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裡戲外 | 不朽的鄉音,一名初中生筆下的秦腔
原創 陝西戲曲廣播 陝西戲曲廣播
戲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是高新一中一名初中生的期中作文,小作者出生於2005年,長安人。第一次讀這篇習作的時候,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學生時代,曾經在自己的習作中不止一次寫到家鄉的秦腔,廟會上喇叭傳出的秦聲也罷,農忙時鄉親們嘴裡哼唱的亂彈也罷,都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中。
小作者在農村長大,腦海裡也自然少不了秦腔的影子,原上的麥田裡,大河的橋頭上,這些飄忽的聲音似乎都能夠讓人久久回味。小作者曾經在爺爺奶奶的帶領下走進易俗大劇院觀看秦腔,看完秦腔的她,難以抑制內心的喜悅,與家人不時地聊起看戲的種種。
直到一次期中考試,小作者將自己的種種感受用真實的筆墨記錄了下來,或許稚嫩,但卻情真意切。小作者的爸爸看完女兒的習作,寫下這樣一段文字:一直以來,我總擔心秦腔未來的沒落。當看到女兒寫的《白鹿原上唱秦腔》一文後,我明白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秦腔已成為了流淌在我們血脈裡的鄉音。
是啊,在這塊土地上飄蕩數百年的秦腔,早已經融入了每個秦人的血脈。
白鹿原上唱秦腔
文/張浩然
《白鹿原上唱秦腔》.mp3
來自陝西戲曲廣播
00:0004:43
(張浩然播讀)
秦川大地上,白鹿原畔處,一片片麥田映入眼帘,隱隱約約聽到,一聲聲耕牛的「哞」叫裡,混雜著清亮的秦音,原來是放牛的娃娃,騎坐在牛背上,悠然放聲。不過,這裡的放牛娃不吹牧笛不唱兒歌,唱響的卻是古老悠揚的秦腔。
圖|小作者與爸爸做客陝西戲曲廣播
秦腔,在村裡也叫亂彈,老老少少都能唱上兩板。
來在河邊,河裡有兒童戲水,岸上有老人勞作。遠遠地,我看見我的爺爺奶奶,正彎著腰,拿著鋤頭在菜地裡鋤草,便歡快地跑到他們身邊,那親切的方言裡飽含著一句句的關切和歡喜。歇乏的時候,奶奶給我唱了一段《梁秋燕》 :
「陽春兒天秋燕去田間——」
悅耳的秦聲隨風飄揚,飄到河對岸的村子裡;飄到大橋上行路人的身邊;飄到了我激動不已的心裡頭......引得對岸村裡也飄來了唱戲的聲音,引得趕路的人駐足翹首,引得我的心像兔兒歡跳不停……
原上收麥子了。窄窄的土路上,一輛輛高大的拖拉機緩緩地前行,車上的人你一段我一段唱著一折又一折的戲,鏗鏘的唱腔,將拖拉機的轟轟鳴響趕出了車外,豪邁的秦音蕩漾在金黃飽滿的麥梢兒上,在白鹿原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麥浪。
忙罷的夜晚,村裡的戲樓上,燈火輝煌,勞累了一天的鄉親們提著板凳兒,都趕來了,在戲臺前佔好了位置。戲開了,來晚了,沒地方了,不用著急,你看那脊背曬得紫紅、肩上搭著毛巾的壯年,往麥秸垛上一靠,小風噝噝溜溜地吹過,高亢宛轉的秦音裡,滋滋潤潤,一天的累乏消散而去。
戲臺下人頭攢動,小孩子們膽兒大,結伴從人縫裡往戲臺前擠,三三兩兩爬上了戲臺,坐在臺角兒。戲臺上,畫著大花臉的演員手持大刀,背插靠旗,在臺上正跑著圓場,揮舞的大刀,上下翻飛。小孩們面無懼色,反而學著樣兒,手舞足蹈咿咿呀呀,不亦樂乎。
這是多麼愜意多麼快樂的享受啊!
秦腔——這不朽的鄉音,唱了一代又一代,像高山一樣磅礴,又像流水一樣柔和;像雄獅的怒吼,響徹了關中平原,又像纖巧的羽毛,飄呀飄,飄遍了秦川大地,飄進了父老鄉親的心窩裡。
編輯:楊瑤
審核:王梅、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