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自研技術重視度的不斷提升,培養科技人才的各大高校也成為了大眾關心的焦點。
近段時間,華為「天才少年」張霽、姚婷的公開,讓華中科技大學再次引發熱議。要知道,全球僅四人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而這4人中,鍾釗、左鵬飛、張霽3人均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這也讓華中科技大學成為了中國科技高校的代名詞。
事實上,大連理工大學絲毫不亞於華中科技大學。在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初評排名中,兩所高校就打成了平手。
大連理工大學創辦於1949年,學校的名氣雖然不算很大,但科研成果卻一個賽一個驚人。
1961年9月,大連理工大學創辦者之一、有著「中國光學之父」之稱的王大珩院士,帶領大連理工大學的優秀學生,研發出了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此後,中國雷射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1958年,中國正式啟動核動力潛艇工程項目,由大連理工大學的彭士祿擔任總工程師,負責設計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而鍾萬勰院士則為其打造了「核潛艇耐壓殼體錐柱結合殼體穩定性設計」。在他們的指導下,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於1970年研發成功並順利下水。
2009年起,來自大連理工學院的程耿東院士,帶領一眾教授和學生組成了科研團隊,參與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研發。該團隊提出了箭體結構優化方案,成功讓長徵五號減重645公斤,並節約了2000萬元的發射成本。
另外,亢戰教授提供的結構優化設計方案,顯著提高了助推器斜頭錐結構的穩定性。
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有著橋梁界「珠穆朗瑪峰」之稱,還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港珠澳大橋所擁有的全球最長海底沉管隧道(5664米),正是大連理工大學的高紀兵、尹海卿、梁桁等實現的。
他們提出了從根本上解決沉管深埋的「半剛性」結構,還解決了安全存放預製沉管的問題。
此外,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解決了國產大飛機C919的複合材料的強度和安全性能的問題;打造出強大的主控制系統,為創造了7000米下潛深度世界紀錄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