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電影《奪冠》,被爆出郎平的扮演者是鞏俐開始,質疑聲就此起彼伏。
很多人質疑:鞏俐作為一個新加坡籍的演員,憑什麼扮演傳奇人物「鐵榔頭」?
面對漫天的質疑聲,鞏俐的經紀人燕燕,在朋友圈曝光了自己和鞏俐的聊天記錄,引來無數網友的點讚。
「讚美、意見、建議、噴子,我全權接受,但我還是我,我還是會一意孤行。走自己的路。」
霸氣如「鞏皇」,自信、大膽、無懼困難。
自1987年憑藉《紅高粱》一舉成名以來,鞏俐收穫了無與倫比的榮耀,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而支撐她一路走來的,就是她骨子裡的那股勁兒:一旦認準了一個目標,再大的挫折也會咬牙堅持,哪怕一意孤行也要做好自己。
這樣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與郎平高度契合。
因此,儘管鞏俐身高只有一米六九,但飾演一米八四的郎平,卻毫不違和。
也難怪導演陳可辛面對鏡頭時,堅定地說:「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戲比天大,她用了半生的時間,把專注演繹到極致,將自己變成了演藝界的「女皇」。
把普通事做到極致,從無人關注到萬眾矚目,這就是人生的高階體驗。
有些一意孤行,是不得不勇往直前
影片中,鞏俐有一句震翻全場全場的臺詞:「我郎平從來不裝,我都是玩兒真格的。」
彼時,中國女排的整體狀態,已經滑到了世界二流水平,在國人的期待中,郎平臨危受命,回國擔任了女排的主教練。
或許知道這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影片中,黃渤對郎平說:「我們希望你的到來,能給中國女排一點希望。」
但郎平要的不是「希望」,而是成績。
在國外打球、執教了近三十年的郎平,已經具備了開放的國際視野,她決心在國家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但任何新鮮事物,或多或少會都引起各方面的質疑,無論是高層還是隊員,都對郎平的做法很不理解。
而且改革之初,國家女排還創下了14戰13負的歷史最差戰績。
輸了球,記者的詢問也開始咄咄逼人,但郎平說:「我覺得我們今天的表現很好,我很滿意。」
或許在別人眼裡,郎平就是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意孤行,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這種失敗只是暫時的,她必須堅持下去。
正如莫泊桑所說:「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抗拒不可戰勝的灰心失望。」
1983年夏天,鞏俐高考落榜,父母不再支持她的藝術追求,但不甘心的鞏俐,就是要走藝術這條路,她甚至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復讀。
1984年,鞏俐報考山東藝術學院和解放軍藝術學院,再次失利。
1985年,帶著不服輸的勁頭,鞏俐再次報考中戲,雖然高考成績差了11分,但她還是憑著出色的藝術表現力,被文化部特批錄取了。
每個優秀的人,都懂得耐得住寂寞,將事情做到極致。
《奪冠》上映之後,鞏俐坦言:「我和郎平的共同點,就是永不言棄。」
著名球星麥可 喬丹也曾說:我可以接受失敗,但不能接受放棄。
或許,這就是成功的真正「捷徑」吧。
有些勇往直前,是不得不竭盡全力
也許有人說,既然堅持這麼重要,那我幹什麼事,一條道走到黑就是了。
事實上,堅持只是一種信念,成功的背後,只不過是無數次的千錘百鍊罷了。
郎平18歲被招到國家隊,因為舉不起100公斤的槓鈴,訓練時,她連摸球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在晚上偷偷拿球練。
影片中,黃渤對她說:「你這樣還不如回北京隊。」
郎平口氣異常堅決:「那我就沒辦法拿世界冠軍!」
大年三十晚上,全國人民都在準備年夜飯,可是女排姑娘還在球場上苦練,不接起30個好球,誰也別想吃飯。
有的隊員實在挺不住了,已經完成任務精疲力竭的郎平,大喊了一聲:「我來!」然後,又替同伴接起了30個球。
當時的中國科技落後,沒有先進的訓練設施,除了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她們真的別無選擇。
就像卡耐基說的那樣:成功毫無技巧,我只盡力而為。
之前,鞏俐因為不懂排球,害怕演不好郎平,三次拒絕陳可辛的邀約,是怕成為「罪人」。
然而,一旦決定接下這個角色,鞏俐就會全力以赴,她說:「給我一絲的機會,我都要做到最好。」
拿到劇本之後,演好郎平就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目標。
她專門來到中國女排的訓練基地,一邊體驗生活,一邊觀察球員們的一舉一動,還隨時隨地做筆記。
而且,50多歲的她,開始接受高強度的排球訓練,她認為,作為排球教練,每一個位置的打法她都要會。
鞏俐說,她最喜歡羅伯特 德尼羅的一句話:「要演好一個角色,不是光要扮演她,而是成為她。」
相貌可以靠化妝來解決,氣質和細節就全憑演員自己琢磨了,幾個月下來,鞏俐幾乎把郎平的動作和神態刻在了心裡。
有一次,成龍到《奪冠》劇組探班,遠遠看到一個背影,他已經堅信那是郎平了,可是一回頭,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原來是鞏俐!
別說成龍,就連朱婷和張常寧,看到鞏俐都有一瞬間的錯愕:這也太像了吧!
原來,你眼中的「神還原」只不過是她的工作習慣而已。
正如鞏俐所說:真正的有野心,是一生把一件事做好到極致。我不是明星,我一生只想做個好演員。
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30歲時,她是坎城電影節的評委;33歲時,她是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35歲時,她是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這個世界影史上,她是第二位主演影片包攬了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演員,卻以「一年只接一到兩部電影」為人生信條。
人生需要全力以赴的韌勁,更離不開大器晚成的耐心。
有些竭盡全力,必須選擇正確道路
生活中,我們也難免遇到這樣的情形:即使拼盡全力也實現不了夢想。
女排主力隊員曾春蕾,曾經憑著全面的技術,良好的氣質,成為國家隊為數不多的優秀二傳。
但是2016年,女排徵戰裡約奧運會的名單裡,卻沒有她。
影片中,她流著淚對郎平說:「為了讓自己打得更好,我每天拼命練習,付出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我不知道為什麼參加比賽的不是我。」
郎平飽含歉意地說:「就是因為你打得太好了,對手已經把你的打法摸得透透的,為了比賽,我們只能選球技更新的隊員。」
那一刻,曾春蕾就算再委屈,也只能捨棄小我,成全集體。
當時,郎平臨陣換掉兩個優秀的主力隊員的行為,遭到了高層的強烈質疑,但事實證明「一意孤行」的郎平,是對的。
中國女排自從五連冠之後,就進入了漫長的低谷期。是女排姑娘不努力嗎?不是的。
究其原因,那時候的中國經濟迅速騰飛,國外體育也都在大力改革,而中國女排的訓練體系,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就像生活中很多人,他們咬緊牙關、埋頭苦幹,用低廉的勤奮感動了自己。
當他們最終兩手空空的時候,又會用一句「盡人事聽天命」來安慰自己。
事實上,我們所有的努力,都該在正確的道路上跋涉,如果方向反了,越努力,離成功越遠,這就是傳說中的——「努力陷阱」。
不久前,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在東京大學的入學典禮上說:「這是一個即便努力了,也不一定有回報的社會……未來,會有努力也未必成功的生活等著你。」
這裡面,固然有時代的不確定因素,但在失敗面前,我們是否還要問一下自己:我真的努力過嗎?我努力的方法正確嗎?
每天早早去了圖書館,卻刷了一上午手機;
每次給自己立下flag,都很難撐過三天;
每天熬夜看書到凌晨,頂著黑眼圈去上班,卻不清楚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最近網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你假裝努力的樣子,比懶惰更可怕。
真正努力的人,不需要自我感動,就像鞏俐和郎平們,她們只拿結果說話,帶著一意孤行的勇氣,拿出智慧清醒的認識,去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 END .
【文| 池鴻】
【編輯| 不飛】
【排版 | 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