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ane Deneve |
孫穎迪 |
10年5月1日,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在英國指揮大師諾林頓爵士的揮棒下,以獨具魅力的「斯圖加特之聲」登上市民音樂會舞臺奏響世博晨曲,同時也為東藝長達15個小時的「交響日」拉開序幕。今年4月,新銳指揮德內夫將執棒這支素以「精準」而享譽全球的一流名團再度訪滬,並應主辦方之邀,選擇與本土學院派鋼琴家孫穎迪合作,浪漫上演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樂團就像調色盤
「斯圖加特之聲」煥發新意
或許誰都沒能預想到,在名團輩出的德國,這支成立於二戰後的年輕樂團會取得今天的驕人佳績。在短短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樂團先後與切利比達克、馬裡納爵士、傑爾梅蒂等指揮大師締結下音樂良緣,在各位名家的悉心打磨下,奠定了樂團紮實的音樂根基。1998年而後的13年間,樂團更是迎來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時期。時任樂團藝術總監的諾林頓爵士始終在摸索探尋一種能真正代表音樂本質的聲音,不贊成弦樂揉弦的他致力於為該團打造「無差錯」的音樂形象,所精磨出的 被評論家們讚譽為「斯圖加特之聲」。這種以樂團命名的古典之聲在樂界極為難得,無疑也是對該團音樂品質的最佳肯定。「斯圖加特之聲」與有著天鵝絨般弦樂音色的「維也納之聲」、金子般輝煌銅管的「芝加哥之聲」一同,貫以延續著古典音樂的經典脈絡。同時,因其良好得保持了詮釋經典交響作品的傳統,樂團也被公認為是最接近音樂「原典」的交響樂團。2011年9月起,法國籍新銳指揮德內夫接棒掌管樂團。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德內夫曾做過著名指揮喬治•索爾蒂的助手,也協助過喬治•普萊特和小澤徵爾,並與包括費城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等世界名團合作過。對於接手諾林頓打造的「斯圖加特之聲」,德內夫並沒有感到絲毫壓力,反而賦予了樂團法蘭西式的全新音樂活力。「我在繼承他傳統的基礎上,也在與樂團尋找新的『斯圖加特之聲』。我所出生的法國是一個十分講究『畫面感』和『視覺表達』的國家,所以當我在指揮樂團的時候,我常常想像自己是個畫家,而樂團就像手裡的調色盤,我喜歡在音樂中尋找色彩和細節。今年是我在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的第二個演出季,我們還在蜜月期,它在我眼中依舊是個『完美情人』。」
德法曲目貫穿全場
除出色的指揮技巧外,匠心獨運的節目策劃也為德內夫博得了良好的樂界口碑。出身法國,執掌德國樂團,德內夫極盡解數構架起德法兩國間的音樂橋梁。此番的上海音樂會,便可尋覓到這位指揮的用心之處。舒曼和史特勞斯的作品彰顯出樂團純正的德國血統,而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序曲及德彪西的《大海》則是指揮與法國間的紐帶。柏遼茲曾說過,「音和聲響低於思想,思想低於感覺和激情。」這位與法國文學大師雨果、畫家德拉克洛瓦並稱為「法國浪漫主義三傑」的作曲家,畢生都在追求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管弦樂隊豐富的表現力。《羅馬狂歡節》序曲最初原為歌劇《本維努託•切裡尼》第二幕而作的前奏曲。全曲以古老的義大利舞曲「薩塔列羅」作為固定樂思,透過柏遼茲嫻熟的配器技法,將狂歡節上的熱鬧場景宣洩得淋漓盡致。後因優美的旋律、華麗的配器,常常被獨立出在音樂會中上演,堪稱柏遼茲管弦樂作品的經典代表。此外,去年由德內夫錄製的《德彪西管弦樂作品集》獲得了法國古典音樂雜誌《Diapason》所評出的年度音樂大獎,這次他特意精選了德彪西的《大海》獻給上海觀眾,「我想通過這次音樂會向上海觀眾展示我所信奉的『德彪西風格』。」
「中外組合」精彩延續
在東藝2012/13演出季「大師交響•集結號」中,7對「中外組合」份外引人注目。去年已登臺的5場演出,無不令廣大樂迷印象深刻。此次,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學院派鋼琴家孫潁迪則將延續這一精彩瞬間。作為在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中折桂的首位華人鋼琴家,孫潁迪並沒有選擇職業鋼琴家的身份,而是毅然決定留校任教。曾坦言嚮往陶淵明筆下「世外桃花源」的他,樂享著屬於自己的恬淡生活。也正因如此,在東藝向團方推薦孫穎迪時,幾經波折。起初,指揮及樂團以「不了解孫穎迪」為由給予婉拒。東藝表示,相較於郎朗等成長在國外的華人音樂家,上海本土培養的青年音樂家在國際舞臺上或許名聲不響,但這些在國際大賽中屢獲殊榮的「上海製造」們同樣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東藝多年來一直努力搭建華人音樂家和國際名團的合作,孫穎迪不像其他華人音樂家選擇留洋的道路,而是在上海音樂學院完成了從附小到研究生的所有學業,是真正上海培養的音樂家。最終,樂團被東藝推動古典音樂的信念所打動。在與團方接洽合作曲目時,最初有兩個選擇:一首是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另一首為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後經東藝、樂團、孫穎迪、經紀公司多方商討決定,演奏後者。「在一些炫技性、舞臺表現力很強的曲子面前,舒曼這部作品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甚至可以說是被埋沒了,在國內也很少演出。」舒曼一生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而鋼琴協奏曲卻獨此一首,每個音符都浸潤著舒曼對於妻子克拉拉的愛。有評論家這麼說道,「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羅伯特(舒曼全名: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的克拉拉,卻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克拉拉的羅伯特。」 1846年,這部作品由克拉拉親自首演於德勒斯登。「樂曲豐富、微妙的情感色彩比技術更難掌握和表現,一定要好好鑽研才行。」孫潁迪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