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110歲近照(2015年1月9日李夢迪攝) |
搜狐文化訊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的存在,驗證了"仁者壽",但駁斥了"壽多則辱"。——2015年1月13日,是他110歲生日。
2015年1月10日,何方、陳丹晨、秦伯益、楊天石等學人和周有光家人在首都圖書館齊聚一堂,以"文化巨擘世界公民——周有光110歲華誕座談會"的形式為其祝壽。
座談會由搜狐文化中心、首都圖書館等聯合主辦,由《財經》雜誌主筆馬國川主持。20多名與會學人紛紛發言,探討周有光的治學精神、高壽之道、思想風骨,以及周有光其人其言對中國當下的意義。
仁者壽:白髮泛起了青絲
座談會上,由於身體原因,周有光先生成為了"缺席者",但他通過視頻錄像對與會的各位嘉賓學者致以了最深切的謝意。視頻中,周先生依然密切關注著身邊發生的一切,依然重申著"不要從中國看世界,要從世界看中國"等重要觀點。
據周老的外甥女毛曉園女士透露,在過去一年的前大半年內,因健康問題,周老大部分時間過得比較辛苦。"他住院時,曾經下過幾次病危通知,手和腳都被針打得又青又腫,住了兩個月以後出院,因為胰腺的問題。吃的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去年有大半年的時間都只能喝營養液,吃菜汁和米湯,而且一直是無油的。去年9、10月份慢慢好起來,他開始想吃東西了,我們問他想吃什麼?他說想吃烤鴨,從10月到現在,吃過三次烤鴨,還吃過幾次大閘蟹。我們做的蔥油海參,他也特別愛吃。他現在臉色也紅潤起來了,身體也胖起來了,特別神奇的是頭上長了好多黑頭髮來。沒有人不驚嘆110歲老人生命力的頑強。"
周老醫生蔣彥永援引了美國史專家劉緒貽的一段話,來祝周老110歲生日快樂,"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人的長壽都是慶賀的,並譽為"福比南山"。但實際上,人們的長壽並不一定都值得慶賀。有光老則不同,他的長壽才值得慶賀!因為他的一生都在做對國家、人民,甚至人類有益的事情。我們希望他至少活到150歲!"
仁者不憂:身處逆境 趨利避害
邢小群感佩周有光先生"一個知識分子的堅強"。"他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說未來必然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蔣彥永說。
蘇培成表示,周老的養生處世哲學,值得學習。"1949年,他回國之後很少跟聯繫海外的關係,因為他觀察國內環境已經不適合進行海外聯繫了。『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但他跟海外沒有聯繫,『裡通外國』這個帽子扣不上,我覺得這就是很高明的處事哲學。"大家留意到,最近幾年,周老對比他經歷過的幾個時期,開始說某些方面"民國好"。"這個思想我認為不是到晚年才有的,但他過去不說,因為環境不允許。1957年說會是右派,文化大革命時說民國好,他難道不受折騰,現在環境允許他說了,如果他在政治運動的時候說,怎麼能活到一百多歲。"
蘇培成還表示,1955年,周老從經濟學轉型語言學,是政治需要,但另一方面,"他也感覺到所學的經濟學在新中國已經沒有前途了,在計劃經濟時代下無用武之地。1957年,他到北京時碰到的搞經濟那些學者專家全都成了右派。趨利避害沒有錯,有順境有逆境,逆境怎麼辦?人們要改造環境,但有時你改變不了,只能逆來順受,你不受不行。但周老有一個達觀的態度,社會總是要發展的,這個態度是他給我們留下寶貴的財富。"
周有光110歲華誕座談會嘉賓合影留念 |
智者不惑:既接地氣,又有大歷史眼光
"現在中國太接地氣,但無大歷史眼光。"任劍濤稱,周老參與鄉村教育運動,搞過語文改革,"非常接地氣,更關鍵的是周老有大歷史的眼光,接地氣和上境界,具體話語和宏大話語,如何能夠在中國兼得而不是雙失。"言及此,任劍濤稱,在沒有檔次、沒有宏大話語的情況下,來講所謂"地氣",這個"地氣"實際上就是自己在批的"三俗"。當然,"上境界"不意味著把"接地氣"給蔑視掉。"兩者之間如何平衡,周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徵。"
在任劍濤看來, 就中國現代國家架構來說,周有光重大命題確實切中了百年建國兩大主題:其一,中國政治往何處去和國家往何處去。"周先生基本斷定民主政治的國家建構指出了百年中國向何處去的政治答案。這個答案是不易。但不論改革緊迫性、改革系統性、改革整體性讓我們面臨多少艱難,畢竟有周先生指出的大方向在那兒了。"其二,世界公民。"周老師常說,他是世界公民,是地球村的村民。"蔣彥永稱。 鄭勇表示,"從世界看中國,周老是集大成者"。
解璽璋表示,周先生實現了"仁者不憂、智者不惑"——智者,便會---擁有世界大同的胸懷。"我特別欣賞周先生說的,我們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而不能以中國眼光看世界。其實這正是他作為一個智者給我們提供的一個很重要精神食糧。大家都很清楚,我們流行的恰恰跟他觀念相反的,是特色論。我們認為中國有自己的特色,跟別的群體是不一樣,我們總是把自己從整個人類當中劃分出來,我們拒絕人類這樣一種文明的遺產,雖然我們這些人也享受著這些遺產,吃著西餐,穿著西裝。我們至今其實還是在這樣一個多體系運作。"
秦伯益稱,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文化的破壞"難辭其咎。這更凸顯了周先生文化上的重大意義。曲彥斌表示,儘管周先生本人拒絕承認他是文化學家,但他有其獨到的文化思想。何方也表示,雖然他年齡比較大了,但是思想卻仍然開放,各個方面都有考慮,而且很深入。
勇者無懼:切實影響過漢語拼音方案字母的選擇
張森根稱,"周先生一生分了三個階段:50歲以前他是個銀行家;50歲到85歲,共 35年,他是語言文字學家,他的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85歲以後,共25年,他是啟蒙思想家。我認為,周先生在第二段人生中立下了不起的功績,但第三段的閃光點,不亞於第二段,甚至比第二段還要了不起。"
在語文現代化方面,周先生為人們所熟知的突出貢獻是積極推動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蘇培成強調,拼音方案的制定不是哪一個學者個人的貢獻,而是集體的貢獻。但是,周有光先生,切實影響過漢語拼音方案字母的選擇。"毛主席說過要用漢字筆畫式的字母,就用筆畫簡單漢字,但四年後效果並未顯現,以毛當時的地位沒人敢跟他犯顏直諫。毛問周先生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周先生不說話表示沉默,這是很高明的處理辦法,因為他沒辦法表達心中的態度。周先生在這之前寫了《字母的故事》,拿到中央向大家介紹拉丁字母的地位。漢語拼音制定好以後,周先生代表中央政府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會議,他期望國際標準化組織承認漢語拼音是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此前政府官員也參加過類似會議,但外國人無法理解外行的表述。周先生精深的發言則取得了各方面認可。1982年2月,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承認漢語拼音是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這代表著漢語拼音走向了世界。"
楊天石稱,周老很大的特點,就是敢講真話,敢講心裡的話,敢講一般人不敢講的話。張森根謂周有光先生"說真話的大師"。"說真話不容易。有的『大師』不講真話,而是講大話、鬼話,有些人就為了一點有項目費,一點補貼。周先生寫的東西,什麼補貼都沒有。"陳丹晨稱,周老不僅是仁者還是智者,他用淺顯平實的語言,擊破了類似《皇帝的新衣》中的"美麗"謊言,"有些大勢是不可逆轉的"。
沈昌文稱,中國的怪現象是"老人比年輕人敢講,更能分析問題,更善於分析時局",而周有光先生,印證了他的這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