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共有三個層次:一是價值量,指凝結在物品中無差別人類勞動;二是貨幣價值,指供需關係影響的直觀貨幣體現;三是收藏價值,指由於物品特殊含義而出現的溢價。由於物品有三個價值,因此不同人眼中相同物品會有不同價值,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本質上是價值在不同人眼中的體現。
人人都說明清時期黃花梨價值高,但還是要看能否有人看到其價值。收藏家眼中明清時期老物件,價值高,傾盡家財都想買到;而對農夫來說,老物件再好,都只是燒柴的木頭。價值再高的東西,都要有合適銷售渠道,不然就毫無價值。農村地區有人高價收購舊硬幣和舊郵票,利用的是信息差,賺的是差價。
硬幣常見,價值不高,但想像空間大
硬幣大家不陌生,家中一分、二分和五分的硬幣肯定都有。我國最早硬幣發行於1955年,主要用於人們日常購買生活用品。根據筆者了解,不同時期硬幣價格相差極大,價格最高能賣一千元,價格低者則是幾毛錢。硬幣價格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發行流通量,發行數量和價格呈反比例關係;二是品相和完整程度,品相越好,價格越高,成套價格高於單枚價格。
我國硬幣最具收藏價值的有五種:一是1979年五分、1980年二分和五分、1981年一分和五分,其中1981年一分硬幣能賣千把塊左右,其餘價格三五百左右。硬幣價格雖不高,但想像空間大,正如古代某類銅錢現在能賣出高價。物以稀為貴,存的時間越久,市場上越稀有,價格越高。
郵票小小寄相思,價格高不可言
世界範圍看,我國都是集郵大國。相關文獻顯示,1878年我國發布第一款大龍郵票,有整版大龍郵票拍出561萬高價,全套大龍、小龍和蟠龍郵票價值兩千萬左右。大一片紅、80版猴票、紅印花和藍君郵等價值同樣高,價格能賣到幾十到幾百萬左右。相信初接觸集郵行業的人,聽到如此高拍賣價格,會瞠目結舌,無法置信。
郵票價格高低與否全在兩點:一是發行量,發行量小,價格越高,未公開發行的郵票,價格在百萬級別左右;二是心理價位,人們對郵票價值的心理認可。郵票價值再高,都只是紙,不識貨或不認可該價格的人自然不屑購買。
不管是硬幣,還是郵票,被收去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收藏,購買硬幣或郵票的人本身是收藏愛好者,看到品相好的,就會收藏;二是高價出售給上遊客戶,上遊主要面對大的收購平臺或個人。郵票和硬幣在普通人手中體現出的是價值量,在商販手中體現的是價格,在收藏家手中才能將收藏價值體現出來。普通人真的擁有大龍郵票,找不到銷售渠道,同樣是廢紙,而到收藏家手中,價格能翻上萬倍。
在筆者看來,硬幣和郵票是生活中常能見到的,但是真正能用其賺錢的人鳳毛麟角。想要收藏硬幣和郵票的人,不要輕易入行,賺錢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