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展,許多傳統行業正在發生著重大改變,而大數據應用到醫療健康領域後,一種惠及全民的新興業態——「網際網路+大健康」正式誕生。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會產生相應的數據,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這些數據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許多行業在應用大數據後,其價值創造能力、運營效率等都獲得了大幅度提升。
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及人均壽命的延長,對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須通過對傳統醫療模式的創新發展,實現醫療健康行業的轉型升級。以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崛起有效迎合了這一需求。大數據應用到醫療健康行業後,不僅能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更能有效預測流行病、治療疑難雜症、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疾病預防 在「網際網路+大健康」產業中,更加側重的是儘可能客觀而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狀況,在疾病尚未發生或者發生早期就對其進行控制。顯然與傳統醫療模式中等到發病時再「對症下藥」相比,對病人進行早期治療成本更低、治療效果更佳。
無處不在的移動網際網路及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讓企業擁有了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戶需求的渠道。企業只需要開發出相應的APP應用,即可搜集到大量的用戶數據,如通過「春雨計步器」可以有效測量每個人每天走的路程,卡路裡計數器則能幫助人們有效規劃飲食,使人們享受到高科技給生活及工作帶來的便捷及樂趣。近兩年大量湧現的智能穿戴設備,可以讓使用者將自己的個人數據上傳到平臺,並分享至朋友圈。
未來,人們也可以與醫生分享這些個人數據。在人們就醫時,這些數據將成為醫生進行治療的重要依據。通過大數據技術,醫療機構可以在搜集大量用戶數據的基礎上,建立起全國聯網的數據中心,有效幫助人們在發病前就進行相應的控制與治療。
「網際網路+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醫療專家與精通大數據的專家進行深度合作,從而使病情的有效預測成為現實。2015年3月,由匹茲堡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等機構,共同發起的匹茲堡健康數據聯盟正式成立,它將有效整合來自多個渠道的各種用戶數據(醫療數據、基因數據、移動終端數據、保險數據等),為用戶定製出個人資料庫,從而幫助用戶制定個性化及定製化的醫療健康解決方案。
「網際網路+大健康」側重的不是對個體數據的獨立處理,而是將大量的數據進行對比並處理,這將在對比過程中及時發現特殊的因素及問題,為建立更加複雜的預測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礎。
而對於健康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來說,最為關鍵的是實現病人醫療數據的共享。目前醫療機構掌握了大量的用戶醫療數據,但是這些數據被諸多的行政部門、醫院、診所及部分醫生掌握,無法釋放出這些寶貴的數據資產的巨大價值。
2015年4月,蘋果與IBM宣布在健康醫療大數據領域展開合作,雙方聯手啟動「Watson Health」健康醫療項目。在獲得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蘋果手機及智能手錶收集的用戶數據將傳遞至IBM的華生健康部門。該項目意圖通過對海量用戶實時活動及生理數據的搜集、分析,在醫學領域尋找新的發現。
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互動也包含著大量的健康數據。近年來,「遠程醫療」這一概念十分火熱,患者在家中藉助移動網際網路即可讓醫生幫自己診斷病情,並給出治療方案。遠程醫療越來越側重於醫生向患者提供一對一的醫療服務,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遠程醫療應該是患者自己登錄醫療服務網站並進行自我診斷。
比如,作為美國一家提供實時遠程問診服務的網際網路公司,HealthTap可以為患者提供一站式就診服務,描述症狀、線上診斷及開具藥方等環節,都能通過HealthTap平臺實現。
未來,當患者就診時,醫生可以根據掌握的用戶醫療數據為其提供定製化藥物;醫療機構將在掌握大量數據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最為優質的醫療服務;製藥公司通過數據共享,可以在探索一些難以治癒的疾病治療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抑鬱症患者經常使用的地昔帕明被證實在治療肺癌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前景。
個性化醫療正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它能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遺傳結構來制訂用藥方案,結合個體生活環境將其基因數據與資料庫中其他用戶的海量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幫助醫生診斷疾病,並給出有效的醫療解決方案。 此外,大數據在流行病的防治方面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非洲地區,手機的定位數據能幫助當地政府部門實時掌握人口流動情況,從而對伊波拉病毒的蔓延趨勢進行精準預測。這無疑會為政府制定有效的醫療措施提供重要參考,在一些必要的情況下,政府部門還可以通過對人口流動進行限制,來防止伊波拉病毒的進一步蔓延。
癌症大數據公司Flatiron Health推出了「Oncology Cloud(腫瘤學雲平臺)」服務。該公司表示,目前有96%的癌症患者數據尚未得到有效運用,而該服務將在診斷及治療癌症的過程中搜集相應的數據,並將其提供給醫療研究機構,從而加快人類在攻克癌症領域的發展進程。
對個體而言,醫療數據無疑是最為關鍵、最為私密的。所以,「網際網路+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應該建立在對人們的醫療數據進行充分的保護,並保障這些數據不會被違法使用的基礎上。事實上,儘管許多掌握大量用戶醫療數據的個體及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但黑客盜取用戶醫療數據的案件仍舊時有發生。
2015年2月,美國第二大醫療保險服務公司Anthem發生的用戶數據洩露案件,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該公司的數據系統被黑客攻破後,有8000萬名用戶的數據被洩露。值得慶幸的是,該公司被洩露的用戶數據只是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家庭住址、姓名等,患者的就診信息並未被黑客盜取。但是,在黑客十分猖獗的網際網路時代,用戶醫療數據洩露恐怕僅是時間問題。因此,確保用戶醫療數據的安全及規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儘管「網際網路+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是這在其為人類創造的巨大價值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有理由相信,隨著「網際網路+大健康」產業的不斷發展,配套的用戶數據保障機制會日趨完善,未來人們將享受到更為優質、更為安全的醫療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