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民進黨召開2020勝選後首場中常會,蔡英文和賴清德兩人一同現身民進黨中央黨部,在中常會上對黨工及中常委表達感謝。蔡英文在會中表示,在2020選舉中,她雖然得到817萬票的支持,但臺灣民眾投票有很多原因。
時間回溯到11日晚間,在發表勝選感言時,蔡英文也曾拋出類似的論調。她表示要特別謝謝沒有投票給她的人,她知道過去3年多來,各位對她的表現並不滿意,她會拿出更大的誠意,來獲得各位的認同與信任。
視頻截圖
這兩次談話仿佛讓蔡英文瞬間穿越回2016年提出「謙卑謙卑再謙卑」的時空,但事實證明,「謙卑說」不過是令人遺憾的空話。而蔡英文近日接受BBC(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的囂張言論證實她早就膨脹了!
蔡英文在採訪中叫囂:臺灣沒有需要再宣布自己是「獨立國家」,「因我們已是『獨立國家』了,名叫中華民國(臺灣)」。蔡英文還表示,大選後局勢已變,對岸應認清現實,(一中)模糊策略已無法奏效,對大陸日益加壓,「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這是蔡英文當選後第一份對兩岸關係的立場宣示,形同吹起「求戰」號角!
針對蔡英文日前接受英國BBC訪問涉及兩岸關係的談話,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5日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6日也表示: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妄圖挑戰這鐵一般的事實,只能碰得頭破血流,落得身敗名裂。我們警告民進黨當局領導人,不要自我膨脹,誤判形勢,進一步製造臺海緊張動蕩,把臺灣帶向危險的境地。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如磐石,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蔡英文為什麼如此膨脹,因為她以為臺灣的「天然獨」世代已經用選票表達了心聲,她可以攜817萬「民意」向大陸正式叫板!
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情感中最脆弱的一部分。但正如島內有「天然獨」,大陸也有「必然統」。臺灣《中國時報》發文稱,臺灣年輕人一面倒「挺蔡」,是不爭的事實,有人認為這是「天然獨」一代的集體意志體現。在臺灣出現「天然獨」世代的同時,大陸年輕人則是「必然統」的一群。1990年後出生的30歲以下大陸年輕人,他們幾乎沒有歷經過「臺富陸窮」的時代,出生以來大陸經濟就快速發展。他們受到臺灣影視、流行音樂等文化軟實力的影響也有限,加上網絡發達,可以自行了解真實的臺灣,因此不會有上一代人對臺灣的特殊情懷。
蔡英文高票連任後,大陸網上「武統」聲浪再起,這樣的聲音,絕大多數來自大陸年輕網友。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5日被問到此現象時,更直言「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應該嚴肅思考一下,為什麼近些年來大陸民間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武統』聲音?這是被他們的倒行逆施逼出來的。」
選舉的激情只是一時的,操弄「反中恐中」的情緒也是一時的,這些並無助於改善臺灣的經濟與民生。蔡英文雖然在嘴上說,817萬票不能簡化為臺灣民眾對「執政團隊」的無條件支持,但她內心恐怕並不知道2300萬與14億的民意直接對撞,是臺灣無法承受之重。而自我膨脹到誤判形勢的蔡英文,就是把臺灣帶向危險境地的罪魁禍首。
正如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批評的,蔡英文高票連任後的第一篇談話,點燃了未來4年兩岸的動亂及臺灣內部的紛擾,她德不配位!仁不配位!智不配位!
延伸閱讀
蔡英文連任只是「茶壺裡的風波」,無法阻擋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落幕,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連任。這一結果可能與許多民眾的心理預期之間存在落差,甚至讓不少同胞對臺灣政局發展及和平統一前景有所憂心。可若從辯證、全局和長遠的視角來看,此次選舉不過是「茶壺裡的風波」,沒有脫離臺灣政治發展的既有邏輯,更不會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客觀事實,無法阻擋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
蔡英文連任,是多重因素相互疊加使然。一來,美國「反中挺臺」勢頭兇猛,藉機大打「臺灣牌」,以各種方式介入選舉。二來,香港「反修例」運動延燒不退,「港獨」分子與「臺獨」勢力勾連,民進黨藉機從中漁利。內外環境綜合作用下,使得兩岸關係及臺灣政治生態重新回到傳統格局,「挑起對立——製造敵意——政治動員——選舉獲利」的選舉套路再度發揮作用。然而,競選主軸、選戰模式及投票行為的簡化與極化瞄準的只是政治利益,忽略了臺灣同胞的切身福祉,遮蔽了求和平求發展的真實需求,壓縮了臺灣人民的選擇空間。因此,此次選舉是民進黨之勝,卻非臺灣人民之福。
話又說回來,蔡英文雖然連任,但祖國統一的大勢不會因此改變。正所謂,「謀定而後動」,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臺灣歸回祖國、祖國統一的實現,歸根到底還是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搞好。經濟發展了,我們實現統一的力量就不同了」。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大陸經濟實力的崛起,兩岸之間的綜合實力差距不斷拉大,讓我們牢牢掌握著祖國統一的主動權。更重要的是,立信攻心。中央政府在涉臺問題上立場堅定、政策連貫,爭取和平統一的信念、遏制「臺獨」的決心不動搖。在維護「一個中國」、增進民眾福祉等方面更是言必行、行必果,為自身積累了相應的威望和信譽,也使得臺灣社會感知到統一的必然性,統一的心理基礎逐步累積。當前,臺灣社會普遍認識到了兩岸實力的翻轉,也對大陸推進祖國統一的決心有清晰感知,對於兩岸關係的理性判斷、對於大陸的感性認同都在提升。
眼下,臺灣問題的島內面向和國際面向發生了量的變化,但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的優越條件前所未有,需要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做好發展與鬥爭、壓力與引力的協同工作。一方面,繼續堅持與強化「紅線思維」「底線思維」,堅決阻絕「臺獨」冒進行為,對「一個中國」原則須臾不可退讓。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也要強化一個中國框架,敦促美國等外部勢力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信守承諾,不要給「臺獨」勢力傳遞錯誤信號。而更重要也更為根本的是,繼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將「反獨」及「促統」緊密結合,將「硬實力」轉化為「軟引力」。對臺灣而言,大陸的吸引力主要通過經濟優勢、文化優勢、發展前景等體現。我們當多從這些方面不斷拓展和平統一路徑、深化和平統一層次,用精衛填海的毅力填平溝壑,用春風化雨的善意化解心結,進一步將臺灣民眾對大陸的發展進步的好評轉化為「好感」,將臺灣社會「認清現實」的理性轉化為兩岸統一的認同感。
(作者系河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海峽新幹線、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