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宣布不再與孔子學院續籤合作協議,將於2015年6月30日關閉該校始建於2005年的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斯德哥爾摩大學在網站上稱,如今的情況與10年前不同,瑞典與中國的學術交流早就進入了更高層次,「這樣的合作顯得多餘」。該校解釋說,此舉與政治無關。
《華爾街日報》稱,這並不是孔子學院第一次在海外遭到冷遇。2013年12月和2014年6月,加拿大、美國的大學教師協會(CAUT)先後呼籲全國學校切斷與孔子學院的聯繫。去年9月,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先後拒絕與孔子學院續籤合同。它們的理由無一例外:擔心孔子學院幹涉學術自由。
正如美國「環球郵報」網站所說,在韓國首爾開設第一所孔子學院時,沒人預料到,它如此快速地達到今天的規模。
與其他文化推廣機構不同,由中國政府支持的孔子學院提供師資和教育材料,向囊中羞澀的外國大學提供漢語教學。如今,孔子學院在123個國家的476所大學和851所中小學中擁有分支機構。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學生有權學到不戴意識形態有色眼鏡的中國語言和文化。隨著孔子學院的增加,一些學者認為,孔子學院對西方的學術自由、教育思想和言論自由構成了威脅。
2014年,孔子學院總部、中國國家漢辦負責人徐林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證實,孔子學院的老師需提交報告,避免談論政治敏感話題。BBC認為,和推廣漢語相比,10年來,漢辦擔負了更廣泛的外交政策目標——使中國成為文化大國,而不僅僅是經濟大國。
對於一些西方媒體指責「孔子學院宣傳政府意識形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反駁說,西方一些人仍抱著意識形態偏見看中國,想當然地認為政府主導的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輸出意識形態的工具。
事實上,北歐國家在中國也開設了和孔子學院類似的文化教育機構,通過定期舉辦活動、培訓、出國訪學等途徑,促進對華文化交流,部分經費、人員和教材由北歐國家政府提供支持。在瑞典,孔子學院並非唯一的外國文化交流機構。新華社稱,目前仍有70多個國家的200多所大學正在積極申辦孔子學院。
日本《外交官》雜誌指出,許多人對中國日益強大的力量感到不安,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孔子學院在美國校園裡限制學術自由,這種批評最大的問題就是「混淆了擔憂疑慮與事實結論之間的區別」。雖然孔子學院被視為「中國海外宣傳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宣傳本身沒有消極內涵,建設文化軟實力也並無不妥。
《外交官》稱,2014年,美國大學理事會主席大衛·科爾曼在洛杉磯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漢辦(孔子學院)就像太陽,照亮了在美國發展漢語教學的道路;美國大學理事會是月亮,我們很榮幸能反射來自漢辦的光。」
對於被關閉的孔子學院,《中國日報》遺憾地表示,孔子學院提供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友誼、加深了解的橋梁,「有些人顯然需要一副新的矯正眼鏡,幫助他們客觀公正地看待孔子學院」。新華社稱,關閉孔子學院讓外國學生失去了學習漢語的機會,消除誤解的通道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