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旦,元旦到了,有人說「新年快樂」,有人說不對,今天不是「新年」,春節才是「新年」,所以不能說「新年快樂」。那麼問題來了,元旦和春節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新年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
要說明「元旦和春節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新年?」,那麼首先要了解「新年」的概念。
新年的概念
新年,新,是「重新」的意思,年,是「一個輪迴」的意思。合起來,「新年」就是「重新一個輪迴」的意思。
現在一般定義為,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為世界多數國家通行的節日。世界各國,特別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曆法,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定義的新年都是公元制紀年的1月1日,也就是我們說的「元旦」。我國現代將「元旦」稱為公曆新年,將「春節」稱為農曆新年。新年當日,人們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慶祝新年的到來。
新年與曆法的關係
說到哪一天才是「新年」,就不得不說到「曆法」。因為「新年」的確定,就是以「曆法重新一個輪迴」來確定的。世界各國,特別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曆法。改曆法,在古代那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因為古代都是農業立國的,而曆法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這是立國之本的大事情。
世界各國,特別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曆法,但是總的來的,所有都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太陽曆」和「太陰曆」。
什麼是「太陽曆」?
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即是「陰」和「陽」兩儀。陰陽兩儀在我們世界的具象就是「太陽」和「月亮」。「太陽曆」和「太陰曆」即是根據陰陽兩儀,即太陽和月亮來制定的。另外,陽又代表了天,陰又代表了地,所以,「太陽曆」代表的是「天之道」,「太陰曆」代表的是「地之道」。
首先先說太陽曆。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
地球在其公轉軌道上的每一點都在相同的平面上,這個平面就是地球軌道面。地球軌道面在天球上表現為黃道面,同太陽周年視運動路線所在的平面在同一個平面上。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在天球上,自轉表現為天軸和天赤道,公轉表現為黃軸和黃道(這也是「黃道吉日」的由來)。天赤道在一個平面上,黃道在另外一個平面上,這兩個同心的大圓所在的平面構成一個23°26′的夾角,這個夾角叫做黃赤交角。
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什麼是「太陰曆」?
太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線上時,正是在地球上月圓之時.自此時開始,月球相對於恆星繞地球運轉360°,這段時長約27.3天,被看作月亮的運動周期,因這個周角是相對恆星來說的,所以對應周期叫做恆星月.這段時間內地球繞太陽公轉也要移動一段距離,此時日、地、月有一定夾角,日、地、月大致共線還有一段時間,大致再過27.3天月球隨地球一起運轉到達新的位置,終於再次出現三星大致共線,方始再次出現地球上的月圓.於是對於地球來說,月相變化才算是完成了一個周期,再次出現朔望,所以這個周期叫做一個朔望月,時長大致是27.32天+2.21天=29.53天.故朔望月時間比恆星月長.朔望月繞地球為360°+360°×29.53/365.24=389.11°,而一個恆星月的計算便大約為29.53×360° / 389.11 °= 27.32天。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面(白道面)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之間有5度夾角,因此新月或滿月時月地日之間往往並非完全是一條直線。當月地日之間完全是一條直線時就可以觀察到日蝕(新月時)或月蝕(滿月時)。正是由於這5度的傾斜,每月都有新月和滿月然而並非每月都有月食和日食。
這裡順便普及一個朔望月的概念:我國的先民們把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 一天稱「朔日」,定為陰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望日」,為陰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從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從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後半月;從朔到望再到朔為陰曆的一個月。一個朔望月為29天半,實際上是29天12小時44分3秒。
我們口中所說的「陽曆」是什麼歷呢?
我們口中所說的「陽曆」也就是「公曆」,又叫「西曆」,顧名思義,它是西方傳過來的曆法。公曆是「太陽曆」的一種。
公曆是現代國際通用的曆法,公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
現行西曆即格里曆,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曆,稱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穌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主張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公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
因為近代西方文化的強勢,所以公曆成為了國際通用的曆法,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定義的新年都是公元制紀年的1月1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元旦」,我國現代將「元旦」稱為公曆新年。
那麼「公曆」、「西曆」是不是符合「天之道」的太陽曆法呢?其實不是。原因在於它對「新年」日的確定。
西曆對1月1日的確定,據說是以耶穌受割禮的日子來確定的,也就是說西曆是以耶穌受割禮的日子(也有說是耶穌的生日)來作為公元1年1月1日的,再以「太陽曆」的方法來制定的曆法。
我們前面說過,「太陽曆」代表的是「天之道」,而西曆這種「以神為本」的曆法,其實是並不符合「天之道」的。西曆運用了「太陽曆」的方法,成為了「太陽曆」的一種,但「以神為本」,以耶穌受割禮的日子為「始元」的做法,使得西曆並不是符合「天之道」的太陽曆法。
我們口中所說的「農曆」是什麼歷呢?
我們通常說「農曆」,大家都以為是「陰曆」,然而並不是。「農曆」不是「太陰曆」,也不是「太陽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國曆等名稱,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我國傳統曆法比西方曆法早2698年,用西元年份+2698即是我國傳統曆法的年份。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稱華歷、夏曆、中歷、國曆、俗稱陰曆(但其實並不是」太陰曆「的一種)。定月的方法是以朔望月周期確定,朔所在日為初一。由於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588天,所以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曆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個別年份353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個別年份385天)。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曆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則是閏月。
農曆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以便家事活動,所以農曆實為陰陽曆。
中國現代將「農曆」的春節定為「農曆新年」,「農曆新年」也就是我們中國人通常認為的「新年」。
農曆合的「太陽曆」並非「公曆」,而是「幹支歷」
有些小夥伴看到說「農曆」是「陰陽合曆」,就拿出現在的日曆一看,哦,我們現行陽曆是公曆,下面是「初幾初幾」的也就是「陰曆」,所以我們現行的是「陰陽合曆」,也就是農曆,哦,懂了。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我國現行的曆法,上面「X年X月X日」用的確實是「公曆」,但下面的「X年X月初幾」卻並不是陰曆,而是「農曆」。也就是說我們現行的曆法,下面的「X年X月初幾」已經是「陰陽合曆」的「農曆」了。所以「農曆」合的「太陽曆」並不是「公曆」。
農曆合的「太陽曆」並非「公曆」,而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最古老的曆法「幹支歷」。
幹支歷,又稱節氣歷或中國陽曆。它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幹支歷主要由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由於60幹支以甲子為首,所以幹支歷又稱為甲子歷。
幹支歷是「太陽曆」的一種,以地球每繞太陽15° 為一節,再繞15° 為氣,共24節氣,是一種純粹的「太陽曆」。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幹支歷是隱含(標註)在農曆中的純太陽曆,具有比西曆更加明確合理的太陽曆特徵。關於幹支歷的曆法方法,大家可以去看下我前面寫的文章《一起來學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天幹和地支》。
了解曆法的知識之後,現在我們就可以討論「元旦和春節哪個才是真正的新年?」了。
元旦和春節哪個才是真正的新年?
前面我們已經對「新年」有所定義:「新年」是「重新一個輪迴」,即是我們所處世界的「道」的「重新一個輪迴」。「太陽曆」代表的是「天之道」,「太陰曆」代表的是「地之道」,所以「太陽曆」的新年,代表的是「太陽曆」曆法的「天之道」的「重新一個輪迴」,「太陽曆」的新年,代表的是「太陰曆」曆法的「地之道」的一個輪迴。
而陰陽合曆的「農曆」,既考慮了「天之道」對我們所處世界的影響(太陽對我們這個世界的影響就不用小編多說了吧?春夏秋冬,酷暑冷熱,都受太陽的影響),也考慮了「地之道」對我們世界的影響(月亮對地球本身的影響並不大,但對生存於地球上的生物的影響則是巨大的,例如能夠影響我們的氣血盛衰等),綜合而成曆法之道的「人之道」,所以「農曆」的新年,代表的是「陰陽合曆」曆法的「人之道」的一個輪迴。
我們作為人,應該過的當然是「人之道」的新年,所以綜合而言,我們「農曆」的「春節」才是真正的新年。
那麼西曆的1月1日,算不算符合「天之道」的「太陽曆」的新年呢?當然不算。以一個人割包皮的日子當作「始元」而定新年,這也太草率了,雖然這個人是傳說中的耶穌。我們最古老的「幹支歷」,才是最純粹的「太陽曆」,所以「幹支歷」的「立春」才是符合「天之道」的「太陽曆」新年。西曆1月1日,最多算「西曆」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