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改變物質環境也可以更幸福
那日,老公有應酬,凌晨一點多才回家,醉的不省人事,進門後倒頭就睡,剛把他安頓好,大兒子突然醒來一陣嘔吐。
可能是因為白天積食了,這功夫,晚飯一粒不剩一股腦兒吐在了床上。
作為一個「老媽子」的本能,我開始火速倒水、找藥,把兒子抱到沙發上吃藥,安撫好以後,開始進屋收拾被吐得一片狼藉的床。
實在是乏得很,暫且把床單被子裹成一堆扔在了廁所裡。
沒想到這時候老公起來了,搖搖晃晃不知嘴裡念叨著什麼,然後一把揪起床單扔到了地板上,暗暗覺得一股涼意衝上腦門,衝過去一看,他竟也吐了一床。
這時候你肯定以為我會跳起來抽他兩巴掌,但我現在滿腦子都是:家裡就一個洗衣機,兩套床單被罩洗三次都洗不完,看看表,凌晨兩點了,是選擇通宵收拾出來,還是挨一天噁心的味道,明天下班回來後再洗?
然而,老天爺並沒有給我通宵奮戰的機會——女兒醒了。
這一個小時的各種操作產生的嘈雜聲徹底把她弄醒,彼時她9個月,哭著要吃奶,我只能先抱著她餵奶,再哭下去,兒子也醒了可怎麼辦。
現在想起來還覺得苦澀:我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抱著老二,哄著老大,轉頭看著老公在地板上打著「驚天地泣鬼神」的呼嚕。
現實總是這樣,不會有海螺姑娘來幫我收拾衛生洗衣服,也不會有齊天大聖踏著七彩祥雲來幫我帶孩子。
看著窗外那隱隱的路燈,明明兒女雙全堪稱「人生贏家」,卻一股苦意湧上心頭:這樣的生活究竟有什麼意思?
第二天找朋友傾訴,她只一句:「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兒女雙全,老公疼愛,多幸福!」
不得不承認,老公一直對我很好。我們是大學同學,一畢業就結婚,很快就有了第一個孩子,他一直對我呵護百倍,坐月子期間除了餵奶,他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家務:給孩子換尿布、洗衣服、打掃衛生、做飯……
婚前婚後他確實沒有太大的變化,時常的小驚喜、小禮物不斷,一有時間就帶著我和孩子出去遊玩。
明白老公應酬多也全是為了這個家,可是我為什麼對這樣的生活厭倦了?從什麼時候起感受不到他的愛了?
珍妮·西格爾博士在《感受愛》中說,「被愛和感受愛不一樣」,也就是說,即使有很多人愛你,你感受不到也沒有什麼用。
「愛無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愛無感」。
現在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更多的財產、更多的食物、更多的聯繫人、更多的信息,以及能到達全世界更多的地方……
我們越來越信賴大腦,卻越來越少用心去感受,大家總是忙於各種事物、各種角色、忙著去擁有更多的財富,忙著去擔任一個妻子或者丈夫的角色,為了保持專注,切斷了與自己情緒的聯繫、追求一種程式化。
儘管生活看上去填的很滿,與周圍的世界聯繫很緊密,但我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之間的聯繫卻越來越少,壓力也越來越大,只剩下空虛的心,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感受,更不會理會別人的感受。
慢慢就會覺得兩人之間沒有愛了,但是愛並不是沒有了,而是失去了感受愛的能力。
我們有多久沒有抱一下自己的家人了?
我們真正了解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嗎?
在忙碌的生活中,多久沒有用心靜靜地聊會天了?
我才開始明白,平時總覺得少點什麼,變得不開心、和老公有疏離感,只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少,壓力越來越大,一直在不斷錯過當下,忽略了關注老公和孩子給我的感受,而正是這些當下,讓我有機會理解如何愛家人以及感受到家人們的愛。
我開始更多專注感受,感受老公的每一份關懷和愛,體會孩子帶給我的滿滿幸福感。
生活還是如此,可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愛,似乎每一天都充滿希望。
珍妮·西格爾的《感受愛》一書,從「我們為什麼要感受愛」、「阻礙我們感受愛的因素」、「如何重新獲得感受愛的能力」三方面為我們找回感受愛的能力。
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回歸我們的本能,從減少對虛擬世界的沉溺開始,進而信賴情緒、感受情緒、尋找合適的減壓方法、訓練自己的冥想能力,最終實現對每一個片刻的感受。最後通過「6步建聯法」重新建立情感聯結,讓自己和他人都感受到愛。
現在,《感受愛》已經在三享讀書上線,我們將學會:
理解被愛和感覺被愛之間的不同之處;
識別有哪些障礙讓你無法體驗到愛,也無法讓他人體驗到愛;
利用已經證實的技術來減輕壓力,調節失控的情緒;
形成新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從而建立情感聯結;
改善你生活中每個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
幸福感是我們終其一生的追求,想要獲得愛的感覺,永遠都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