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兒童教育學家阿黛爾說過: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語言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交流手段,比神情更直接,比行為更簡潔,具有很強的暗示作用,尤其對較易接受心理暗示的敏感、獨立性不強的孩子,父母一句認可或者否定卻可以輕易改變孩子的一生。
如果父母總對孩子說些負面、否定的話,孩子的潛意識得到暗示,孩子就很有可能朝著父母所說的糟糕的情況發展。
相反地,父母向孩子說的是積極的鼓勵的話語,給予是孩子積極的暗示,孩子就有可能向積極的方向前進。
因此,父母要對孩子多些積極、正面的話語來鼓勵孩子,增強孩子向上的信心,不管你家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四句話,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父母無論如何都要告訴孩子。
爸爸在書房輔導女兒功課
有人問:「怎樣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高贊回答只有二個字:讀書。
對於很多普普通通的家庭來說,孩子的最好出路可能就是讀書,孩子通過讀書,可以找到好工作,可以獲得過上幸福生活的敲門磚。
曾經一篇關於「華為年薪百萬聘用8名博士」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這8位博士中,最高年薪上限201萬,最低的年薪下限也有89.6萬。
而其中有兩位博士出身普通,還有一位來自並不富裕的農村。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知識改變命運。只有多讀書,獲得了知識,才有自己改變命運的可能和途徑。
也許現在覺得讀書苦,起早貪黑,大考小考,各種輔導班,壓力大,缺少娛樂的時間。
但如果到了社會上,就會知道,相對於生活的苦,這種苦並不算什麼?
曾經有個孩子因為不喜歡讀書,輟學去打工,由於沒有知識和技能,只能幹又苦又累的體力活,幹了一段時間後,再也受不了,想方設法又回學校讀書,這次,不用別人催,自己就知道好好學習了。
所以,父母告訴孩子,別埋怨讀書苦,不吃得讀書的苦,就會將來吃生活的苦。
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不可能處處一帆風順,會遇到困難、挫折,會失敗,這些都可能打擊信心,如果在這些打擊下,就一蹶不振,那麼,成功永遠不可能光顧你。
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時候他失敗了很多次 ,助手勸他放棄,但愛迪生卻說:「雖然失敗了,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對於孩子來說,經歷苦難往往能夠激發他們克服困難、抵制困難的力量。這就好像森林裡的橡樹,經過千百次暴風雨的摧殘,非但不會折斷,反而越來越挺拔。
困難總是無處不在的,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永遠替孩子去解決困難,而應該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困難。
教育質是自我教育,自我激勵是最重要的激勵方式。作為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們要善於鼓勵孩子,讓孩子樹立信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父母要教孩子學會自我激勵,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當孩子隨著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提高,抗挫力也增強,在遇到失敗後,會自我激勵,從而繼續走下去,不會放棄。
父母要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只有在失敗中,爬了起來,繼續努力向前奔跑的人,才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有句話: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靠自己最可靠。
在沒成人前,你可以靠父母,但父母不可能永遠跟你一輩子,幫助你一輩子,人生的路很長,會有很多曲折和艱難,自己才是自己的靠山。
有隻小蝸牛問媽媽:我們為什麼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回答說:這是由於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而且還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這隻小蝸牛又問: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可她為什麼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說: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一聽,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能保護我們。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孩子自己的能力就好比背著的殼,靠它讓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好地走下去。
父母告訴孩子,自己靠自己,需要自己提高各種技能,充實自己的知識,這樣自己才有靠自己的底氣。
作家莎士比亞說,一顆好心抵得過黃金。黃金固然珍貴,但一顆善良的心,更是無價之寶。
做個善良的人,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質,一個善良的人,會是內心柔軟的、有同情心的人。
曾經看見這樣故事:在一個初春的夜晚,一對老夫妻來到一個酒店裡要求住宿,但酒店已經客滿,酒店的一名工作人員不忍這對老夫妻再出去重新找酒店,於是把自己住的房間給了老夫妻住,自己在酒店的大廳裡睡了一晚。
這件事發生了後的某一天,這位工作人員收到了一張機票,他根據地址來到了一個酒店裡,原來,那對老夫妻非常富裕,他們買下了一座酒店來讓他經營,來回報他的善良。
都說,好心會有好報,善良表現出來的是一個人的本性,還表現出一個人的處事方式,越是善良的人,他們計較的東西越少,心裡的負擔會越少,因而會心裡坦蕩,容易活得簡單、開心。
其實,善良裡還藏著一個人的運氣,一個善良的人會因善良的投入日後定會得到成倍的回報。
因此,父母告訴孩子,生而為人,我們不一定要頂天立地,但一定要善良真誠,當你對別人施以予溫暖時,自然會收穫到陽光,你真心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努力回報你。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作為成長的過程。當父母對孩子說這四句話的時候,父母也要能做到,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