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務員考試馬上就要開始了!小夥伴們準備得怎麼樣了?胸有成竹,還是焦慮萬分?
關注時政熱點,申論寫作參考!
背景連結
2018年3月,西部某市發布的一項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農村商超假貨問題嚴重。這份調查發現,該市有66%的用戶在鄉鎮線下超市買過假貨,其中食品佔一半以上。花了買「正品」的錢,買到的卻是「雜牌貨」,破財生氣不說,還有的過期食品翻新登場,或是「三無」食品衛生不達標,嚴重威脅農村群眾的身體健康。
綜合分析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可是,隨著城市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的加大,一些不法商販動起了問題食品「上山下鄉」的歪腦筋,鋌而走險把假酒、假保健品等以低價銷售到農村市場,致使一些農村地區成為「消廢市場」。在一些農村超市,還出現了大量「山寨」貨,比如,冒充「可比克薯片」的「樂比克薯條」、模仿「奧利奧」餅乾的「澳麗澳」餅乾,甚至出現了冒充「大白兔」奶糖的「小白兔」奶糖,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農村食品銷售有「三多三少」的特殊性:食品經營網點多,流動攤點多,農畜產品多;邊遠地區規範管理少,證件齊全的少,主動檢疫的少。面對「點多面廣」的客觀現實,食品監管單位人手不足,檢測投入大,不同程度存在著成本高、力量弱、處罰難等問題。另外,有些農村地區不少小作坊、小商販還在進行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無食品生產許可、無食品標籤的「五無」食品及「山寨食品」的生產和銷售。
目前,不少農村群眾還沒有養成購買食品索要發票或者憑證的習慣。即便遇到食品安全問題,也很少有人主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另外,很多村民購買食品時通常首先考慮價格,貪圖便宜,對食品安全和質量關注不夠,再加上對問題食品鑑別力差,一定程度上也給假冒偽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空間。
參考對策
農村食品安全關係到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上,不能讓假冒偽劣食品成為其中的一塊絆腳石。
一方面,捍衛農村「舌尖上的安全」,應重點提高基層監管能力,把力量下沉,圍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讓監管關口下移。對城鄉接合部、農村村鎮、校園及其周邊等重點區域,對涉及農村群眾的日常大宗消費食品、低價食品、小作坊食品等重點品種,開展專項檢查行動,打通「監管毛細血管」,建立全方位覆蓋和城鄉一體化監管體系。同時,企業是食品生產經營主體,也是責任主體,應對其強化過程控制和日常管理,確保銷售食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對出現問題食品的地方,要深挖產業鏈,將相關違法犯罪分子繩之以法。
另一方面,捍衛農村「舌尖上的安全」,必須擴大「朋友圈」,形成合力。農村食品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衛生、質監、科技、教育等部門應加強溝通協調、密切配合。比如,構建完整順暢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打通商品從廠家到農村的「最後一公裡」,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等現代流通新形式、新業態,讓正牌商品更便捷地進入農民家中;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宣傳,通過增強維權意識,讓村民參與到打擊「假冒偽劣食品」的行動中來。多方共同發力,築牢農村食品安全「防護網」,讓農村食品市場更安全,讓農村消費者吃得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