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了維基百科的人,竟然要顛覆維基百科?

2021-01-07 站長之家

來源:矽谷密探(微信:guigudiyixian)

「維基百科裡很多詞條的質量,實在太一般了!」

「幾億用戶的網站,真正貢獻文章的竟然只有一千多個人,為什麼不能找更多更專業的貢獻者來一起做一個真正的在線百科全書?」

這一連串的吐槽維基百科的不是別人,正是基百科聯合創始人Larry Sanger (拉裡·桑格)。這位專門研究知識論的哲學博士在離開了維基百科 16 年後,仍然在關注著平臺的發展情況。

創立於 2001 年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編輯、修改內容的網絡百科全書,目前有 560 萬英文詞條、 100 萬中文詞條,以 299 種語言,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網站之一

最重要的是,作為全球用戶訪問量排名第五的維基百科,實際上卻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機構。相比其他像 Facebook、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大公司收集用戶數據做廣告,零廣告的維基百科,宛如網際網路行業的一朵奇葩。

然而,為何創始人 Larry 對目前維基的狀況頗多微詞?他當初是如何創立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網站的?如今,他又要如何用區塊鏈助力百科全書領域?

小探前不久在矽谷的一次區塊鏈大會上,採訪到了作為演講嘉賓的 Larry Sanger。對於這些疑惑,今天為你一一解答。

內向書呆子卻改變了世界

自稱小時候 「視力不好,聽力也有些障礙」 的 Larry,從小最喜歡一個人帶著厚厚的眼鏡埋頭讀百科全書,然後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本不是他這個年紀該思考的深刻問題。

而他的長輩,自然也就成了這位小蘇格拉底的提問對象,不過 Larry 也因酷愛刨根問底而被周圍的人嫌棄。

比如,在目睹了自己年長的兄弟姐妹和周圍小青年們因為吸毒、酗酒、犯罪而墮落後,他開始像個哲學家似地提問:大麻、酒精、暴力,真的那麼「酷」嗎?人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知識才能來做出正確的選擇?如何才能獲取這些知識呢?

再比如,每周日隨父母去教堂的他,直接問牧師:什麼是靈魂?什麼是思想?什麼是精神?這三者有什麼不同?

由於牧師不能給 Larry 一個讓他滿意的回答,不久後他便不再去教堂了。

「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告訴自己:除非你確信一件事物的含義,否則不要輕易相信它;在相信它之前,你要問問你自己相信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這不就是我們說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嘛!這也成為了 Larry 日後為人處世,以及創辦維基百科的原則 —— 對每一個概念的格物致知。

談到創立維基百科,首先要從 Larry 的哲學家之夢的破碎談起。

大學一年級時的 Larry

熱愛思考各種複雜問題、一心追求真理的 Larry 在高中時就立下了此生必做哲學教授的志向。在博士階段,Larry 把知識論作為自己的哲學研究課題,從理論層面研究「到底什麼是知識」。

然而,在做助教期間他 「對學術界深感失望」,而且 「不受學生歡迎」,受了雙重打擊的 Larry 決定放棄學術事業。

哲學家夢破碎的 Larry 把目光投向了當時剛剛興起的網際網路。

1999 年,在署名為「客觀哲學討論」 的網絡聊天室裡,Larry 遇到了後來成為維基百科另一位創始人的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這位商科出身的吉米,對哲學知識論也抱有濃厚的興趣。

左為 Jimmy,右為 Larry

「我當時在聊天室裡提到了自己想辦個關於百科全書的網站的網站,Jimmy問我願不願意加入他的 Bomis 公司,現在就開始運營這個網站。」

Larry 欣然答應了 Jimmy 的邀請,創立並開始以主編身份運營 Nupedia 這個全球首個「網絡版百科全書」的項目。

維基百科的雛形也由此開始。

從 Nupedia 到 Wikipedia:一波三折

雖然是主編,在 Nupedia 創立之初的日子裡,Larry 卻身兼數職。除了編輯詞條,還要維護社群。由於最初沒有設計師搭建網頁,Larry 只能先把之前網上社群裡成員的郵件地址一個一個抄下來,組成郵遞清單(mailing list), 再把要創立的詞條發送給大家。

「我成為了一個單打獨鬥的創業者」,回憶起當時的那段經歷,Larry 苦笑著說。

雖然之後 Nupedia 有了自己的網頁,但 Larry 與吉米發現,由於每篇文章要像發論文似地通過「同行評議」才能放到網上,四個月的時間他們只完成了 12 個詞條的編寫。以這樣的速度,編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一本百科全書的編寫?雖然開始有志願者們陸續參與詞條的編寫,但是由於專業人數有限,文章的總體質量並不樂觀。

Nupedia 過慢的創建詞條速度讓二人十分著急。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巧的是,《大英百科全書》也在此時宣布網絡版免費對公眾開放,Nupedia 無論質量、還是速度,都完全沒有優勢。

但很快技術上的突破,讓情況有了轉機。

2001 年年初,Larry 在和朋友吃飯時聽說了 「維基」 (Wiki) 這一概念。這是 1994 年程式設計師 Cunningham 發明的一套最初用於合作設計軟體的系統。

「Wiki Wiki」 在夏威夷語中是「快」的意思,這也體現了這一系統的最大特點:允許多人對同一個文本進行編輯、修改,使得文本的產出速度更快。由於系統中保留所有的歷史版本,用戶可以比較文章優劣,還可以隨時撤回修改。

雖然在今天聽起來,這和一個分享的谷歌文檔沒有什麼差別,但百科內容生產速度的巨大提升,卻為日後維基百科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這個改變了維基百科命運的點子,一開始差點被斃掉。在聽到 Wiki 這一系統的原理後,Larry 馬上跑回家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 Jimmy,「維基」這一新技術將是加快 Nupedia 運行速度的最好方式。

然而 Jimmy 卻對此十分猶豫 ,社群成員對此也沒有興趣。

「他們不支持這個想法,只有我一個人相信這個「維基」技術可以拯救我們的百科全書夢想,」 Larry記憶猶新。

力排眾議的Larry,在和Jimmy的多次討論後,決定把維基系統獨立發布,名字由「維基」(Wiki)和「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兩個詞合成。之後被全球讀者共享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在 2001 年 1 月 15 日誕生了。

相關焦點

  • 創立了維基百科的人,竟然要顛覆維基百科?| 獨家
    「幾億用戶的網站,真正貢獻文章的竟然只有一千多個人,為什麼不能找更多更專業的貢獻者來一起做一個真正的在線百科全書?」這一連串的吐槽維基百科的不是別人,正是基百科聯合創始人Larry Sanger (拉裡·桑格)。這位專門研究知識論的哲學博士在離開了維基百科16年後,仍然在關注著平臺的發展情況。
  •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最早是在吉米·威爾士與拉裡·桑格兩人的合作下於2001年1月13日在網際網路上推出的網站服務,並於1月15日正式展開網絡百科全書計劃。其中桑格結合了維基百科網站合作核心之「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創造出新混成詞「Wikipedia」。在創立之初,維基百科的目標是向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並希望各地民眾能夠使用自己選擇的語言來參與編輯條目。
  • 拯救維基百科
    甚至在智慧型手機廣泛普及之前,就有研究一致表明,這些對新人來說是艱巨的任務。「哪怕是最年輕、最精通計算機的參與者也無法輕鬆完成這些任務,」2009年的一次用戶測試斷言。難以發展新志願者導致編輯參與程度連續七年下滑。在維基百科尚處在巔峰時期的2005年,有幾個月裡被升為管理員的編輯超過60人。這些管理員在編輯英文版維基百科時享有特殊權限。而過去一年裡,有時候每月提升一名管理員都很難。
  • 十問維基百科
    由於維基百科依照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和GNU自由文件許可協議(GFDL)公開發行,所以你甚至可以把維基百科的整個內容一個字不改的彙編成一本書,只要標明來源是來自維基百科就行。2.維基百科怎麼創建條目?在維基百科裡面創建一個條目比百度百科難的多。
  • Happy birthday,20歲的維基百科!
    「有些人竟然真心相信維基百科的理念,這使我感到困惑。」美國圖書館協會前任主席在2007年寫道,「一位鼓勵公眾使用Wikipedia的教授,相當於知識領域裡的營養學家建議大家頓頓吃巨無霸。」 即使是現在,在學術界,維基百科仍然缺乏權威性。人們不會把維基百科放到參考文獻列表裡。但,維基百科在實踐中取得了勝利——它或許不是很好的信源,但確實是有用的導航。
  • 《經濟學人》雜誌:維基百科的岔路口
    「包含主義者」還認為,在維基百科中加入有關電視劇人物的文章並沒有壞處,即使這些人物只出現在某一集中.畢竟,大多數人都通過搜索訪問維基百科頁面,加入一些小眾主題的文章並不會讓他們感到不便.即使有關皮卡丘的詞條由500個降至200個,人們也不會因此更願意為波蘭團結運動領袖創建詞條.總而言之,維基百科應當擁有儘可能多的主題和儘可能多的文章,只要志願者願意貢獻.
  • 維基百科大會和理想主義維基人
    而且維基百科的寫作門檻也很高,這種寫作門檻並不是指要求一個人的文筆要多麼精彩,也不是要求一個人懂的知識要多麼全面艱深,而是指進行詞條寫作的一些基本要求,保持中立、版權意識,絕對不能從哪兒順手複製粘貼點什麼,這對習慣了已經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些有著強烈個人色彩的評論和轉貼成性的中文網民一下子還真是很難適應。
  • 維基百科資料
    維基百科是一個基於wiki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也是一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路百科全書,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用他們所選擇的語言來書寫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也被稱作「人民的百科全書」。http://www.wikipedia.org是維基百科多語言入口頁,這裡列出所有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維基百科本身有三個引人注意的特點。
  • 俄羅斯耗費20億盧布建官方百科網站 或取代維基百科
    【CNMO新聞】維基百科是一個創建於2001年的在線百科全書網站,特點是自由內容、自由編輯,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是全球最大且最受歡迎的線上參考工具書。近日,據外媒報導,俄羅斯計劃耗費20億盧布(約合22億元人民幣)創立一家由俄羅斯公司運營的在線百科網站,或取代目前境內使用的維基百科。
  • 維基百科可靠嗎?
    著名的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經常這樣說。維基的理念是:以各種語言記錄所有知識,並通過網際網路使它對所有人免費開放。而方法則是給予每個有此願望的人在該百科全書的網站上編寫詞條的權力。「我們都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沒有人無所不知,但每個人都知道一點什麼。」維基媒體基金會主席弗洛朗斯·德烏瓦爾(Florence Devouard)總結道。
  • 維基百科 20 歲了!
    1 「 人人都可以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 」 — 維基百科,在 1 月 15 日這一天, 20 周歲了。3 就理論上而言,維基百科或許還沒有完全打消某些人的質疑;但是在實踐中,維基百科卻大獲全勝 — 每個月的頁面瀏覽量超過了 200 億次,成為了任何聯網之人的常規參考資訊庫 — 在如今社交媒體的審查制度、假新聞、虛假信息和陰謀論備受指責的背景下,維基百科的聲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 瘋狂的維基百科,瘋狂的Google
    2006年,在線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增加約2000萬用戶,居全球在線新聞和信息來源地首位。根據Alexa數據,www.wikipedia.org 流量超過qq,新浪們,成為全球第9大網站。很好,這個數字很瘋狂。你一定想知道瘋狂的維基百科是如何瘋起來的。
  • 維基百科之衰退:依賴它的人多了但貢獻者少了
    能否做到那一點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多的人仍然信奉在線協作造福公眾的理念。但作出嘗試非常重要;維基百科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很重要,使用在該網站上找到的信息的人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與此同時,維基百科要麼就是「殲滅」了其它的同類服務,要麼就是使得它們在谷歌搜索結果中的顯示非常靠後,如2009年被微軟關閉的Encarta和年收費70美元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 維基百科(三):與社交媒體逆向而行
    維基百科社區用發展本身創造出解決編輯增長速度衰退的方案。試想,當編輯的準入標準變得嚴格之後,什麼人會轉變態度,願意接受維基百科?什麼人更有可能願意接受這些編輯規則?答案是寫作課教師和他們的學生。維基百科希望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從「我可以編輯」的立場轉變為「我應當編輯」。2010年,維基百科創立了維基教育項目,邀請大學師生作為新知識的來源,培訓學生成為未來的編輯。基金會開發了專門的教學管理軟體Dashboard,讓不熟悉維基百科的教師也能夠充分利用維基的功能,可以發布作業、小組評議、作業跟蹤和統計分析。
  • 在維基百科寫文言 | Further我們
    它由美國人吉米·威爾士與拉裡·桑格於 2001 年推出,基於維基技術(多人協作的寫作系統),目標向全人類提供自由免費的百科全書,並希望各地民眾能用自己的語言參與編輯。目前,維基百科是全球瀏覽人數排名第五的網站,僅次於谷歌、Youtube、Facebook 與百度。首次接觸,王程可覺得這個網絡上的百科全書挺有意思。
  • 維基百科和創始人吉米·威爾士:聞所未聞的糾結歷史
    威爾斯去參加此活動的目的之一是要推廣維基百科(維基百科的運營費用和它160個有薪員工的工資來源於捐助)。在談論到海地的醫療資源和中東地區的暴亂時,卡門提到了她的名字在維基百科上被拼錯了的事兒,「他們全都拼不對我的名字,或許我得展示一下我的護照了。」威爾斯保證他已經對此做出了更正。有權勢的人都喜歡跟威爾斯接觸,而威爾斯也經常被批評喜歡攀權附貴。
  • 維基百科:不會轟然倒地,而是抽泣著爬向盡頭?-虎嗅網
    自2001年創立以來,維基百科取得了很大進步。它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參考網站,有大約七萬名志願者用100多種語言對其進行編輯。但它的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維基百科面臨的威脅有哪些?在維基百科尚處在巔峰時期的2005年,有幾個月裡被升為管理員的編輯超過60人。這些管理員在編輯英文版維基百科時享有特殊權限。而過去一年裡,有時候每月提升一名管理員都很難。隨著移動用戶人數持續增加,潛在的維基百科編輯群可能會消失。在一個小屏幕上操作複雜代碼實在太難了。
  • 維基百科已經 15 歲了,這裡有 15 個關於它的片段
    現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通過維基百科獲得新知識,世界各地的作者也可以不斷向維基百科貢獻新知識,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位名為沃德·坎寧安的程式設計師,因為是他最先設計出了 Wiki 這個可供多人同時在一個文檔上協作的網際網路平臺。
  • 維基百科:分享知識的新方式
    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ww.wikipedia.org)最近跨越了一個新的裡程碑:輸入條目達到60萬。與此同時,其中文版本條目也突破了7000大關。   維基百科的精彩   其實,維基百科對美國以及不少英語國家的人來說已經並不陌生。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但是,像維基百科(Wikipedia)以及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這樣的公益服務,則是在為網際網路貢獻著公共服務,而自身則因為理念的因素而不計成本地付出。都在說「科技向善」,維基這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產品看來是這一目標的頂點,比任何「不作惡」的口號都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