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為什麼要組織召開班會?說得直白一點兒,就是要解決班級建設中的問題。如果沒有問題而召開班會,那就成了「為開班會而開班會」,這樣的班會便是負擔,成了形式主義。
問題是召開班會的前提,那麼,問題從何而來?如何把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轉化為班會要解決的問題呢?這需要班主任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一、問題從何來源
應該說問題來源的渠道很多。
(一)來源於班主任平時觀察
平時觀察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渠道,比如班主任最近發現班級學生課間追跑打鬧的多了,給班裡和樓道秩序造成混亂, 有時因為追跑打鬧還會產生一些小矛盾,也為安全埋下隱患。
(二)來源於對學生的調研
班主任可以召開學生幹部會或是訪談部分學生,徵集問題。很多問題往往是隱藏於學生之中,班主任蒙在鼓裡而不知。比如學生間的欺凌事件,這種事件不會發生在老師眼前,它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是匿名調研或是私訪就可以獲得。
(三)來源於與學科教師的交流
很多學生往往畏於班主任的權威,在班主任的課上表現得很乖,而學科課上就會暴露出一些問題。班主任向任教本班的教師了解學生情況,往往能發現很多問題。
(四)來源於與家長的溝通
家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合作者,家長反映的問題多是孩子在家裡的表現,這些問題應該得到班主任的高度關注。採取的方式如家訪、微信群、面對面交流等。
(五)來源於教育行政要求
教育文件及教育會議的新精神,往往可以成為班會的主題。比如向抗疫英雄學習、培養良好衛生習慣、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些指令性的教育內容,班主任可以圍繞標準找差距,差距就是問題。
二、如何把問題轉化成班會的主題
其實這是邏輯學的範疇,總地來講就是對存在的問題或表象進行分析、歸納、提煉,抓住問題表象背後的本質,形成主題。
比如上文提到的課間追跑打鬧,班主任根據這個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現象的背後是什麼?大體可以歸納為安全意識不強,文明守紀缺失,課間管理不到位等,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角度作為一次班會的主題。
比如偶然發現大一些的學生欺負小同學,雖然只是小摩擦,那也要引起高度關注,見微知著。如果不及時教育,就會縱容大的學生,可能演化為欺凌事件。班主任可以針對這個現象開展自我保護的主題班會。
比如向抗疫英雄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了主題了,但班會怎麼開才有成效呢?那就針對主題自我挖掘不足,進行自我剖析。回到現象,查找差距,就可以使班會開得有針對性。
主題班會不宜就事論事,表象問題只不過是引子,班主任要善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提煉班會主題。如果主題班會只停留在具體問題上,就等於班主任當著全體學生的面在處理個別事件了,其深度和價值必然會受到影響。
本文的觀點是,班會的價值在於解決班級建設中的問題,深挖問題生產的思想根源,抓住問題本質,再給出解決問題的具體的方法。這樣才能開出有實效的班會。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