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學到了一個開發小朋友大腦潛能的方法,過來記錄一下。
我想,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聰明的大腦,未來可以有所成就。
那麼,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
小朋友的大腦發育特點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由一個個神經元(細胞)組成,連接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
突觸的數量越多,大腦反應就會越迅速,小朋友也就表現得越「聰明」。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Dr. 魏)說:
寶寶剛出生時,大腦裡的突觸數目非常少。
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著新的連接。3歲時,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
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大腦某個功能的運作,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被裁剪掉,即突觸削減。
這個削減非常厲害,在整個兒童期和青少年期,一共要削減大約40%;
而經常被刺激的腦網絡的突觸,會被加強,這就是「神經可塑性」。
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有神經可塑性,而0-6歲孩子的神經可塑性最強。
給予大腦刺激,就是增強大腦的驅動力;神經元連接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
簡單來講,小朋友的大腦,從出生到3歲,一直在飛速發展,在這一期間,如果接受到足夠的刺激,那麼,他們大腦中突觸的數量會特別高,小孩子的大腦就得到了充分地開發,變得非常「聰明」,反應特別快。
而如果在此期間,小朋友的大腦沒有得到充分的刺激,那麼一些很少使用到的突觸就會被削減,表現出來的,也就是沒有那麼「聰明」,反應沒那麼快。
3-6歲,仍是孩子大腦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給予孩子充分的刺激非常有必要。
人的一生,神經都具有可塑性,但6歲以後,這種可塑性就變得比較弱,腦突觸的生長數量和速度,都會大大減弱。
促進小朋友大腦發育的方法
Dr. 魏說:
給予大腦刺激,就是增強大腦的驅動力。
刺激,就是孩子看到的東西,比如動畫片,這是對視覺系統的刺激;聽到的東西,比如音樂,這是對聽覺系統的刺激;也可以是體育運動,這是對腦部的運動系統的刺激。
豐富的刺激,可以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
所以,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給他的大腦的刺激不夠多,不夠豐富,就會影響到其大腦的發育。
Dr.魏還講述了科學家曾做過的一個實驗:
科學家從那些給孩子刺激比較少的家庭裡選了一些媽媽,她們的孩子是3-4歲。然後,教這些媽媽怎麼在家裡給孩子更多的智力和語言刺激:
比如,用一隻襪子做一個玩偶跟孩子玩,用雜誌上的圖片教孩子如何給東西分類,教給媽媽一些兒歌,讓她們回家跟孩子一起唱,還教給她們可以跟孩子玩的手指遊戲,也送給他們一些書、拼圖遊戲,讓她們帶回家給孩子玩。
過了幾個星期之後,這些媽媽的孩子的能力有了顯著的變化;而對照組,也就是沒有用這些幹預方法的家庭的孩子,變化並不明顯。
這就說明,孩子智力的發展,需要家長給他的大腦以豐富的刺激。
Dr.魏說,神經可塑性的過程,就是提供刺激、培養孩子大腦的過程,它不僅會決定孩子的智力,也會決定孩子在情緒、運動等各方面的發展。
也就是說,如果希望孩子的大腦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要給到孩子足夠多、足夠豐富的刺激。
主要是感官的刺激,也就是,從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個方面給予孩子刺激。
聽覺
比如,聽音樂,聽蟲鳴、鳥叫、風聲、雨聲、不同人說話的聲音等;
視覺
比如,看不同的東西、不同的人等;
嗅覺
比如,聞花香、樹葉的氣味,新鮮空氣等;
味覺
吃不同的食物等;
觸覺
觸摸不同質地的物品,比如,樹葉、樹枝、石頭、沙子、土等。
很多小朋友,每天的生活幾乎一成不變,非常有規律,比如吃同樣的早餐,每天同一時間,去同一個地方玩,玩同樣的東西……
這樣一來,孩子的大腦並不能得到足夠、豐富的刺激,他們腦突觸的生長就會變得很緩慢,很多沒有使用的突觸就退化了,大腦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01
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玩
公園、動物園、植物園、美術館、博物館、水族館……
小孩子去到的地方越多,聽到、看到、聞到、摸到的東西越多,對他們大腦的刺激越豐富,突觸就會生長得越多。
不要每次去同一個地方,可以去不同的公園,不同的動物園,不同的地方給到孩子的刺激會更為豐富。
對於孩子而言,每到一個新地方,他們的感官都有新的體驗,他們的大腦都有新的發展。
即使去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去,孩子的體驗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就很喜歡帶孩子去公園,接受陽光的沐浴,呼吸新鮮的空氣,聽鳥語,聞花香和樹葉的氣味兒,他可以撿一些樹枝,玩一會兒沙子,或是水,只要不威脅安全,做任何他感興趣的事都可以。
大自然中有著豐富的刺激因素,所以,多帶孩子去戶外,走進大自然,是一個非常有益的活動。
很多媽媽喜歡帶孩子去旅行,其實旅行也是一個很好的刺激感官的方式,旅途中見到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聽到不同的話……有特色的地方,可以跟孩子聊一聊,能強化孩子的體驗。
但如果去旅行只是帶孩子去當地的遊樂場,或是逛商場買買買,那麼孩子只是換了個遊樂場和商場,意義就不大了。
沒時間經常旅遊的家庭也沒關係,旅遊不是說一定要去國外,或是名勝古蹟、熱門景點,去各種高大上的地方,其實,我們身邊的環境就已經足夠豐富了。
我們可以帶孩子去不同的公園、農場、博物館、美術館、周邊的景點,或是鄉下……只要用心去想,一定有特別多的地方可以去,哪怕是帶孩子到小區裡看看螞蟻,對小朋友都是很好的刺激。
02
多帶孩子去見不同的人
我們大多數孩子的成長環境非常單一,很多時候,孩子能見到的,只有爸爸媽媽和家裡的老人,這也是不利於孩子大腦發育的。
小孩子見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樣子,聽到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人,他們的語氣、語速,言談舉止都不一樣,小孩子也會觀察你是如何跟其他人交流的,他們從中能學得特別多的東西,大腦的突觸數量也就會生長得很快。
卡爾·威特在他的著作《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就曾說道:
為了讓兒子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兒子兩歲以後,不論走親訪友,還是買東西,也不論參加音樂會還是看歌劇,我去哪都帶著他,讓他從小就與身份各異的各階層人士交往、談話。這樣做的結果是,兒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從小到大從不怯生,越是人越多的或越重要的場合,兒子就發揮得越好。
反觀我自己小時候的生活,我們姐弟幾個都生活在自家院子裡,幾乎沒有什麼玩伴,接觸到的人也僅限於自家人,以至於,我們從小就不善與人溝通,也不喜與人交往。也許,那時候,這方面的突觸就被削減掉了,哈哈。
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說,他和英國大使一起吃飯的時候,就曾帶上自己的三兒子,有意識地帶他見不同的人,提升他的EQ。
03
多給孩子吃不同的食物
味覺,也是感知覺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通過嘴巴去咬、啃各種東西,用嘴巴來感知世界。
長大一些,雖然不再用嘴巴去啃各種物體,但可以通過食物來感知,能夠嘗到硬的、軟的、燙的、涼的、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各種味道,對於孩子的刺激也不一樣。
為了孩子們突觸生長得更多更迅速,陳美齡每天都給孩子準備不同的早餐,比如今天吃中餐,明天吃日餐,後天吃義大利餐……
雖然,我們可能做不到這樣,但是經常換著吃不同種類、不同口味的食物,總是沒錯的。
04
多給孩子準備不同的行程
大多數孩子日常的生活就是每天起床,吃早餐,上學,放學,吃飯,看電視,讀書,睡覺……
是不是偶爾能變一下,比如,有時候不做飯,出去吃個晚餐,有時候,去看一場電影,有時候,吃過飯去散個步……
有時候,一些出其不意的行程,往往更讓人驚喜,帶給人美好而新奇的體驗。
陳美齡說,自己的丈夫是個喜歡製造驚喜的人,有一次下班回來,突然說要去泡溫泉,可是孩子們第二天還要上課,他丈夫認為,人生很長,還有幾十年要讀書,去一天泡溫泉沒關係。
於是,他們就收拾好東西,馬上出發去旅行,坐巴士去找溫泉,雖然到的時候,天都已經黑了,還要在路上找旅館,但一路上,小孩子很興奮,也學到了很多。
在孩子還沒上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上完科學課的恐龍主題課程,我和孩子馬上就收拾東西,坐巴士去自然博物館看恐龍化石,那種感覺特別好。
說到這裡,我還想說,現在幾乎家家都有汽車,小孩子無論去哪裡都是坐上自家的車子,很少有機會能體驗到坐巴士和坐地鐵的快樂。
其實,這種體驗那種親身體驗的收穫是很大的,所以,有時候,或許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有更多不同的生活體驗。
此外,多帶孩子運動,比如散步、跑步、遊泳、打球、騎車等,也能很好地開發小孩子的大腦,做不同的運動,腦功能受到刺激,突觸也會增加。
開發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並不高深,只要我們了解了背後的原理,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多為孩子創造豐富的環境和刺激,孩子的大腦一定會發育得非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