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量角的操作技能,在整個小學階段確實是比較難掌握的,很多學生直至小學畢業也許都不怎麼會量角。
雖然學生在量角之前已經有了量長度、量面積的活動經驗,而且從「理」的層面分析其道理都是完全一致的,畢竟所有度量的本質實際和加法、乘法等運算一樣,都是度量單位的累加。
可是,長度、面積、角度三者比較,唯獨一維的長度最為直觀、常用,學生也最為熟悉。面積在明確了本質含義後更多的是靠計算,而不是靠「面積度量儀」進行度量。角度在生活中運用的較少,學生從一年級起有可能就購買了很多套作圖文具,直尺、三角板還經常使用,但每一套中的量角器如果沒有大人給介紹,學生根本不知是何物,大多淪為玩具,而且也玩不出什麼名堂,直至四年級第一學期方才拿出學用一兩周,而且未必真的學透,後又基本銷聲匿跡,再次亮相大抵要等到期末考前複習了。
量角之所以難,一是因為角的單位「度」的產生很特別,它不像長度單位「釐米」是規定,而是將圓360等份,其中一份所對應的角即為1度角,學生很難想像,即便依賴於多媒體,在短時內也比較難建立1度角的表象,即便建立起1度角的表象,而且藉助於90度的直角進行比較,一些學生也難以想像n度角的大致大小。所以經常出現很明顯的鈍角,學生說60度,很明顯的銳角,學生說100多度,成人覺得不可思議,氣得半死,孩子卻自以為是,毫無察覺,學習的情感代溝顯而易見。
二是一些學生拿著量角器,卻不知道量角器是怎麼誕生的,也看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在哪裡,他只知道這個工具叫做量角器,卻在量角器上看不到找不到各種大小、位置不同的角,那怎麼量呢?所有的操作都是稀裡糊塗,即便做對,也是碰巧。
三是如果教師只是教什麼時候看內圈刻度,什麼時候看外圈刻度,學生若「角感」不好,即便學會,還是會經常讀錯數的。也就是說,如果教師不引導,很多學生根本不懂量角器為什麼要設計一個是外圈左起、一個是內圈右起這樣兩圈刻度線。甚至智慧的人們現在製造出的量角器有三圈刻度,最裡面的一圈很有效的規避了因角的邊畫得太短而不便度量需要延長的問題。
四是教材中量角的方法「兩合一看」亦屬於常規方法,即從0刻度開始度量,方便讀數,也因此而導致一些學生在量角時,雖然準確做到了「兩合」,卻無從進行「一看」,為什麼呢?因為有些傢伙把角的另一條邊放到量角器外邊去了,怎麼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