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了重慶的特色交通,這次來聊一聊重慶的那些特色建築。
重慶依山而建、兩江環抱,由於地勢的緣故,所有的建築都需沿著山坡依次建造,說到重慶人的「房」,就不能不說到聞名遐邇的特色建築——吊腳樓。
吊腳樓的起源
重慶的江邊沿山坡處,到處都有幾根杉杆撐著的一間間四四方方的木樓,這就是吊腳樓。吊腳樓作為重慶地區獨有的傳統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
改革開放之前的江北石門、劉家臺、溉瀾溪,南岸玄壇廟、彈子石、大佛段,渝中區十八梯、建興坡、臨江門、洪崖洞、石板坡皆是吊腳樓的聚集地。
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乾欄式建築。
建造吊腳樓很方便,它不挑地方、不用特別的材料,全憑手工勞力,造價低廉,建造周期還很短。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吊腳樓的興起
目前,重慶市內保留的吊腳樓民居群,多數修建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後。在重慶還是陪都的時候,兩江四岸的吊腳樓群就已經佔據著主城半壁河山。
重慶弔腳樓的鼎盛時期應該是重慶作為陪都的那段時間,知識精英、公職人員、工商高管和富商等齊齊湧入重慶,在重慶置業生活,致使重慶地皮房價打著滾向上翻漲。
同時大量逃難湧進重慶的布衣草根、升鬥小民,只能靠打工餬口、工薪度日,根本置不起業、租不起房,只好在坎旁巖邊、旮旮角角,臨時搭個窩,有個遮風蔽雨睡覺的落腳處。所以抗戰時期,大街小巷都是雜亂無章見縫插針的吊腳樓房、臨時棚戶。
吊腳樓就像野草,生命很旺盛,戰爭年代的飛機和炮彈的轟炸下一次次的夷為平地,或是遭火燒連營。但災難過後,人們擦乾眼淚、強忍悲憤,只須短短的幾天,成片的吊腳樓又迅速重建新生,家又重新屹立,這就跟重慶人的性格一樣,堅韌、頑強和無畏。
吊腳樓的消亡與新生
吊腳樓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註定要消亡,畢竟過去吊腳樓的出現是迫不得已,是當時的人們為了暫且棲身作出的權宜之計。
隨著重慶社會的發展和成熟,導致了居住條件差、生活設施不配套、不少已是斷垣殘壁的吊腳樓在如今的重慶幾乎蕩然無存。
如今,重慶現存的規模大、連片成團的吊腳樓群絕大多數存在朝天門、江北嘴和下浩地區之中,其中地形最為獨特、風格多樣、時間久遠、包羅萬象、保存完好的吊腳樓就是下浩地區的吊腳樓了,它們已然變成重慶的特色景點。
這些現存的吊腳樓建築,或依附懸崖,或臨坎吊腳,有「凌空飛絕壁」之感,猶如一座人文藝術博物館,構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慶獨特的民居風貌,是繁華城市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網紅吊腳樓——洪崖洞
但主城現存最著名的吊腳樓非洪崖洞莫屬了。洪崖洞其實是一處懸崖,已經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但洪崖洞的景區卻是2005年建成的,至今也已經12年了。
洪崖洞的建築風格就是根據重慶弔腳樓的特點再結合洪崖洞的地形設計,一不小心就建造出來了這個巧奪天工的「不可思議的懸崖吊腳樓」來。這裡的吊腳樓外觀古色古色,具有濃鬱的巴渝風情。
身處洪崖洞,你就能感受到重慶獨特的地理結構,一樓出去是大馬路,十樓出去依舊是大馬路,因為洪崖洞本身就是一處懸崖峭壁。
重慶的吊腳樓更是巴渝的文化遺產,它充分展現了重慶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築和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續與傳承。
經濟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使得現代的樓房居住環境更加科技、舒適、優美,簡陋的吊腳樓不可能再成為重慶人居住的房子。現在吊腳樓只能當作一種生態符號,成為了重慶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