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魚小暖,專業愛情顧問,幸福學創始人,點擊上方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經濟學有個經典理論就是「預算原則」和「效用最大化」。預算原則,就是在你現有的條件約束下;效用即你做一件事情的滿意程度或者開心程度,大凡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就告訴我們,做選擇時一定要在既定的預算條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比如,你手裡只有20元,一杯咖啡10塊錢只能給你帶來3個效用,而麵包5塊錢,有2個效用,同等價位的蛋糕是1個效用(因為你不太喜歡吃蛋糕)。這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選擇是20塊錢去買4個麵包,因為可以有8個效用,如果買2杯咖啡的話,是6個效用,不是最優。這就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則,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沒學過經濟學,但是每個人都有他的選擇思維,其實最終都是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
25歲到30歲的女人最容易成為剩女,用經濟學解釋最合適不過了。對於那些25歲到30歲的女人,她們基本上已經邁入職場,且至少有二三年的工作經驗了,從自身來講,她們年齡還沒有超過30歲,對自己的年齡並不太敏感,30歲對女人是道坎兒,30歲以前的她還覺得自己是小姑娘,但是一過30歲生日,就覺得自己老了,啊,無情的歲月都去哪裡了。但是,25歲到30歲的女孩就處在這麼尬的年齡段,「自命不凡」覺得自己又有工作經驗,又年輕,條件不要太好。當她們在選擇對象時,很容易眼高手低。無論在高校裡還是職場上,女性都是極容易對自己的上司產生崇拜的心理,四十來歲的男人一枝花,他們事業有基礎,經濟條件不錯,又散發著成熟男人的魅力(那些40來歲老男人也知道自己確實很迷人),這時怎麼辦呢?涼拌!那些40來歲的男人,基本都有家室了;即使還沒成家,他們也會選擇更年輕的比如20來歲的。這時,市場存在著供應和需求的錯配,25歲到30歲的女孩子一方面心比天高只盯著遇到的成熟男人,內心無比欣賞;看著和自己同齡的男人,混得和自己一樣衰,百般嫌棄。所以,這樣子的內心活動是註定「高不成低不就」的。
這是大多數25歲到30歲剩女之所以剩下來的原因。她們犯了什麼錯呢?就是違背了預算原則,卻想追求效用最大化。她們一直等著,內心的想法是「不願將就」,其實就是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識,同齡的男孩子瞧不上眼,比自己小的太幼稚,比自己年齡大的有魅力但是已婚。經濟學從來都是要求人們在預算約束的大前提下去做決定。一旦脫離了這個前提,人們是無法做決定的。
但是25歲以下的,就沒這麼複雜了。她們涉世未深,思想還很簡單,找男朋友的標準很簡單,看對眼,哪怕兩個人一無所有,一起成長也是極好的;對於30歲以上的姑娘呢,要麼是習慣單身了,不想去找,要麼就是認真地去找對象,少了些物質上的期待,更多的回歸感情。她們認識到那些有魅力的男人不是因為他們多麼厲害,而是歲月留下的,她們不再幻想著「飛上枝頭變鳳凰」,或者抱著大腿帶她飛,單身多年的她們自給自足,對婚姻的訴求更加純粹,擇一良人共度此生。
當你渴望一件東西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戀愛和婚姻都是這樣,你先明白你的訴求,再綜合自己的條件,學點經濟學思維,在預算約束的條件下做最優的選擇,這才是聰明人!我相信,那些25歲到30歲之間的女孩子看了這篇文章,應該可以脫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