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折射臺灣少數民族困境

2020-12-24 騰訊網

臺灣光復後,在霧社建立的紀念碑,題曰:碧血英風。

臺灣歷史的想像在「霧社事件」上折射

從1997年起,魏德聖就開始籌拍關於「霧社事件」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對於大陸觀眾來講,無論是「賽德克·巴萊」還是「霧社事件」都是非常陌生的名詞。「霧社事件」是日本在臺殖民史上最大的少數民族抗爭事件,而此次抗暴的主體就是魏德聖電影名字中的「賽德克」人。

一些學者認為,臺灣人在不斷回望歷史的同時,對於「霧社事件」的不同詮釋開始逐漸裹挾著政治訴求和各種政治利益,「少數民族」成為「泛政治化」社會中各方可以善加利用的「符號」。其中,有的是為了迎合新的「臺灣民族」意識形態,另外一些把「霧社事件」作為抗議精神的宣言。

臺灣歷史的想像,都在「霧社事件」上折射出來。

「霧社事件」發生於1930年10月27日,前後2個月,參與此次抗日暴動的霧社6社少數民族幾乎滅族。霧社所管轄的少數民族分為四大部落,各部落又由若干社組成,當時起事之時霧社共11社,參與起事的有6社,莫那·魯道是起事的馬赫坡社頭領。

「霧社事件」成日本「理蕃」政策轉折點

爆發「霧社事件」的1930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已經咄咄逼人,而在臺灣,經過討伐和綏撫三十餘年,社會局勢已相對平靜。正當殖民政府以為大局已定之時,發生了血腥的「霧社事件」。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在其研究中認為,「霧社事件」的起因根據日方資料大概有三個方面,一、勞役問題;二、少數民族與日本人通婚問題;三、馬赫坡社頭目的不滿。但其根本之處在於日本人侵入原本自成世界的賽德克族領域,沒收族人狩獵槍枝,日本人慾取代部落首領地位,部落傳統習慣律法受到嚴重挑戰。

「霧社事件」的導火線是,1937年10月7日上午,日本巡查吉村克己等人經過馬赫坡社,當時社中正舉行婚宴,吉村等人受邀進去參觀。吉村與男子達多·莫那產生摩擦,並用手杖打了達多·莫那的手。這是對達多·莫那的侮辱,進而達多·莫那毆打了吉村。事後,馬赫坡社頭領莫那·魯道擔心受到嚴懲,也擔心自己的位置被取代,於是利用族人不滿,決定起事。莫那·魯道作為領導者曾被送往日本「參觀」,與日本殖民者打交道數十年,他明白一旦起義,除了赴死別無他途。但他的族人堅持要反,他最後還是認可他們。

莫那原希望11社共同參與,但最後只有6社參加。舉事的日子定在10月27日,當天是霧社每年舉行盛會的日子,轄下的十個學校和教育所,集合在霧社公學校舉行各種活動。當時來參加的日本人有200多人。當日上午8時,霧社族人襲擊在霧社公學校的日本人,軍警、婦女兒童幾乎被殺盡。據統計,日本人共死亡139人。

但很快,日本軍警迅速趕到,從10月28日開始至12月26日鎮壓結束,參與起事的6社總人口1234人中,共死亡644人,幾乎減少一半。在鎮壓過程中,日方可能使用了毒氣,並動用飛機進行轟炸。另外,日方還利用「味方番」一起鎮壓6社,「味方番」就是和日本人關係友好的少數民族,也就是所謂「以夷制夷」、「以番制夷」,誘使有山林作戰經驗的少數民族討伐族人,當時的價格是,男丁人頭100元,女人30元,兒童20元。1931年4月,「味方番」道澤社在日本當局的縱容下,大舉襲擊了霧社事件的倖存者,殺害6社族人214人,導致「反抗番」人口最後僅剩298人,這些人後又被強制遷居到川中島。這就是所謂「第二次霧社事件」。

在起事過程中,莫那·魯道率領番丁和家人逃到馬赫坡巖窟,在殺死家人後,莫那獨自在深山自盡。其長子達多和次子巴索繼續奮戰,最後拒絕歸降也都自殺身亡。 「霧社事件」成為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理蕃」的一個轉折點, 給了正舉杯慶祝第一個殖民地成功經營的日本當頭一棒。

戰後成「泛政治化」的符號

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霧社事件」在臺灣不再是禁忌。1953年,遷臺政府在霧社櫻臺立碑,此後每年舉辦紀念活動,「霧社事件」被一統於民族「抗日」史詩之中。但戰後臺灣談「霧社事件」,往往僅止於第一次「霧社事件」,與之密切相關的「第二次霧社事件」,如何看待「親日者」令官方和史學家很為難,因為這裡涉及少數民族內部的和解問題。如何「和解」?「和解」之後呢?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李娜說:「在長久以來抗日主流敘述的壓力下,那些在『親日』恥辱中生活的族人面臨著壓力。『和解』要回到歷史,也指向未來,在賽德克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共享著什麼樣的現實和未來?有怎樣的傳統和價值待尋找、待確立?」莫那·魯道的曾孫則提出:「和解應出於仇恨之後,但仇恨該如何去消解?和解儀式只是個外在的形式,但心中的瘡疤真能癒合嗎?這時候『愛』在哪裡?它該怎麼作用?真正的和解是否會消失在時間的推移中,是否再度成為歷史的內容?然後再度成為後人爭論的題材。」

近幾十年來,對於「霧社事件」的不同詮釋本身就裹挾著政治訴求和各種政治利益,使用「霧社事件」成為各政治派別的一張牌,由此「霧社事件」成為又一個「二二八」。從「威權統治」走向「本土政治」,「少數民族」成為「泛政治化」社會中各方可以善加利用的「符號」,一個某種程度上新的「政治正確」。有的是為了迎合新的「臺灣民族」意識形態;而另外一些從事少數民族運動的人,如高金素梅 (微博),在組織抗議日本參拜靖國神社、要求取回祖先牌位以及抗議民進黨執政者的不當政策的鬥爭中,把「霧社事件」作為抗議精神的宣言。臺灣歷史的想像,都在「霧社事件」上折射出來。莫那·魯道及其族人,他們實際面臨的是外來強權對自身文化的嚴重摧毀和破壞,他們的困境也是世界上很多少數民族的困境。

關於「霧社事件」的書寫、論述和研究,從戰後到現在有很多文學、歷史、影像等作品,但其間有很大變化,這些變化是不同群體、不同世代、不同部落,以及不同政治、社會、文化條件的交錯。在所有「霧社事件」的研究作品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旅日臺灣學者戴國輝在1981年出版的《臺灣霧社蜂起事件》,全書共600頁,這本書後來成為霧社事件研究的最重要參考著作。

在臺灣文學中,「霧社事件」特別為本土作家關注,張深切以歌頌「抗暴」的劇本《遍地紅——霧社事變》(1960)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鍾肇政以《馬赫坡風雲》(1979)、《川中島》(1985)、《戰火》(1985)三部曲試圖歷史性描繪「霧社事件」參與者及其後代的命運起伏。近年來,最值得注意的關於「霧社事件」文學作品是臺灣作家舞鶴的長篇小說《餘生》,小說出版於1999年。《餘生》以1930年的「霧社事件」為書寫的出發點,但並非以講故事的方式「再現」驚心動魄的歷史。《餘生》的敘述者行走在1990年代後期的遺族部落,有仿若「田野調查」的姿態,卻以史料與現實、虛構與思辨雜糅組成特殊風貌的「小說」。

而即將上映的這部魏德聖《賽德克·巴萊》,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認為導演試圖從賽德克族的文化來詮釋莫那·魯道及其族人的浴血抗日,「換句話說,魏導演似乎採取了一個比較『內部』的觀念。這樣的觀念之所以可能,顯然不是魏導演一個人的思索結果,而是一個漫長曆程的裡程碑。」

(本文參考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李娜《出草者餘生》、 近代中國出版社印行《不屈的山嶽:霧社事件》等文。)

相關焦點

  • 日據臺灣時代日本的一次打臉事件,臺灣霧社事件
    臺灣從此進入了日據時代,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居中者為莫那魯道在今天台灣省南投縣一個因多霧而被稱為霧社的山鄉,這裡是一片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帶,分布著的十餘個賽德克人的部落。日本人佔據臺灣後,這裡的山林資源不斷被砍伐,嚴重影響了以打獵為生並視森林為聖地的賽德克人的生活,賽德克人被強迫從事危險的木材搬運工作。馬赫坡社是霧社中一個大社,他們的首領莫那魯道身材高大魁梧,在霧社的族群中有著很高的威望,深得族人的擁戴。
  • 【共有家園】從霧社事件看臺灣原住民族群關係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臺灣原住民族群關係研究」( 14ZDB113)。    【摘要】臺灣原住民族在社會整合、行為規範及社會關係調解等方面有一套傳統的制度原則,彼此的交往互動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日本殖民當局的「理蕃」政策改變了臺灣原住民族群關係的傳統格局,也直接導致了霧社事件的爆發。
  • 臺灣印象之清境農場:臺灣「霧上桃源」的故事
    在臺灣,隨著清境旅遊業崛起,這個被世人遺忘的地方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成為臺灣本土的十大景點之一,而它的身世也漸為人所知。這個被臺灣人稱作」霧上桃源」的地方,不但擁有兩千米的高山草原,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最悲壯的一頁、全臺最為集中的歐式民宿群,還有西南異域孤軍遷臺後艱辛的開墾史。
  • 豆瓣電影評分8.9:霧社事件,臺灣原住民同胞的出草,慷慨悲歌
    但警察所的日本人不問是非曲直蠻橫無理毫不領情,並揚言若不交出行兇的人,日本憲兵將踏平賽德克山寨血洗霧社。為了給民族求得生存之地,加上長期受到當地日本人欺壓、被禁止紋面、失去傳統於是莫那·魯道與族人經過精心策劃後,決定"血祭祖靈"(出草,獵首),是為霧社事件。
  • 近代臺灣少數民族的日本觀光:武力的展示和預料之外的回應
    即使在那些看熱鬧的人群被隔開一定距離的地方,這些少數民族民眾也知道自己在被圍觀和報導,並且肯定持續感覺到了那些「內地人」(日本大眾)觀看自己的目光。對於前來觀光的臺灣少數民族民眾來說,這種對自己受到大群內地人注視的自覺與帝都向他們展示的各種奇景、以及圍觀的人群自身——臺灣少數民族民眾的敘述中描述稱他們多得「像螞蟻一樣」——有著同樣深遠的影響。
  • 臺媒:屠殺臺灣人的日軍第八聯隊竟被紀念 臺當局還想背後幹什麼?
    日前,臺灣防務主管部門為了陸軍屏東大聖西營公共藝術招標道歉,原因是招標的主題之一,竟然包括日本當年駐紮在屏東的第八聯隊,這個聯隊曾經在臺灣「日據時期」殺害臺灣少數民族。近日來,臺灣陸軍屏東大聖營區公共藝術招標的主題之一,即為當年駐紮在屏東的第八聯隊相關歷史與文化,其中竟然包括了「日據時期」日本陸軍飛行第八聯隊令人難以理解,這個聯隊曾在「霧社事件」爆發第二天,派了四架飛機對霧社抗暴的臺灣少數民族進行近一個月的轟炸,但在招標文件中,卻用正面語氣說明對第八聯隊的背景,至於其以毒氣彈對付霧社臺灣少數民族的惡行,則隻字未提。
  • 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悲歌:反抗日警幾遭滅族
    日據時期臺灣原住民賽德克·巴萊與霧社事件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悲歌長期以來,文藝片、青春片幾乎是臺灣電影的代名詞這部長達四個半小時、號稱「史詩」的電影,以大量殘酷的戰爭場面和血腥鏡頭,再現了1930年臺灣原住民的抗日鬥爭—— 「霧社事件」。該事件是日治時代臺灣最後一次激烈反抗行動,殺死日本人134名,造成日本駐臺灣總督撤職。兩個多月來,《賽德克·巴萊》是臺灣最熱門的大片,在臺灣街頭,記者看到鋪天蓋地的宣傳海報,臺北著名的誠品書店裡,有一個書櫃專門陳列這部電影的相關書籍。
  • 臺灣霧社櫻王在哪裡?一起來苗慄縣觀霧賞櫻吧!
    霧社櫻王來到觀霧就是為了朝聖山莊前的這株高人氣的"霧社櫻王",霧社櫻是臺灣特有原生種,是臺灣最小也最珍貴的櫻花,白色花瓣相當典雅,造訪當日花況已近滿開、雪白一片相當壯觀,吸引遊客們爭相拍照,而且這株櫻王已有80歲高齡更顯稀有,站在15公尺高的樹下顯得我渺小無比!
  • 「八田與一事件」折射出什麼?
    上周,位於臺南烏山頭水庫園區的八田與一銅像被砍頭事件持續發酵,島內藍綠陣營對此事爭議不休,甚至使敏感的「統獨」議題再度白熱化。「八田與一事件」為何會如此受關注?原來,八田與一是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日本土木工程師,在綠營看來是「對臺灣有貢獻的英雄」,他的銅像有著所謂「臺日友好」的象徵意義。對於這起「斷頭」事件,島內媚日者十分氣憤。據臺媒報導,臺南市長賴清德指示全力積極偵辦此案,並限於5月8日前完成銅像修復。然而,對於此前孫中山銅像在臺南市公園遭「獨派」人士拉倒事件,賴清德卻拒絕響應。
  • 周杰倫借款4000萬,臺灣影史最大製作,在內地至今冷門
    在《賽德克巴萊》之前,《海角七號》一直是臺灣的票房金字塔。臺灣社會上風靡著《海角七號》的故事,甚至於,在《海角七號》過後的臺灣電影,被人叫做「後海角時代」。出了名,投資就好找了,但《賽德克巴萊》的籌備依然困難。直到2009年項目啟動,魏德聖為了這部電影已經籌備了十二年。
  • 媒體:屠戮臺灣少數民族的是日本殖民者,而不是鄭成功
    媒體:屠戮臺灣少數民族的是日本殖民者,而不是鄭成功 據日本資料記載,兩個「五年理蕃」計劃,共繳獲槍枝27000多支。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少數民族有八分之一人口被殺,絕大多數就喪生於這一時期。
  • 臺灣南投縣仁愛鄉概況(圖)
    仁愛鄉資料圖  仁愛鄉位於臺灣南投縣東部,行政中心設於霧社。位居中央山脈之上,地勢高峻陡峭,觀光事業發達。境內居民以臺灣原住民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為主,日據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事件——霧社事件即發生於該鄉;1950年後雲南擺夷文化也隨著國民黨從泰緬邊境遷移進入該鄉,與原住民文化揉和成為獨特的文化景貌。
  • 臺灣少數民族概述,遠古、曾經、現在
    臺灣少數民族概述, 遠古、曾經、現在。 許多網絡上的朋友常常留言給我, 希望可以多一些了解臺灣少數民族, 在2019新年的第2天, 我們就來簡略的導覽一下臺灣的民族風貌, 每一個族我還會有深刻的故事和詳細的解說。
  • 蔡英文公開道歉 臺灣少數民族:等這天很久了
    8月1日是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正名紀念日,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園區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對於蔡英文公開向臺灣地區少數民族道歉,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王慧玲哽咽說,「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等這一天已經等很久了。」也期待未來臺灣地區少數民族自治,展現臺灣更多元的族群文化。
  • 臺灣唯一不靠海的縣,曾是高山族抗日起義根據地,風景美不勝收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位於中國臺灣的一個地區,這裡風景秀麗、美景如雲,同時也是著名的臺灣高山族原住民抗日大起義的爆發地。這個地方就是臺灣的南投縣。臺灣省位於我國東南部,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相望。它四面環海,總面積有3萬6千多平方公裡,不過這個南投縣卻是臺灣境內唯一不臨海的縣。
  • 臺灣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
    圖為臺灣少數民族參訪團成員與在江西工作的維吾爾族姑娘古麗(右二)在座談會後合影留念。參訪團團長廖世傑向記者介紹了「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支持「九二共識」聲明,聲明表示,臺灣少數民族現在所說的語言,所用的文字,都是中華民族共用的語言與文字,我們何其有幸與中華民族成為一家人,大陸對於少數民族的保護與尊重有目共睹,不管是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還是民族產業的支持、民族學校的創設、民族自治區的設立,都令人羨慕。
  • 「真相」日據時期:臺灣真的幸福嗎?
    1902年苗慄地區風雲再起,因少數民族不滿歧視與壓迫且詐騙了山墾權,襲擊「南莊支廳」。苗慄、新竹等地原住民紛紛響應,交戰一個多月,史稱「南莊事件」。之後,日本人又殘殺逃到馬那邦山避難的難民,引起原住民更大規模抗日,雙方交戰好幾個月。之後臺灣民間反抗,在後續的二十年間,陸續出現。
  • 深入臺灣原住民部落,走一條連臺灣當地人都會去的線路丨臺灣探索之旅西線6天
    篤悠悠地縱情山水體驗臺灣自然人文的那份暖暖、淡淡對想探究臺灣本土自然文化的您來說一定是極其符合心意的一條線路。臺灣,也許你已經去過多次,有沒有試過走進少數民族部落,夜間捕獵、設計陷阱、射箭、石頭煮飯、民族音樂會、自製竹筏出海捕魚、黃藤編織,當幾天原住民,學習與大自然共同呼吸呢?臺灣眾多的少數民族可是「人類學者研究的樂園」,民族傳統保持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