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青山區紅鋼城的紅房子中,八、九、十街坊是獨特的存在。回字形、像中國囍字的俯瞰造型使這兩片區域被認為是最正宗的蘇式圍合風格建築,表現了前蘇聯居住區規劃布局特點和居住區設計在中國的演變過程,被列入《武漢市主城歷史文化與風貌街區體系規劃》進行保護、規劃和開發。
近日,據某看到一篇被認為是「武漢紅房子之父」管立青的採訪,管立青表示,他當年設計稿裡的通透行列式房子更多,但被蘇聯援華專家巴拉金給否定了,必須按這位巴專家的意見來,於是才有了囍字造型的紅房子。據某試圖去找一下這位蘇聯專家巴拉金的圖片,卻意外地發現,在一五計劃的1953-1957年,巴拉金竟然參與了中國多個大城市的規劃和設計,很多創意和手筆,直接改變了中國多座大城市的歷史進程。
1950年代初,巴拉金由國務院外國專家局招聘來華,到國務院管轄的城市建設總局。協助北京城設計時,有一次巴拉金用鉛筆畫了一條線,把北京城中軸線從原來最北端的鼓樓和鐘樓穿過去,繼續向北移,就叫『中軸線的延長線』,一直到(現在的)北四環,南邊畫到南四環。據說這一舉動把當時的中方專家嚇了一大跳,因為在當時要延長中軸線,牽涉的問題便很多,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會非常困難。當時這是巴拉金的一個建議,並沒有實施,但現在來看,北京的中軸線,恰恰向北已經到四環外的奧林匹克公園,而向南到了南四環外的南苑地區。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安城牆可以跑馬拉松
1953年7月29日至8月29日,巴拉金參與了至少三次一五期間西安市首輪城市總體規劃工作,在8月29日作出點評:「總圖還好,爭取今年批准」,1954年12月,國家建委對這份規劃予以正式批准。對於西安,巴拉金著重強調,城牆與城樓很特別,是最有力最雄偉的,比北京都好。
1955年,一五時期八大重點建設城市之一的大同做規劃,參與大同居住規劃設計的董鑑泓回憶,中方設計人員一晚上要改七八個方案,白天向巴拉金匯報,他點頭才能通過。1955年11月,中共中央以電報形式作出批示,原則同意包頭城市規劃方案,而包頭的城市規劃方案是由巴拉金親自勾畫草圖,三位國內設計師進行的設計。1956年,在巴拉金的幫助下,濟南編制了《濟南市城市建設初步規劃》。
而巴拉金對武漢的貢獻,也決不是僅僅規劃了紅鋼城八街坊和九街坊這麼簡單。眾所周知,因為江水的割裂,武漢三鎮在幾千年來一直獨立發展,各走各的,行政區劃、經濟模式和城市空間結構各不相同。孫中山在《建國方略》首次提出「於漢水口以橋或隧道聯絡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市」的構想;1927年,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這是歷史上三鎮首次統一行政建制,但這狀態近持續了兩年。隨著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9年,武昌市、漢口特別市和漢陽縣再次分治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重新合併。1955年,「武漢城市規劃草圖」和「武漢市總體規劃方案」完成,武漢三鎮歷史上第一次有了統一的現代城市規劃,而這份規劃的技術指導,還是蘇聯人巴拉金。
1953年9月王任重專門邀請蘇聯專家巴拉金來漢作報告。巴拉金在報告中提出,武漢要有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就是從洪山廣場到南岸嘴,連黃鶴樓一帶。1954年武漢市進行了一次規劃,提出了「長江主軸」「中軸」的概念,基本與巴拉金一致,但是未獲國務院批准。再來看看武漢2017年提出的長江主軸發展規劃,沒話說了,大寫的贊送給這位巴拉金同志。
巴拉金在華活動時間為1953年到1956年,如不意外,上圖中一五期間規劃的十五個城市規劃中,可能都有他的參與。可惜的是,目前據某能找到的資料裡,這位國際主義戰士,不但沒有照片,連生卒日期都不詳,萬能的網際網路啊,誰有更詳細的關於巴拉金同志的資料,請在下面留言,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