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它源自於天主教等基督宗教的宗教節日。在萬聖節前夜,即每年的10月31日,是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人們在避免惡靈幹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這天晚上小孩們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
南瓜和骷髏
傳說在基督紀元前,居住在不列顛群島的的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謝上蒼和太陽的恩惠,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豐收節,便與凱爾特人的儀式融合成萬聖節了。
萬聖節由此演變成為了讚美秋天的節日。但是,古代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在慶祝這個節日的同時,還相信死神「薩曼」在那天晚上會把當年死亡的人的幽靈統統招來,因此要設法驅趕邪靈。當然,後來人們卻把萬聖節前夜變為了盡情玩鬧、講鬼故事互相嚇唬的節日。
萬聖節有兩大流行色:黑色和橙色,黑色代表死亡,橙色代表豐收。現在又溶入了紫色、綠色和紅色。這一天人們戴著鬼魂、骷髏、女巫、黑貓、貓頭鷹和吸血鬼等各種面具,當然也有秋天的元素:南瓜和稻草人。
女巫
在美國,各種各樣的鬼憑藉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應有盡有,借鬼神之形別出心裁的各式服飾、道具在專賣店及各類商場超市大買。
商家用骷髏裝飾門店吸引客人,骷髏還成為了小孩子的玩具。迪斯尼樂園裡的「鬼屋」千奇百怪,在陰森森的「地獄」中發出各種怪異的鬼聲,每天吸引無數遊客賞玩,一睹鬼怪的風採。美國各地的「鬼城」在各種遊樂場內,成為了招攬遊客的好去處。
這種「鬼文化」看起來不可思議,感覺應該與美國這個有著基督教文化的國家不符,但仔細一想,也反映了美國人對生與死的淡然,打破了鬼神世界與人間的界限,自然也消除了人們的恐懼,以至於孩子們從小就不怕鬼了。
各家裝飾
每年9-10月間,甚至延續到11月的感恩節,全美國到處都是南瓜,無論商家,還是百姓人家,可謂「家家鬧鬼,骷髏把門」,令人過目不忘。
萬聖節另一個特色就是南瓜了,超市和果園的橘紅色南瓜堆積如山,家家戶戶門口也出現了一兩個又大又圓的南瓜,有的畫成或雕刻成人臉或者鬼臉形狀;有的內部掏空,點上燈或蠟燭,在南瓜燈的映照下,把夜晚裝扮得精靈古怪,也將這秋色秋景點綴得更有活力、更加生活化了。
很奇怪這個鄉土味頗濃的南瓜怎麼在現代化氣息很濃的美國人心目中那麼神聖?
這源自於一個愛爾蘭古老的傳說,有個叫傑克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傑克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傑克就與惡魔約定,讓惡魔答應施法讓傑克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但傑剋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小孩子與南瓜
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裡放著,稱作「Jacklanterns」。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勝一籌,於是古老的蘿蔔燈演變到今天的南瓜燈,稱為 Jack-O-Lantern 了,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美國的加州半月灣盛產南瓜,每年的萬聖節前都要舉辦「南瓜大賽」活動,以吸引美國人前來觀看。2014年10月13日,一位來自北加州納帕的農民哈克以自己種植的2058磅重的巨大南瓜,打破了41年來北美最重南瓜紀錄,哈克獲得了13000美元的大獎。
萬聖節也是孩子們尋歡作樂的節日,熊孩子要講的話是:「惡作劇還是款待」,表面上看這是「先禮後兵」, 骨子裡是想玩耍惡作劇一番,理由僅僅是要個糖而已,當然大人們早已備好糖果,所以熊孩子的目的還是很難實現的。
熊孩子惡作劇
熊孩子的惡作劇主要是在玻璃上抹肥皂,用粉筆在門上亂寫亂畫,把垃圾箱翻個身,或者把你家門鈴搞得響個不停,當然,大人們也不介意,結果是裝神弄鬼的熊孩子捧回了一大堆糖果,吃不了或者根本不吃,最後又不得不捐給了慈善機構,也就是大人小孩同樂一把,這也增加了不少童年的樂趣。
萬聖節也是感恩節、聖誕節的前奏,從楓葉變紅、南瓜陸續登場起,人們就開始沉浸於年底的節日氣氛中。比起南瓜大賽,如果要選擇各種「鬼怪」的優勝者,估計是太難了,因為實在沒有什麼評判標準。因此,家家戶戶都在「鬼文化」上盡其所能變化多端,出奇制勝,其實就是圖個自娛自樂、輕鬆自在吧。所謂「樂趣自找,煩惱也是自找的。」美國人比較想得開。
萬聖節糖果
在秋天紅色楓葉的映照下,「南瓜文化」、「鬼文化」凸顯了美國人既敬畏神靈又戲弄鬼怪妖魔的人生態度,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談鬼色變,「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大相逕庭,與中國人以裝神弄鬼為不吉祥的立場迥異,細細品味卻有其生命哲學的境界。至少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美國人從童年起就不怕鬼,對大千世界、蒼穹宇宙間的萬物本質的發現與研究也會有興趣和自信,能夠淡然面對生與死,靈與肉不必隔離,這種人生觀可以說是美國文化中值得稱讚之處,和美國人相比,我們是否活得太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