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說說有著(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一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長恨歌》、《琵琶行》等等。這裡要講的是詩人感情的不如意。
首先要說說白居易出生的時代背景,生於772年正月,唐代宗大曆七年。出生後不久,家鄉就發生了戰亂。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在兩歲時候,祖父和祖母相繼離世。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了躲避戰亂,把家屬送到宿州符離定居,白居易在符離過著快樂的時光。他聰明過人,而且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舌都生瘡,因為寫字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都白了。783年11歲的白居易遇到了小他四歲的鄰家女孩湘靈,他們朝夕相處、一起長大。在長期相處過程中,兩個人感情不斷升溫,19歲的白居易和15歲的湘靈確認過眼神,覺得對方就是自己一生最愛的人。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白居易還寫了(鄰女)情書給湘靈。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兩個家庭的地位懸殊太大,白居易的母親是堅決反對他們交往,白居易再怎麼不情願也無計可施,在那個年代是講究孝為先,必須要聽父母的話,就這樣白居易成了一個表面聽話的孩子,內心深處有著極大的無奈。
和現在有些叛逆的孩子一樣,白居易只是嘴上說不找湘靈,心裡想方設法找機會相見。後來還真讓白居易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藉口出去和朋友討論學問的名義私會湘靈,開始倒是沒有被揭穿,後來他的文友來找他,白居易母親說他不是和你們在一起讀書嗎?這時白居易的母親才知道是怎麼回事,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看守不住秘密,也只能如實告訴母親。白母要求馬上連夜搬家,連給心愛的女人道別的機會都沒有。
27歲的時候,白居易離開徐州去江南叔父處謀求發展,這個時候的他心裡始終放不下湘靈,為此他又一口氣寫下了三首思念湘靈的詩:《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29歲的時候,白居易進士及第,還專程回到徐州,再次懇請母親同意他和湘靈結婚,還是被門第觀念極重的母親無情的拒絕了。
後來白居易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要搬家到長安,他再一次苦苦哀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是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哀求,而且在離別時都不允許他們再見一面。白居易發誓不結婚,要讓母親認識到不讓他們結婚是錯誤的。想念湘靈又寫下了《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等詩,從此以後他再也不談結婚的事情。一直到37歲的時候,白居易母親要求他結婚,如果不結婚就要自殺威脅,白居易才不得不讓步與同事楊汝士的妹妹結婚。
後來白居易被貶江州途中,偶遇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倆人抱頭痛哭後,白居易又寫下了《逢舊》。面對四十歲還未結婚的中年湘靈,白居易明白湘靈的心裡一直都是只有自己,他的心裡也是無比感傷,又一次觸動了內心深處的情感開關。這次白居易在詩裡首次用了「恨」字:「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直到白居易53歲在杭州任刺史結束回京途中,看到舊居而湘靈不知去向,他們兩個長達35年的愛情悲劇才畫上句號。白居易正是有這段感情的親身經歷,為創作唐明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長恨歌》奠定了基礎,甚至很多人認為白居易是借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故事,尤其是最後那句(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表達了自己感情的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