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矽谷密探(微信:guigudiyixian)
「維基百科裡很多詞條的質量,實在太一般了!」
「幾億用戶的網站,真正貢獻文章的竟然只有一千多個人,為什麼不能找更多更專業的貢獻者來一起做一個真正的在線百科全書?」
這一連串的吐槽維基百科的不是別人,正是基百科聯合創始人Larry Sanger (拉裡·桑格)。這位專門研究知識論的哲學博士在離開了維基百科 16 年後,仍然在關注著平臺的發展情況。
創立於 2001 年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編輯、修改內容的網絡百科全書,目前有 560 萬英文詞條、 100 萬中文詞條,以 299 種語言,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網站之一。
最重要的是,作為全球用戶訪問量排名第五的維基百科,實際上卻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機構。相比其他像 Facebook、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大公司收集用戶數據做廣告,零廣告的維基百科,宛如網際網路行業的一朵奇葩。
然而,為何創始人 Larry 對目前維基的狀況頗多微詞?他當初是如何創立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網站的?如今,他又要如何用區塊鏈助力百科全書領域?
小探前不久在矽谷的一次區塊鏈大會上,採訪到了作為演講嘉賓的 Larry Sanger。對於這些疑惑,今天為你一一解答。
內向書呆子卻改變了世界
自稱小時候 「視力不好,聽力也有些障礙」 的 Larry,從小最喜歡一個人帶著厚厚的眼鏡埋頭讀百科全書,然後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本不是他這個年紀該思考的深刻問題。
而他的長輩,自然也就成了這位小蘇格拉底的提問對象,不過 Larry 也因酷愛刨根問底而被周圍的人嫌棄。
比如,在目睹了自己年長的兄弟姐妹和周圍小青年們因為吸毒、酗酒、犯罪而墮落後,他開始像個哲學家似地提問:大麻、酒精、暴力,真的那麼「酷」嗎?人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知識才能來做出正確的選擇?如何才能獲取這些知識呢?
再比如,每周日隨父母去教堂的他,直接問牧師:什麼是靈魂?什麼是思想?什麼是精神?這三者有什麼不同?
由於牧師不能給 Larry 一個讓他滿意的回答,不久後他便不再去教堂了。
「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告訴自己:除非你確信一件事物的含義,否則不要輕易相信它;在相信它之前,你要問問你自己相信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這不就是我們說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嘛!這也成為了 Larry 日後為人處世,以及創辦維基百科的原則 —— 對每一個概念的格物致知。
談到創立維基百科,首先要從 Larry 的哲學家之夢的破碎談起。
大學一年級時的 Larry
熱愛思考各種複雜問題、一心追求真理的 Larry 在高中時就立下了此生必做哲學教授的志向。在博士階段,Larry 把知識論作為自己的哲學研究課題,從理論層面研究「到底什麼是知識」。
然而,在做助教期間他 「對學術界深感失望」,而且 「不受學生歡迎」,受了雙重打擊的 Larry 決定放棄學術事業。
哲學家夢破碎的 Larry 把目光投向了當時剛剛興起的網際網路。
1999 年,在署名為「客觀哲學討論」 的網絡聊天室裡,Larry 遇到了後來成為維基百科另一位創始人的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這位商科出身的吉米,對哲學知識論也抱有濃厚的興趣。
左為 Jimmy,右為 Larry
「我當時在聊天室裡提到了自己想辦個關於百科全書的網站的網站,Jimmy問我願不願意加入他的 Bomis 公司,現在就開始運營這個網站。」
Larry 欣然答應了 Jimmy 的邀請,創立並開始以主編身份運營 Nupedia 這個全球首個「網絡版百科全書」的項目。
維基百科的雛形也由此開始。
從 Nupedia 到 Wikipedia:一波三折
雖然是主編,在 Nupedia 創立之初的日子裡,Larry 卻身兼數職。除了編輯詞條,還要維護社群。由於最初沒有設計師搭建網頁,Larry 只能先把之前網上社群裡成員的郵件地址一個一個抄下來,組成郵遞清單(mailing list), 再把要創立的詞條發送給大家。
「我成為了一個單打獨鬥的創業者」,回憶起當時的那段經歷,Larry 苦笑著說。
雖然之後 Nupedia 有了自己的網頁,但 Larry 與吉米發現,由於每篇文章要像發論文似地通過「同行評議」才能放到網上,四個月的時間他們只完成了 12 個詞條的編寫。以這樣的速度,編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一本百科全書的編寫?雖然開始有志願者們陸續參與詞條的編寫,但是由於專業人數有限,文章的總體質量並不樂觀。
Nupedia 過慢的創建詞條速度讓二人十分著急。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巧的是,《大英百科全書》也在此時宣布網絡版免費對公眾開放,Nupedia 無論質量、還是速度,都完全沒有優勢。
但很快技術上的突破,讓情況有了轉機。
2001 年年初,Larry 在和朋友吃飯時聽說了 「維基」 (Wiki) 這一概念。這是 1994 年程式設計師 Cunningham 發明的一套最初用於合作設計軟體的系統。
「Wiki Wiki」 在夏威夷語中是「快」的意思,這也體現了這一系統的最大特點:允許多人對同一個文本進行編輯、修改,使得文本的產出速度更快。由於系統中保留所有的歷史版本,用戶可以比較文章優劣,還可以隨時撤回修改。
雖然在今天聽起來,這和一個分享的谷歌文檔沒有什麼差別,但百科內容生產速度的巨大提升,卻為日後維基百科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這個改變了維基百科命運的點子,一開始差點被斃掉。在聽到 Wiki 這一系統的原理後,Larry 馬上跑回家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 Jimmy,「維基」這一新技術將是加快 Nupedia 運行速度的最好方式。
然而 Jimmy 卻對此十分猶豫 ,社群成員對此也沒有興趣。
「他們不支持這個想法,只有我一個人相信這個「維基」技術可以拯救我們的百科全書夢想,」 Larry記憶猶新。
力排眾議的Larry,在和Jimmy的多次討論後,決定把維基系統獨立發布,名字由「維基」(Wiki)和「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兩個詞合成。之後被全球讀者共享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在 2001 年 1 月 15 日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