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立基點於開放 求發展於多元——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民族中學特色教育側記
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民族中學以「人文、人和、人本」為辦學理念,堅持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多元發展」的發展之路,致力於「做強做優民族教育,把學校辦成州內前列、省內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
學校創建於1983年,坐落在茶馬古道的起源地之一——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從創始之初的5個教學班、218名學生起步,發展成為一所現代化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現有100個教學班,教職工305名,在校學生5550名,辦學規模居涼山州民族寄宿制高完中首位。
開放辦學解生源之困,啟未來之程
多年來,學校80%以上的生源來自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佔85%,與普通中學相比,優質生源大量流失,學生文化底子薄,生源質量差,教學難度大,給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潛在困難。面對這一困局,學校苦苦思索破局的鑰匙。
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學校明確了「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多元發展」的發展戰略,以此作為破局的鑰匙。
一方面,學校以開放的姿態,與省內外知名學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積極推進教育教學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成都七中、棠湖中學、南充高級中學、綿陽實驗中學及廣東佛山市三水區實驗中學等知名中學結為友好學校,廣泛開展校際交流,博採眾長。
另一方面,學校還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開辦成都七中網絡直播班、棠湖中學網絡直播班和成都四中石室祥雲網校錄播班,充分利用名校幫扶、國培、省培、州培和縣培資源,促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引領教師成長。
一路走來,學校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辦學聲譽好:2020年高考再創佳績,中高考均實現了「低進高出」的突破。
多元培養追藝體之風,育「特」型人才
學校立足實際,不斷探索特色辦學,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精神和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堅持「多把尺子多個人才」的評價理念,提出了學生基本素質標準,確立了主次分明的人才培養目標。
學校以「多元化辦學,多元化培養」為培養目標,以「合格+特長」和「優秀+特長」的模式培養學生,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形成好品德,發揮藝體特長,傳承彝族母語文化。
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把科技創新培養作為特色教育內容之一,編寫了學校科技創新教育校本教材,組建了「科技社」,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近3年來,學校共有289名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知識競賽,其中1人獲國家級別獎勵,56人次獲省級獎勵,121人次獲州級獎勵,111人次獲縣級獎勵;選送的兩件科創作品獲四川省二等獎,3件作品獲四川省三等獎,33件作品中獲涼山州一等獎3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18項;兩名學生的專利獲授權;在涼山州第三十一屆、第三十三屆、第三十四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校均被評為基層優秀組織獎。
開辦藝體特長項目班:按國家課程標準開設體育課、藝術課、健康教育課,大力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建立了少數民族樂器月琴傳承社團、舞蹈社、繪畫社、鋼琴協會、科技與發明協會等社團,並積極開展活動;開設了播音主持、表演、美術、音樂、拳擊、「瀘沽湖之星」足球班等多個藝體特長項目班。藝體成績突出:在體育方面,學校已成功舉辦了13屆學生運動會,學生參加省、州、縣舉辦的各類體育比賽,共獲得金牌138枚、銀牌203枚,並為國家隊和四川省、甘肅省、雲南省省隊輸送了12名優秀運動員,獲得「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國家田徑高原人才開發計劃涼山基地學校」等榮譽稱號。在藝術方面,2018年,在鹽源縣第九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中,學校編排的合唱被選送到涼山州參賽,獲得州一等獎,選送至省參賽,獲第二名;近3年來,學校藝體學生先後考入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圓了大學本科夢。
開辦「彝語一類模式教學班」:針對學校彝族學生居多的現狀,2017年8月,學校經四川省教育部門批准,開辦了「彝語一類模式教學班」(目前已有16個教學班,其中初中10個、高中6個,學生847人),為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加快民族地區「脫貧奔康」步伐,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中國電信援建助力,共繪教育藍圖
學校的「中國電信創新實驗班」成立於2019年10月,是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號召下,在中國電信集團的援助下(先後捐助2410餘萬元,用於學校新建運動場、多功能中心、學生宿舍、教室等),經過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行政領導班子深思熟慮後應運而生的一個嶄新的教學班。開設這個班,是為了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在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尊重學生個性,凸顯特長,為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2020年5月27日,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李正茂帶領中國電信集團省州分公司相關領導到學校調研。在學校「中國電信創新實驗班」,李正茂用自己學習成長的切身經歷,殷殷囑託學生們珍惜當下、懂得感恩、勤奮學習,樹立遠大目標,考上理想的大學,成為有用之才,將來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希望學校繼續重視素質教育和學生特長的發揮,早日建成四川校園示範工程,強化特色教育,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
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先後獲得「四川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四川省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涼山州第二批藝術特色學校」等殊榮。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學校以辦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為己任,向著「讓每一個學生成才」的目標砥礪前行。
(胡聰元 陳春海 吳正華 則 紅)(胡聰元 陳春海 吳正華 則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