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邦動力訊】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智慧三農大會暨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品牌峰會上,惠農網聯合創始人、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特聘專家鄧武傑,發表了題為《協同供應鏈賦能農產品區域品牌高質量發展》的演講,他認為農產品區域品牌最大的痛點不是賣不出去,而是賣出去產不出來,產出來以後送不出去,送出去有投訴。
因此一個成功品牌電商化的營銷往往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比如在源頭有農戶、有合作社、有企業,在中間段有代辦、有倉儲、冷鏈、物流、運輸,在前端有渠道、客戶分銷以及推廣的平臺,這些因素串起來就是協同的過程,鄧武傑還將這種協同的過程比喻成足球比賽。
「上一屆世界盃大家深有體會,以往足球世界盃中凡是一個球隊有一個明星球員基本上能夠打勝仗,但是現在不行了,一個球隊中需要更好的搭配,就好比做農產品電商,比如說做銷售的叫做前鋒,中間做商品化的角色叫做代辦,包括後端有後衛就是農戶和合作社,每一個角色必須要緊密合作。」
鄧武傑說,如果要踢全場,做農產品電商一個人把所有都幹了,最終的結果就是累死自己、餓死同行、坑死客戶。
最後,他透露構建協同供應鏈可以從三個環節入手:
第一,地頭品控,從農戶階段控制大小、採摘等等;第二,代辦品控,如何控制儲運、包裝、商品化。第三,運營品控,電商企業如何做內容、如何做流程、最終交付,三個角色緊密配合,圍繞鏈條進行創新。
據悉,第五屆中國智慧三農大會暨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品牌峰會主題為「數字引領農業進化、電商驅動品牌增長」,於11月29日在南京江蘇白馬農業國際博覽中心召開。本屆大會由中國農村電商供應鏈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中國電子商會智慧三農專委會聯合主辦,億邦動力承辦。
溫馨提示:本文為速記初審稿,保證現場嘉賓原意,未經刪節,或存紕漏,敬請諒解。
以下為演講實錄:
鄧武傑: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剛才分享了關於品牌的故事,我們講一講作為品牌最重要實現市場化,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點,我講協同供應鏈,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
在分享這個故事之前,我們回顧一下今年大家深有感知的幾個事情:第一,疫情發生以後,我們知道武漢在疫情發生以後,全國各地都給予了支持,源源不斷的物資,但是我們發現很多物資積壓在展館中,後來把做醫藥流通的一個企業引入進來,他做了三個事情:第一,把武漢所有在缺的東西進行梳理,每天進行公示,比如說缺口罩是哪一個型號、藥水是缺哪一種類型,慢慢全國各地的援助達到一種平衡,在應急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所說的供應鏈會帶來這樣一個價值。
第二,在當下非常火的,全國各地都在做農產品的直播,包括前一段時間有幾位直播的主播也是受到了點名,老羅支援武漢的時候有一場直播活動,10分鐘賣出17萬件小龍蝦,但是第二天的時候源源不斷有用戶出現投訴,收到的蝦有死蝦的情況,所以農產品品牌塑造的過程當中需要很大的過程,但是在品牌形象維持或者受影響在一夜之間。
2015年的時候,湖南靖州木洞村,這個奶奶家裡種楊梅,小孫女上學主要靠楊梅為生,當時他和我們講希望我們幫助他們銷售,我們遇到第一個問題是養在深閨中少有人知,當時我們想到最直接的就是把所有在靖州做楊梅銷售的整合起來,宣傳的同時也是更多從當地的,比如說人文、山水,可以看到這個地方長出來的產品有一種想像感。
我們從品牌生命裡來講需要品牌故事,需要代言,袁老在全國各地做雜交水稻培育沒有成功,唯獨在靖州這個地方培育成功了,他說我每年最懷念的就是在靖州吃一顆楊梅,所以他每年會給靖州楊梅代言,楊梅不僅僅在享受一個產品的同時,可能也會給我們一種精神上的鼓勵。
同時為了打動更多產品的銷售,藉助於惠農網把全國各地做楊梅水果銷售的採購商帶到當地來看看這個地方的山,我發現土壤是紅色的,四面環山,很生態,包括藉助營銷活動,也進行了媒體宣傳。
我們進行了品牌的傳播以後,給我們銷售帶來了很大的增長,但是問題來了?去年的時候因為楊梅開始採摘的時候突然下雨了,楊梅不能採摘,之前1萬多單根本發不出來,所以我們叫做賣出去以後產不出來,所以促源頭開始梳理,如何確保在產地能夠發500件、1萬件等等更大的量,從採摘時間開始,楊梅採摘時間最佳時間凌晨5點,包括採摘道具以及預冷分揀等等環節進行制定標準,通過制定標準確保楊梅採摘下來以後第一時間進行分揀,冷庫建在山底下,分揀在村裡完成。
這個還不夠,楊梅的儲藏也進行了創新,做農產品電商如果要進行產品價值放大,壓榨農戶收貨價代表我們的無能,作為新農人,我們這個儲藏時效24小時,意味著有一定的銷售半徑,沒有增加任何成本的情況下進行了創新,就是右邊這個包裝,時效延長72小時,意味著銷售半徑會延長,我們對於產品的創新,包括楊梅的分級等等,這樣系列的動作能夠真正的確保產地,楊梅一年吃一次,對於消費者來講肯定希望買最好的,價格不是問題,所以確定了銷售半徑的擴大。
其實很多農產品在產地更多的時候是冷鏈和倉儲成本非常高,對于靖州楊梅也是一樣,要全程冷鏈,每年發出去的貨非常有限,所以我們把全線冷鏈物流整合起來,形成競爭機制,冷鏈建立在山底下,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5點,由縣一級物流到村裡收穫,降低了楊梅分揀次數,確保省內24小時可以到達,省外48小時送達,提升了產品電商交付能力。
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今年7月10日左右,一天最高發出72000件銷售,這樣的增長是很大的,這樣一個環節我們所說的電商交付如何提高用戶的評價還做了交付的標準,就是售後流程等等。
我們認為農產品區域品牌最大的痛點不是賣不出去,而是賣出去產不出來,產出來以後送不出去,送出去有投訴。
後電商農業產業區域,有了品牌的溢價,我們才可能做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最終賣了鮮果還要做楊梅酒、楊梅汁,做產業鏈條的延伸,就是做產業化,這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
從農產品目前以初級產品銷售來講,上行過程從生產端、到供應、到銷售,這些環節賣不出去、不敢買、信任機制的問題,我們總結起來就是一方面是能夠看得到的品牌的打造,但是看不見的最終的競爭在於所說的冰山下的供應鏈體系,做品牌塑造一開始要同步規劃供應鏈的支撐。
如何做供應鏈?從農產品流通來講,大概會有幾個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儲運、標準化、供需不匹配等等,有一種新的供應鏈的模式理念叫做協同供應鏈,這種理念我們也是在以往說最早供應鏈模式在供不應求階段叫做計劃供應鏈,有多少賣多少,生產什麼賣什麼,後來叫做生產供應鏈,隨著產能提升,我們開始有了對等平衡,再到產業供應鏈,前面幾個階段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更多以生產為主,再到現在這個階段,用戶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所以我們需要有一種更好的協同機制,我們叫做協同供應鏈,協同供應鏈就是藉助網際網路的方式以用戶為中心完成農產品的商品化。
以我們做產地協同的解決方案為例,做電商過程中間不僅僅進行商品的銷售,會涉及到源頭的協同、涉及到分銷商內容支撐,還有售後等等,這樣一些環節其實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一個高效的協同機制。
從整個產業流通來講,一個成功品牌電商化的營銷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說在源頭有農戶、有合作社、有企業,在中間段有代辦、有倉儲、冷鏈、物流、運輸,在前端有渠道、客戶分銷以及推廣的平臺,這樣一些因素串起來就是協同的過程,就好比我們所說的足球。
上一屆世界盃大家深有體會,以往足球世界盃中凡是一個球隊有一個明星球員基本上能夠打勝仗,但是現在我們發現不行了,一個球隊中需要更好的搭配,就好比做農產品電商,比如說做銷售的叫做前鋒,中間做商品化的角色叫做代辦,包括後端有後衛就是農戶和合作社,每一個角色必須要緊密合作,如果要踢全場,做農產品電商一個人把所有都幹了的話就是累死自己、餓死同行、坑死客戶,只有這一個結局。
所以我們一定要找準自己的核心資源,到底適合做供應鏈還是適合做前端銷售,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團隊,尋求上下遊合作,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做農業有很多做著做著就不見的原因。
協同供應鏈的價值來講,在傳統的方向中,以產品為中心,到協同這個階段,更多以用戶為中心。
創新思路如何做:第一,地頭品控,如何從農戶階段控制大小、採摘等等。第二,代辦品控,如何控制儲運、包裝、商品化。第三,運營品控,電商企業如何做內容、如何做流程、最終交付,三個角色緊密配合,圍繞鏈條進行創新。
最後,我們惠農網這兩年一直在做的實踐是,惠農網平臺是全國最大的農業B2B產業網際網路平臺,不同於傳統信息交互,有一個線下服務體系就是電商,也在圍繞農產品上行、品牌打造、供應鏈標準化以及人才培育,全國服務了很多縣域,重點圍繞區域地標的農產品作為主要支撐。
我們的願景是,我們希望未來大家在「三農」領域中,通過產業扶持,讓農民更富裕,讓居民更加健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