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這天 古人都幹啥

2020-12-22 央廣網

中秋節這天 古人都幹啥

2020-09-30 18:20:00來源:央廣網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古時,我國將每一季度三個月依次分為孟、仲、季,八月屬於仲秋月。仲、中通假,故「仲秋節」亦稱「中秋節」。中秋節由來已久,古人過中秋,並不是吃月餅、賞月那麼簡單,它所包含的節日內容極其豐富。

  中秋起源與拜月有關 

  關於中秋起源的說法較多,比如帝王祭祀、慶祝豐收。古代帝王被神化成為天界在人間的秩序維護者,肩負著溝通天地的重任,必須對人間的風調雨順和社會安定負責,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傳統。《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至少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另一說法與慶祝豐收有關。「秋」字的解釋為:「莊稼成熟曰秋」。八月正是各種農作物陸續成熟的時節,農民為了表達喜悅,選擇在八月十五慶祝豐收,同時全家團圓,共享天倫,並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我們的祖先通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已知秋收季節的八月中秋之夜月光分外皎潔。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知道了中秋月光特別明亮的原因:這是因為秋天風勢弱,地面又覆蓋著成熟的莊稼和綠色的植被,大氣中的沙塵、水汽和雜質較少,空氣清新,月光自然比其他時候明亮得多。再者,月亮是圍繞著地球赤道運行的,中秋正好在秋分前後,太陽直射著赤道,月亮反射出來的光就強。「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實就包含著這個道理。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又賦予月亮許多美麗的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為月宮世界描繪出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 

  據學者考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而其盛行始於宋代,至明清時,節日內涵逐漸豐富,異彩紛呈,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賞月從唐代開始盛行 

  唐朝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思想空前開放,這種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點出八月十五賞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風俗。可以說,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從現有資料來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如官員、文人等,在八月十五月夜與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賞月、賦詩、飲酒、聊天。到了中唐時期,尋常百姓家庭才開始興起聚會、宴飲、祭月等習俗。 

  在唐代賞月風行的基礎上,宋代中秋節已經過得很熱鬧了。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看這段描寫,可知北宋時期,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已達到極致,無論貧富、長幼,簡直是全民狂歡。朝廷也重視此節,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 

  到了明朝,中秋習俗也有了很大變化,中秋節不再以賞月活動為中心。在明代《帝京景物略》裡有對中秋節的大段描述,其中沒有對賞月的記載,取而代之的是對祭月的詳細記載。可以說,拜月祈福是明清時期中秋節最隆重的內容。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中秋節前回娘家的已婚婦女,中秋節這天必須返回公婆家,因為這是團圓節。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明代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一開始是作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現在節俗之中的,祭祀儀式完成後人們吃掉它,它也就成為人們過節時的食品,後來成為獨立於祭月之外的節令食品。 

  購買月餅也曾分期付款 

  明朝文人筆記裡的月餅比較豐富,有直徑一尺的大月餅,也有小如銅錢的袖珍月餅。月餅餡兒更是多種多樣,有棗泥、豆沙、桂花、麥芽糖還有木瓜的。不過這種木瓜是那種硬皮兒木瓜,不能生吃,削皮煮熟,用糖醃成蜜餞,再做成月餅。 

  民國時期月餅的餡料更加豐富。1947年中秋節,國民黨機關報刊登一條廣告,說南京冠生園推出25種月餅,其中包括火腿月餅、燒雞月餅、板鴨月餅、椒鹽月餅以及直到今天還備受爭議的伍仁月餅。其中一篇《月餅的派別》的報導中提到當時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的競爭,以及作者本人對伍仁月餅的惡評:「我對於伍仁月餅,無論鹹肉還是甜肉,向來最怕吃,詫異世間如何會有如此令人憎惡的月餅!」 

  無論什麼餡兒的月餅,都有人喜歡,也都有人吐槽,但是每年過中秋,這月餅還不得不買。民國戰火連綿,農民破產,城市貧民也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從1912年到1949年,總有一大批窮人買不起月餅。買不起怎麼辦?分期付款。在民國,加工並出售月餅的店鋪叫餑餑鋪。比較有名的餑餑鋪有芙蓉齋、一品香、天興齋以及魁宜齋,這幾家鋪子的月餅,都是可以分期付款購買的。(綜合《北京青年報》《燕趙晚報》)

相關焦點

  • 如果古人有微信,中秋節這天他們的朋友圈發什麼?
    古人的業餘生活可比咱們有趣多啦!尤其是中秋節這天,每一朝的古人都能玩出花,如果他們發朋友圈出來,那是分分鐘秒殺在場的各位呀!不信你們看!據傳,唐朝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玄宗吃著美酒聽著曲兒,望著銀白如練的月光忽然說道:「此月如此光燦,如何得上去?」
  •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中秋節拜月? 中秋節真正的來源你造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人為什麼喜歡在中秋節拜月? 中秋節真正的來源你造嗎?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起國家開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之一,每年中秋在外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
  • 2020年中秋節是哪一天?中秋啥意思?農村有哪些風俗呢
    今年是農曆的八月十四,而明天就是農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所以2020年的中秋節的時間是在陽曆10月1號。中秋節的農曆和陽曆不同點?這裡我們要明白一點,根據我國中秋節的演變,最後規定是每年的農曆(夏曆)的八月十五當天就是中秋節。
  • 俗語「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啥意思?古人說得有理嗎
    中秋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周禮》,但是中秋節這個節日卻在唐朝才出現,直到宋朝以後,這個節日才算是廣泛流行起來。中秋節這一天,民間都是講究一個團圓美滿,如果人們回不了家,基本都會借著月亮寄託思鄉之情。再者,對於一些青年男女來說,他們賞月主要是為了祈求愛情圓滿,毫不誇張地說,青年男女過這個節日就像是過情人節一樣。
  • 中秋節這天,古代名人們都做了什麼?喝酒賞月,還有一事流傳至今
    中秋節這天,古代名人們都做了什麼?喝酒賞月,還有一事流傳至今中秋節即將來臨,小編在這裡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闔家團圓。一到節日,大家就該走親訪友,或者旅遊名勝古蹟,總之有很多打發時間的方法。然而,在古代交通不便利,沒有這麼多休閒項目的情況下,中秋節這天,名人們都做了什麼呢?大家一定能想到喝酒、賞月、吟詩作對這些,可還有一事也是很多人會做的,流傳至今。喝酒。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小民,喝酒是古代人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提起喝酒,又怎能少了我們的「酒仙」李白呢?李白究竟多麼愛酒呢?
  • 古人都是如何過中秋的?古人中秋節也放假嗎?
    中國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農曆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八月居秋季當中,因此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所以又稱「中秋」。中秋節從唐朝發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也有「秋節」、「八月節」、「月節」、「月亮節」、「團圓節」、「女兒節」等諸多名稱。
  •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中秋節拜月?原來它有特殊的意義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起國家開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之一,每年中秋在外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很多人只知道中秋節是前人流傳下來的,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真正的來源嗎?中秋節,又被稱為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 日本人韓國人過中秋節幹些啥?網友:同一個月亮,同一個夢想
    而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也比較多樣,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但基本上都有共同的一個風俗,那就是親朋好友共同賞月吃月餅。不過,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其他的一些有意思的風俗都被人們遺忘或者簡化掉了。
  • 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中秋節來歷、習俗及詩詞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習俗?有哪些優美的中秋節詩詞?哪一句最令您動容?中秋將至,除了吃美味的月餅外,我們也需要去了解一下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就著月餅、螃蟹、桂花釀,感受古人有關中秋的妙詞佳句。中秋節來歷中秋節來歷一: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
  • 22日冬至,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摘要:冬至到了,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文/農夫也瘋狂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這周的星期日就要迎來24節氣的冬至了。冬至節氣到了,就要開始數九了。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冬至又稱之為「冬節」、「亞歲」、「小年」,在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作為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古人也發現了這天的天氣情況,還可以預測後面的天氣好壞。
  •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要過「中秋節」我國自古便有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習俗,為什麼要過中秋節呢,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按照《易經》的說法,陰極則陽升,這個時候的月亮其實已經有陽的味道了,月亮不僅會引起潮汐,還會引起人們的情緒,因為人體內有70%也是水。
  • 古人為什麼要祭月?
    這裡的朝和夕都是祭祀的意思,也就是說周天子在春分這天祭日,秋分這天祭月。在《國語》中解釋了為什麼天子要祭祀日月,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到了唐代,把皇帝八月十五最適合賞月的這天夜晚固定下來,作為中秋節。根據它原本的祭月,也就是夕月的傳統,所以中秋也叫做月夕。中秋還是仲秋?你可能還見過有人把中秋寫成仲秋,那中秋和中秋是一回事嗎?
  • 中秋節為何要拜月?拜月的這些禮儀和禁忌一定要了解!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了,對於很多人來說中秋節意味著和家人的團圓,意味著親情的重聚,但實際上在古代中秋節是一個充滿著感傷別離的節日,古代的文人墨客對於中秋節總是有著滿腹的惆悵和說不完的感傷,尤其是身在他鄉的遊子在八月十五這天更是望月興嘆,寄託相思之情,因此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人佳作也大多誕生於八月十五
  • 中秋節有什麼講究?這些禁忌一定要注意!
    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在期盼中秋假期的同時,想必早就安排好了行程,準備和家人度過一個和和美美的中秋節,很多人都認為中秋節是中國最喜慶的節日之一,是與家人團圓的日子,但實際上中秋節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在享受與家人團聚的歡樂時刻的同時也一定不要忘了注意以下這些禁忌:
  • 立冬:「立冬進補,開春打虎」,這天,中國南北不再為吃啥爭論
    昨天夜裡,平臺運營官發來私信,問「立冬吃點啥好」;早上打開手機,「節氣控」們已經發來立冬的「問候」;還是保和堂博士含蓄,昨天就留言說,要和我「歡送秋天」……不過,保和堂的含蓄我沒看出啥名堂。是要請我吃飯的意思嗎?其實,鑼鼓聽聲,說話聽音,他們的言行都指向一個問題:「你說每逢節氣擼一篇的呢?
  •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都會放假3天,普天同慶,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除了吃月餅,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民俗活動。其實在古代,中秋節的活動非常的豐富,但也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農村就流行一句俗語,說是中秋節這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男不拜月在古代中秋節這天,除了吃月餅、賞月外,還有拜月、祭月這樣的活動。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時間:2020-10-01 10:48   來源:讀書工 企鵝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中秋節秋高氣爽,又有皎潔的圓月和馥鬱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裡,它就像春節一樣格外地受到人們的喜愛
  • 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祭月的西瓜要怎麼切?
    中秋節記憶我是一個在姥姥家長大的孩子,從8歲開始,就被母親寄養在了姥姥家中,一直到我大學畢業,買了自己的房子,我才正式的離開了姥姥家。我印象中的中秋節,都是在姥姥家度過的,小時候在村裡面上學,每天跟姥姥生活在一起,每到中秋節,就盼望著母親能夠回來,盼望著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
  • 中秋節的由來,看完漲知識了
    中秋節的起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遠古先人祭拜月神的習俗,古人敬畏月亮,奉其為月神,列入祀典之列,隨著對自然規律的了解和掌握,人們對月亮敬畏的成分減弱,尊敬和喜愛的感情成分增加
  • 古人中秋節原來這麼會玩,你所不知道的中秋冷知識
    雖說是開學,能再跟同學見面一起玩也是件開心的事呢,而且9月份也是相當豐富多彩的,比如沒有幾天就要到月餅節,奧不對,是#中秋節,就讓人很期待呢。那麼這個中秋節是怎麼來的?中秋跟月亮有什麼關係?中秋節又有什麼傳統是我們不知道呢?今天猴猴就來跟大家聊聊,有關中秋節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