人裡威望也很高,2007年,葉伯伯誕辰110周年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從北京等地趕往梅州參加活動。
選寧右手受傷後,過得很苦,一度沒有地方住,那時候剛好他和寧戈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寧戈要坐月子,他們就借住在王震伯伯家院子的一間小房裡。那個年代,一個戶口本一個月可以買一斤雞蛋,我當時剛結婚,戶口剛好獨立出來,就拿著我自己和父母的戶口本買了兩斤雞蛋,給選寧和寧戈送過去了。
網上有些新聞說選寧是1984年才參軍的,其實這種說法不對,選寧參軍很早,我和選寧是哈軍工的同學,只不過選寧後來去上了北京工業學院。我記得1959年-1963年這幾年國家困難時期,每次從學校回來,大家都要聚餐,每一次都是選寧請客。在那個年代,能這樣解解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選寧右手受傷以後,身體就一直不太好,因為耽誤了時間,選寧的右手神經沒有接上。這些年,因為選寧長期待在廣州、深圳,我們見面的時間少了很多。2014年,選寧在北京開書法展覽,大概也是因為他自己不能再來北京了,想用這樣的方式讓我們再看看他。
去年我出國前,特地從深圳趕到廣州,想去看看他,那時候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是太好了。和他聯絡過以後,他知道我在廣州,情緒很好,我們說好當天下午我去看他。中午,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接到了電話,選寧有突發情況,已經被送往醫院搶救了。
我最終還是沒有見到他最後一面,這讓我一直很遺憾。
陳賡之子、八路軍研究會會長陳知建:
葉大哥是我們這些人裡年紀最大的,今年79歲了。我父親和葉帥相識於黃埔軍校,此後一直有很深的交情,葉大哥的母親和我們是湖南老鄉,和我們家關係也非常好,葉大哥從小就帶著我玩兒,一直是我最好的老大哥,我最聽他的話。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聰明,我們想不通的事情到他那裡都能找到答案。同時,他一點架子都沒有,跟弟兄們關係都很好。葉大哥在老家生活了很多年,畢業後,一直在作戰部隊工作,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他的一隻胳膊廢了,但從來沒有見他因此垂頭喪氣過,一直很樂觀。
胡耀邦之子、八路軍研究會顧問胡德華:
粉碎「四人幫」的第二天,葉帥就派他的兒子選寧來看我爸,選寧原來是咱們解放軍總政聯絡部的部長。當時葉帥的職務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我父親則一直停職在家反省。直到1976年,我父親已經在家中賦閒快兩年了。
彭真四子、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主任傅洋:
聽聞葉劍英元帥之子、葉選寧大哥去世的消息,不勝悲傷感慨。我們的父輩早已離我們而去,我們也都老了,心中甚為安慰的是,我們的國家已經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近了一步。
陳士榘之子、八路軍研究會理事陳人康:
我和選寧大哥的弟弟選廉是同學,小學的時候我們都住校,那時候就感覺葉家的人都很低調。選寧大哥的口碑很好,他和每個人相處得都很好,他待人友善,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元帥的孩子就高高在上。
這一次他走了,我們都覺得很突然。北京這邊很多人都特地趕去廣州參加他的告別儀式。
朱德外孫劉健:
選寧是我的長輩,我尊稱他為叔叔,因為爺爺與葉帥同為雲南講武堂畢業,且為世交。我眼中的葉選寧叔叔非常睿智,這表現在他遵父命足智多謀地與「四人幫」開展鬥爭,為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做出了貢獻。他繼承了老帥父親的遺風,謙虛謹慎,熱愛黨、祖國和事業,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深得同志及親朋好友之讚譽。選寧叔叔一路走好!
葉將軍自述我的晴耕雨讀葉選寧
11個月大時,母親將我送回湖南湘鄉荷塘鄉外公家撫養,起名「曾慶馨」。受當時的政治環境所迫,我的小學學歷可謂支離破碎,先後就讀於湘鄉荷塘鄉王家祠堂小學、曾氏星岡公祠由是小學、長沙廣益附小、幼幼小學、修業小學、省立一師附小,後考入長沙市明德中學。
11歲從長沙到北京,直接考入師大附中、一O一中學,完整地讀完了初一至高三年級。1956年7月,應徵入伍,公派到軍委大連俄專,學習俄文,準備派到烏克蘭哈爾科夫炮兵雷達工程學院學習,1957年政治風雲變幻,不適合再去蘇聯學習,隨即奉派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後因病轉學,畢業於同屬國防科工委系統的北京工業學院。歷任學員、陸軍地對地飛彈某部三排副排長、空軍二炮獨立第七營三排副排長,傷右臂之後,改任駐廠軍代表,廣州警備區作訓處副處長、副參謀長,空軍聯絡部副部長,總政聯絡部副部長、部長,2009年退休。
1歲抓周,抓了支毛筆。3歲開始,老外婆(母親的奶奶)就教我寫字。老外婆仙逝後,外公教我寫習顏體,但我自己喜歡柳體,故小時候總是寫不好。長大成人以後,開始喜歡顏體,可惜外公早已不在。我的舅父曾憲柱繼續成為我的寫字老師。我媽媽的一家,無論男女老幼,都寫得一手好字。所以,我也喜歡寫字,希望自己的字能寫好。沒有什麼章法,喜歡什麼字就臨什麼字,不斷地寫。
31歲,傷右臂,功能全失。一個傷殘人能做些什麼?向之所欣,多不可得。中西樂器,無一可操。寫字可行,但須變右手為左手。41歲得啟功先生、何海霞、黃苗子、黃永玉、賈震、亞明、宋文治、唐雲、王大山等大師們的鼓勵:僅餘一臂亦可練字,從頭來過,此其一。
寫到五六十歲,找到一些感覺,開始喜歡草字了。喜歡毛主席的字,喜歡懷素的字。由此,對於張旭、張芝、張弼、鮮于樞,凡是草的都喜歡。此外,還喜歡隸書,特別是《石門頌》,但寫得很少,不成氣候。本人寫字多是抄古人的,見到好的、喜歡的,都抄百遍以上,堅持寫到今天。用筆用羊毫長鋒,安徽涇縣出產的「冰肌玉骨」,因為毛鋒柔軟,迫使用筆者懸腕懸肘,不得有絲毫懈怠。古人寫字如懷素等人都是用狼毫,後人用羊毫長鋒寫出狼毫的遒勁筆意,就不得不在運筆上痛下苦功了。 60歲後,正是自己感覺有些心得的時候。73歲大病一場,鬼門關上一遊,視力日差,腰腿也漸力不從心,字又寫不出來了,又要從頭來過,此其二。
出一本「習字」,辦個展,算是交份作業,拿出來請大家批評,也是對鼓勵、幫助、教導我的師長、老友無盡的懷念、感激和謝忱。
(摘自2015年10月16日《湖南日報》)
文/記者 李洪鵬 張蕊
攝 李洪鵬
編輯 王碩 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