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校配備現代化遊泳池、健身房、風雨操場、音樂廳、報告廳、新風系統、中央空調,條件這麼好,環境這麼美,真想再回學校重讀一次!
近日,
高新區歷時一年新建50所學校全部完工交付,
新增70260個學位,
保障了區內群眾的入學需求,
新學校的配套建設也讓家長連連感嘆。
據了解
西安高新區集中新建的50所學校,實現「名校+」工程全覆蓋。「名校+」工程是將「名校」和薄弱學校、新建學校組建成「名校+」教育聯合體,實現理念共識、資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共融,使「+校」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看見高新實地探訪了,
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與高新區第三十一小學,
開學在即,
一起看看新學校準備的怎麼樣?
◀
高新一中實驗中學(高新一中新校區)
共享高新一中師資
▶
走進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校園基礎建設全部完成,學校整體呈院落式布局,建築風格沉穩大氣。該校配建有圖書館、創客教室、風雨操場、音樂廳、報告廳、食堂、學生宿舍等,理化實驗室、計算機教室、舞蹈教室等各類特色部室一應俱全。該校位於高新區未來中央創新區濱河南路。
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生物教師羊夢林
學校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自然環境宜人,學校整體配色溫潤而有力。」 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生物教師羊夢林說,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任教西安高新一中,帶過競賽,高新一中非常重視新學校建設,便派他過來。新學校也是羊夢林的新起點,他期待新的學生,展開新的工作。
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
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與「名校」西安高新一中採用「一長多校」的方式結成「名校+」教育聯合體,西安高新第一中學校長王淑芳同時擔任兩所學校校長。
投用後,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將秉承高新一中的辦學理念,共享辦學經驗,提升教學水平。
在西安高新一中有13年工作經驗、帶出多屆優秀畢業生的歷史老師張纏武也被派到了高新一中實驗中學,他表示,新學校的設施、環境帶來了全新的認知,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高新一中的辦學理念貫穿到實際應用中去。「立德樹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我的任務是把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為現實服務。」 張纏武說。
同時從西安高新一中調過來的,還有數學老師胡維。「第一是把高新一中的優良傳統帶過來,第二要在新學校發揮新的特色和優勢。」 胡維說。
「滿意的教育首先是教孩子做好人,第二,教孩子有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第三,讓孩子個性張揚出來,每個孩子在自己原有的素質基礎上,能夠為社會貢獻基本能力。」 就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西安高新第一中學校長王淑芳說。 王淑芳表示,50所新學校,承擔著教育均衡的使命,「名校+」「名校長+」「名師+」起著示範引領的作用,再次踐行「高新速度」「高新精神」的使命擔當。
點擊播放 GIF 0.3M
◀
高新第三十一小列入高新一小「名校+」教育聯合體
▶
此次交付的西安高新區第三十一小學位於西安金融創新中心區,是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創辦的全日制公辦小學,也是一座美觀實用兼具的校園。該校以「向著燦爛生長」為辦學理念,成為高新一小「名校+」教育聯合體的分校。
西安高新第一小學支部書記、校長;高新區第八、第十五、第二十二、第三十一小學校長劉英明介紹,高新區第三十一小學有大型的多功能圖書館、現代化報告廳、半室外活動場所,設計均兼顧規模和空間轉換,利用色彩變化給孩子帶來舒適感受。學校操場及循環停車道的安全設計,在創新的同時還給了孩子們最安全、貼心的保護。
「學校的風雨操場,現代化遊泳池、健身房,既能促進孩子們進行探索、交流,也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劉英明說,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第三十一小的規劃建設理念與建設,處處凸顯了人性化、高品質、重人文、科技現代化的未來教育理念。
「這塊智慧黑板中間是電子屏,直接連接電腦,用溼抹布擦除後使用無塵粉筆一樣可以書寫。」 高新第三十一小老師介紹,新學校教室全部配備直飲水系統,防眩目燈具以及防滑地板,還有一套完整的新風系統,所有的材料以及設計都是從學生實際使用出發,課桌可自由調節高低,教室後方還留了帶水池的衛生角。
「新學校最吸引我的,是將體育教育融合到課程設置,學校每天早上7-8點有體育訓練,還有社團、俱樂部等,從多方位培養孩子技能。」高新區第三十一小學體育教師李文文介紹,學校專門設有體育樓,將籃球館、風雨操場、遊泳館共同放在一起,方便學生運動。學校各個大樓之間多方位連成一體,方便學生換教室,非常人性化。
看見高新在校園裡看到,高新區第三十一小學建築立面以白色和橘色為主,彰顯出活力與青春的朝氣,建築形態採用「回」字形圍合式布局,將教學區、辦公區、運動區、生活區有機分割,保證了日常教學與體育活動之間的相對獨立性。
採訪過程中,不少參觀者感嘆,看到學校建的這麼好,高新區切實把「辦好家門口的教育」的口號落到了實處,給了整個西安市和生活在高新區的市民無限的信心,教育是整個社會最基礎的環節,教育做好了,孩子的未來才會越來越好。
文字:劉彬
編輯:李聰迎
審核:劉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