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07:1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戚祥浩 見習記者 張亦盈 通訊員 劉進希 鄭國崟
拿到村裡發的對聯,村民包必建開心得合不攏嘴。
放鞭炮、掛紅布、貼對聯、擺酒宴,連日來,村民們陸續喬遷新居,讓已有130多戶住戶的棲村垟天天像過大年。對於長期生活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和破敗老房內的當地人而言,腳下的棲身地,從未如此踏實。
指著眼前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新蓋小洋樓,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鎮長蘭大潘說,棲村垟就是黃坦鎮今後發展的核心片區。棲村垟不是售價高昂的地產項目,而是文成下山農民的安置房小區。
循著鞭炮聲,記者被陣陣歡聲笑語吸引到村民包裕海的新家。
「來,這邊坐,天冷擠擠暖和。」眼見記者來訪,客廳沙發上已經坐著的10多位前來道賀的親朋好友迅速往邊上挪了挪,騰出一個位置。「現在都住小洋樓了,空調呼呼吹,取暖再也不用靠擠和抖嘍。」包裕海感嘆,以前住山裡的老房子,不僅四面透風,每逢颳風下雨門窗吱吱響,徹夜不敢眠。
村民包宗亮夫婦在新家貼對聯迎新年。 王健 攝
山區縣文成城鄉危舊房、地質災害等各類安全隱患量大面廣,僅地質災害隱患點就有173處,涉及6042人。
為根除各類安全隱患,2017年以來,文成打響「除隱患、保安全」攻堅戰。2017年,該縣共排查城鎮危舊房1075幢、農村危舊房10.44萬戶,鑑定並治理C級危舊房1611戶、D級危舊房2189戶,治理完成率均為100%。
文成將避讓搬遷作為化解隱患的主要途徑,採取貨幣化安置、就近安置等多種形式,引導地震、颱風、地質災害受災戶等向中心鎮、縣城搬遷集聚。2017年以來,文成統籌資金4.6億元,計劃到2020年底,幫助全縣8000戶人口完成房屋重建。過去一年,10個抗震安居小區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已完成異地搬遷770戶2466人。
「發動群眾下山,光靠嘴皮子不行,得拿出切實舉措。」蘭大潘對此頗有感觸,一開始,鎮裡放出去近800個安置房購買名額,僅200多戶報名。如今,1200多套安置房仍無法滿足安置戶的需求,接下來該鎮還將規劃建設新的安置小區。
帶來這一轉變的原因在於:黃坦鎮拿出最好地塊,並以成本造價2260元至2360元/平方米提供安置房;讓業主代表直接參與選擇有實力的施工企業;聘請有經驗的施工代表全程監督工程質量。於是,百姓「趕著下山」現象在文成縣珊溪鎮、百丈漈鎮、平和鄉等地紛紛上演。
包裕海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套面積120平方米的套房約30萬元,一戶三口之家平均能拿到9萬至10萬元補助。同時,縣政府與銀行達成協議,以按揭貸款的方式給拆遷戶買房和裝修,每套房子能拿到15萬至25萬元貸款。這樣算下來,一般人都有能力在小區內購房。
「左算右算,還是下山划算,我們全村97戶都搬到了棲村垟。」杜山村村支書包宗溫興奮地說,小區毗鄰黃坦鎮衛生院,還專門配套了幼兒園,建設中的30米寬雲湖景觀大道從小區門前穿過。以前翻過一座山才能見面的村民,如今抬頭不見低頭見,大伙兒交流更多了。「農民下山,產業上山」,包宗溫和其他幾名村民一起在村裡成立了一家竹筍加工廠,2017年收入達數十萬元,眼下正著手流轉村裡600多畝土地發展水果產業。
為解決下山農民就業問題,在文成縣有關方面積極引導下, 黃坦鎮目前有80多處來料加工點,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來料加工產業鏈。村民王美玲利用接送兩個孩子上學的間隙,在加工點幫忙,每月能賺一千多元。
「更關鍵的是,放下鋤頭進城後,觀念意識都變了。」包宗溫說,他的兩個兒子都做起了皮鞋批發生意,生意非常紅火。這次,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紮實抓好治危拆違、除險安居工作,讓他十分感慨,相信像他們這樣的山裡人,都能走出大山擁抱美好明天。
黃坦鎮棲村垟抗震安居小區一角。
眼下的日子 做夢也想不到
黃坦鎮杜山村村民 吳小紅
過去,從黃坦鎮到杜山村的實際距離不到20公裡,但山路蜿蜒,每天只有早晚兩班車,出去一趟車費15元。
村裡房子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泥牆房,受地震和颱風影響,有些房子裂開了幾米長的縫,大部分房子都成了危房。
我和丈夫以前住山上,每天在地裡忙活,一年到頭也就只能填飽肚子。一直以來,我們都想搬出去,可是難呀!多虧了補助政策,讓我們三口之家拿到了近10萬元補助款,親戚朋友那裡再湊點,終於在棲村垟買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價值20多萬元的新房。
如今住在黃坦鎮上,不僅生活方便,丈夫還成了棲村垟鞋幫加工廠的股東,隨著搬入的人增多,加工廠的規模也在擴大。我自己也學會了踩鞋幫,想做的時候多做點,有事情的時候可以休息做自己的事情。眼下的日子,真是以前做夢也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