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8點30分,臺灣現代農業知識培訓班在揚州二十四橋賓館拉開帷幕。本次培訓由揚州市農業委員會、揚州市新農村發展研究所、江蘇智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承辦。應揚州鼎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瑞芳以及總經理邱鼎堯的邀請,12位來自寶島臺灣的現代農業專家:段兆麟、苗志銘、郭筱慧、王磊、吳一言、朱家德、蔣志烝、柏立文、吳進來、吳鄭源、陳文平到場,專家們用熱情的講解、專業的知識、豐富的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將臺灣的現代農業發展狀況、營運模式、先進技術、研究成果等分享給學員們。來自揚州各縣區的約150名現代農業工作者們參與進來,學習臺灣的現代農業知識,促進揚臺現代農業的交流。
圖1:周瑞芳董事長、邱鼎堯總經理與臺灣現代農業專家團合照
圖2:邱鼎堯總經理與此次培訓班授課專家的合照
26日下午,揚州鼎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周瑞芳董事長和邱鼎堯總經理為遠道而來的臺灣現代農業專家團接風洗塵,並且為專家們此次揚州之行做了精確、合適的安排。
圖3:揚州市農委副主任吉琳(左一)揚州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陸建飛(左二)
揚州市政府副秘書長許林燦(右二)揚州鼎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邱鼎堯(右一)
圖為約150名來自揚州各區域的學員們參與此次培訓班,他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講。
臺灣專家:屏東科技大學段兆麟副校長(臺灣屏東科技大學農業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進修推广部主任,臺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理事長,臺灣休閒農業學會常務理事,臺灣海峽兩岸農業交流發展協會常務理事,臺灣農村發展與規劃學會常務理事,臺灣農業世界雜誌「休閒專業」專欄特約作者)
主題:「農業科技園區體驗經濟的營運模式」
段校長在休閒觀光農業以及農業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詣,他此次與學員們分享了一種創新型的農業科技園區的營運模式。我們說「體驗」及個人身心與環境的互動,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農業科技園區內的各種農產品被加工成五顏六色、琳琅滿目的藝術品,遊客也可以親手製作個性化的紀念品,這樣一來,遊客的心理滿足感就會增加,會在產生高於預期的美好的感覺後進行消費。而這時一產的農產品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與意義,售價便會根據遊客的喜好來定,最後觀光收入會遠遠超過普通農產品的收入。這種「體驗經濟」的營運模式會達到兩個結果:產生高盈利和遊客高滿意度。遊客參與度和滿意度高了就會促進後續的消費,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拉動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者還將這些體驗與中小學的自然科學課程結合起來,給小朋友進行戶外教學;安排合適的區域提供給遊客露營;提供園區內有機餐飲;定期給市區的遊客配送有機蔬菜、有機米;自製手工肥皂、菠蘿酵素等等。因此,休閒農場的經營者們要扮演體驗大戲的導演,以農場為舞臺、以山林田園景觀為布景、以遊客為主角、以農產品為道具,設計體驗活動的劇本,創造出值得遊客回憶的體驗。給在都市繁忙生活中的遊客一個舒適、安全、安心、快樂的休閒時光。
臺灣專家:苗志銘
(現任職於屏東科技大學生物機電工程主任,曾任所長、系主任、屏東農科產業協會秘書長。目前擔任的職務有臺灣植物工廠產業協會監事、中華民國航空天空學會理事。)
主題:「安全農業之生物製藥產業技術現況」
苗志銘專家從人類生存發展道路上的問題著手,他認為能源、水、環境和食物是長久以來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然而過去很多人、國家會為了能源以及水資源發動戰爭,而在未來,當糧食供不應求的時候,很有可能發生糧食戰爭:目前全球氣候呈現變暖趨勢,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就會導致作物生產減少10%。氣溫升高不僅會從海洋汲取水分,還會從陸地吸取水分,使得內陸地區乾旱,從而導致糧食減產,糧食匱乏將直接危害到國家的穩定。
接著通過對臺灣目前的農業生產情況進行分析,目前臺灣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減少、休耕面積增加;農業人力流失嚴重而且年齡偏老齡化,年輕人更願意去城市中打拼;糧食自給率下降。面對這些問題,苗教授提出了將糧食安全與有機農業結合起來進行新的綠色革命。品質、產量兩手抓:採用有機耕作來取代農藥和化肥,這樣可以防止有農藥殘留導致土壤酸化或鹼化;在注重農作物品質的同時還要注重產量,抓住土壤、氣候、品種、栽培與管理以及病蟲害等要素。
綜合以上這些問題以及思考,苗教授提出了永續農業的實施策略:1: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及養分循環系統;2:使用環保性肥料,精準施肥;3:病蟲害綜合管理——精準綜合及生物防治辦法,避免過量使用農藥;4:使用高產和高品質的農作物品種。
臺灣專家:朱家德
(擔任臺灣財團法信息工業策進會的正工程師、崑山科技學講師、鈺能科技顧問)
主題:「智慧農業產業發展技術應用案例」
朱家德博士將創新技術導入農業生產與銷售已經行之有年,本次朱教授給學員們帶來的是將網際網路、手機APP應用到農務工作管理中,可以在網頁上或者APP上直接搜索檢視土地,數據會很明朗的顯示出來;可以查看工作事項,使得工作進行的有條不紊。新技術使用起來方便快捷。
物聯網用於養殖漁業時,可以使用電腦或者手機APP直接開關設備、檢測故障、監控電流值等等;溫室控制系統及可以用手機直接控制溫室內的溫度、溼度、光照等等。
自動化地瓜病蟲辨認系統的開發——可以通過電腦數據,直接簡單方便精細地辨認出良品和不良品,可以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治療也可以使得最後輸出的產品有質量的保證。
這些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產業的發展上,可以提高農務工作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興科技可以帶動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
臺灣專家:陳文平
(臺灣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臺灣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合聘教師;專業領域:機器人控制、聲紋辨識與應用、農業網際網路技術、醫療儀器設計開發、 電子通訊產品設計開發)
主題:「物聯網於農漁業發展之應用」
陳文平博士用圖表來很清晰的介紹物聯網產業供應鏈、產品結構圖,並且針對農業和養殖漁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和挑戰,針對農產品會遇到的病蟲害以及魚類遇到的安全問題,給出了解決的方法。及應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以及智慧安裝等方法,科學的管理生產區域、提升管理效率。
對於第一產業而言,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如果還是依靠手工勞作而不引進創新性的技術,那麼它們將會效率低、收入低、操作不方便、資訊落後、面對危害抵抗力不強、數據不準確、變動不靈活,從而導致發展滯後。物聯網技術成功地帶動了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對傳統農業生產進行智慧的改造。因而現代農業將不再只是一個原始的生產+銷售的單方向過程,而是一個智慧生產與製造+利用物聯網銷售+體驗經濟的營運模式+高盈利+市場反饋的一個優質循環。
臺灣專家:吳一言
(擔任臺灣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系農業暨醫藥醫藥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生態無毒種植專家、臺灣現在農業專家)
主題:「綠色農業先進技術應用」
吳一言專家去過大陸東北、吉林等很多地方,深入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中,並且親身在當地進行現代農業研究,因地制宜,在試驗地進行生物改良技術的應用。也曾經到過雲南,進行熱帶植物的研究開發以及嫁接。吳教授與土地、植物是有感情維繫的,他認為不應該在發生問題的第一時間就打農藥,這樣反而會使情況惡化,而是應該根據生物科學理論依據,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揚州鼎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邱鼎堯
(臺灣物聯網TIOTA揚州分會副會長、江蘇智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管智慧農業秘書長)
主題:「網際網路+體驗經濟——如何衍生品牌價值」
邱總先是介紹了幾個臺灣的案例:牛舌餅是一種有名的北京漢族的小吃,臺灣地區也有很多人吃。本來不貴的小吃,加入體驗經濟的運營模式,兒童自己製作牛舌餅,並且製成套裝禮盒,有了新的價值;一些巧克力工廠的負責人會將消費者帶到生產車間,讓消費者了解到整個製作的過程,與消費者分享巧克力的價值,讓消費者體驗親自做巧克力的過程;老師進行自然科學的授課不僅僅局限於課堂內,農業園區也會向學生開放,農業生產者會將自己的經驗、知識、實踐分享給學生們。這幾個案例都是通過體驗經濟的運營模式,包裝產品,賦予普通的產品文化特色,給予消費者參與創意、製造的空間,增加個性化的內容,從而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我們都知道同類型產品之間的競爭很大,有些企業會採取低價策略,但是這並不是健康的、長久的營銷手段。受到消費者歡迎的品牌,必然它的產品定位是創新的,價格、價值與其他同類型的產品是區分開來的,擁有專業的技術,合理的商業模式,健全的生產,特色的包裝,個性化的品牌文化等。然而網際網路+如何做起呢?怎樣讓一產的工作人員達到最大效益?即:跟消費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動,用設計去講故事,創造出產業文化,要有生命力,建立起一個空間讓產業文化延續下去。從消費者的需求著眼,增加消費者的參與度,促進他們去了解產業文化,再從故事營銷做起,進行新的營銷。
經過歷時一天半的培訓班,揚州的學員們了解到了臺灣現代農業的發展狀況,學習到了一些經營模式、管理、技術應用等知識,更主要的是感應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的理念:要做安全的、綠色的、有機農業。吳一言專家認為不應該在發生問題的第一時間就打農藥,這樣反而會使情況惡化,而是應該根據生物科學理論依據,解決問題。但是在揚州普通的村莊裡,農民們還是按照老辦法,就是當有病蟲害的時候會噴灑農藥;當季節變化、農作物需要生長的時候會施化肥等等。這並不是一個長久的方法,現在的農藥、化肥種類多種多樣,打個比方:當有害病蟲出現的時候,農民們噴灑了xx農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病蟲對此類農藥產生了抗體,因此農民們便會選擇更有效果的農藥。如此反覆,病蟲並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土壤、農作物本身會因為一種又一種農藥變得脆弱.目前的惡化程度可能並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但是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的糧食還是要依靠我們腳下的土地!然而農民們並不是現代農業的領導者,他們是在第一線的農業生產者,是負責執行的。因此,根據生物科學理論解決農業問題,負責農業創新的責任就落到了研究者們的肩上。這是為糧食安全負責,是為千萬萬人的食品安全負責。糧食的安全與產量是國家穩定的基本。儘管綠色農業改革過程會很艱辛、道路會很曲折,但是臺灣現代農業專家們與智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會為此全力以赴,希望能夠為大家的糧食安全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