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2021-01-07 網易

  編者按

  早在1943年,薛丁格在多次演講中都提到「熵增」這個詞,並在其著作《生命是什麼》中指出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即「生命是非平衡系統並以負熵為生。」

  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它預示了宇宙終將歸於熱寂,生命終將消失。

  任正非也在2012年的華為內部講話中提到「熵」的概念,後來在2017年,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學習郵件,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

  《華為之熵,光明之矢》

  來源:心聲社區

  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兒拖拽著我們進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兒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作者認為是目前為止對華為發展之道最不為人知的一個視角。

  魯道夫·克勞修斯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時,定義了熵。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的。在一個封閉系統最終會達到熱平衡,沒有了溫差,再不能作功。這個過程叫熵增,最後狀態就是熵死,也稱熱寂。

  熵原本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卻被任正非用於研究企業的發展之道,是貫穿任正非管理華為的思想精華。

  華為之所以不易被人理解,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任正非的思想源頭擺脫了商學院式的理論框架,仿佛黃河源頭的九曲十八彎,既有觀察現實世界、不斷實踐的人性感悟,也有橫貫東西方的科學和哲學洞察。

  經濟學的很多理論和計算方法都來源於物理學的啟發,但鮮活的生命並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和有限理性人。

  在人性和社會(人性的群體化)的複雜性面前,經濟學在社會發展的現實面前已經落後甚至潰敗,而熵的理論透過物理學和生命活力,直指人心。

  任正非把物理學、人性和哲學理念直接引入企業管理中,成就了華為獨特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和發展戰略。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華為之熵

  1. 熵為何物?

  這裡,我們稍微探討一下熵的物理學概念,不想燒腦的同學請直接跳到下一段落,不影響理解下文。熵首先是物理學概念,熵的單位是焦耳/熱力學溫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一定會隨時間增大,熵達到極大值,系統達到最無序的平衡態。因此,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定律。

  1850年熵増定律誕生的時候就有兩種表述,後來不同學科、不同科學家又發表了很多種各不相同的表述。

  相比較,作者更喜歡量子物理學和現代生物學的奠基人歐文·薛丁格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綜合性描述:「一個非活的系統被獨立出來,或是把它置於一個均勻的環境裡,所有的運動由於周圍的各種摩擦力的作用都將很快地停頓下來;電勢或化學勢的差別也消失了;形成化合物傾向的物質也是如此;由於熱傳導的作用,溫度也變得均勻了。

  由此,整個系統最終慢慢地退化成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於是,這就達到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的熱力學平衡或「最大熵」——這是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態,在其中再也不會出現可以觀察到的事件。」

  熵是個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好在我們並不需要真正了解熵、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經典物理學含義,只需要知道其社會學意義即可。作者對此作了個總結,即:熵就是無序的混亂程度,熵増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傾向都是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滅亡。

  這在經典力學上的寓意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沒有永動機,最終會走向平衡靜止,即熵死。

  任正非在一次與人民大學黃教授交流管理話題時,黃教授把熱力學第二定律發給了他。任正非發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著同樣的規律。

  對於企業而言,企業發展的自然法則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亂並失去發展動力。因而,任正非經常把華為和滅亡兩個詞關聯起來,就不足為奇了。

  從此,任正非在考慮企業管理時,會把熵増作為一個重要視角。

  2. 生命的活力

  拋開遙遠的宇宙周期論和膨脹論,我們肉眼可見的現實世界顯然也有生機勃勃的一面,那麼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描述萬物走向混亂的差距何在?或者說對抗熵増,讓世界有序繁榮的是什麼?答案之一就是生命活力。

  1943年,薛丁格在三一學院的講臺上,面對愛爾蘭總統等一眾嘉賓,在「生命是什麼」的主題演講中提到,「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

  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1944年,薛丁格把這一演講主題寫作成書,即《生命是什麼》,引導了以DNA為標誌的現代生物學發展。

  薛丁格將生命活力稱為負熵,使得自然萬物與熱力學的熵増反向運動。同理,企業要保持發展動力,需要依靠的就是人的生命活力。

  任正非說,(企業)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從低到高抽上來,增加勢能,這樣就發展了(於是誕生了厚積薄發的華為理念);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這樣企業如何發展?(於是誕生了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的華為理念)任正非正是通過洞察人性,激發出華為人的生命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得到持續發展的企業活力。

  過去5億年,遺傳信息的數量增加了1億比特。人類的DNA裡記錄了人類從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就可以被追溯的本能,貪婪、懶惰、自我欣賞。而這正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作為一個透徹理解人性的企業家,任正非深知如何用金錢把人類的貪婪轉化為動力,從而驅趕走懶惰的魔鬼,讓十幾萬華為人在自我欣賞中向著同一個目標前進。

  這個道理西方管理學也早已洞悉,但矛盾在於,哪個創始人可以克服自己的貪婪?

  為什麼猶太聖經中說,世界上難做的事情容易做成?……

  3. 耗散結構—開放的系統

  生命都是需要新陳代謝的,都是開放的系統,也都是典型的耗散結構。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封閉系統的規律,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情況下,如何闡明生命系統自身的進化過程時提出的新概念,他因此獲得了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

  耗散結構就是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在耗散過程中產生負熵流,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有序狀態,這種新的有序結構就是耗散結構。

  人類社會和群體既是一個遠離平衡的結構,也具有非線性發展的特徵,而且可以具有開放性,完全符合耗散結構的三個特徵定義。

  因此,耗散結構的動力學模型應該適合人類社會。這是普利高津在20世紀80年代進一步發展耗散結構時提出的重要觀點。

  任正非在2011年的公司市場大會上說,「公司長期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我們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過耗散,使我們自己獲得一個新生。

  什麼是耗散結構?你每天去鍛鍊身體跑步,就是耗散結構。為什麼呢?你身體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變成肌肉了,就變成了堅強的血液循環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會有了,肥胖病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漂亮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那我們為什麼要耗散結構呢?大家說,我們非常忠誠這個公司,其實就是公司付的錢太多了,不一定能持續。因此,我們把這種對企業的熱愛耗散掉,用奮鬥者,用流程優化來鞏固。

  奮鬥者是先付出後得到,與先得到再忠誠,有一定的區別,這樣就進步了一點。我們要通過把我們潛在的能量耗散掉,從而形成新的勢能。」

  任正非一直批評華為自主創新,因為自主創新就把華為變成了一個封閉系統。(於是誕生了開放合作的華為理念)。

  普利高津在《探索複雜性》一書中寫道,「簡單與複雜、無序和有序之間的距離遠比人們通常想像的短得多。」

  二、光明之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2017年華為就30年了,任正非重提華為如何避免熵死。光明之矢,正是要讓華為避免走向熵死的黑暗。

  封閉系統終究是要熵死的,沒有活力的封閉企業必將滅亡。任正非如何把華為打造成一臺耗散結構的開放活力引擎?

  企業要想長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結構,對內激發活力,對外開放,與外部交換物質和能量,不斷提升企業發展勢能,不斷拓展業務發展的作戰空間。

  從1969年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結構理論至今,又過去了40多年,這個理論逐步發展成為複雜系統科學,仍處於不成熟不完善的發展階段,不過實踐經常走在理論的前面。

  自然科學屬性無法和社會學嚴格的一一對應,這源於人類社會的複雜性。與天馬行空的理論相比,任正非似乎更喜歡探索實踐,不斷進化。

  下面的華為活力引擎模型(圖1)只是作者對過去華為實踐的不完整觀察,供大家一起探討。

  

  圖1:任正非以耗散結構為基礎,打造華為活力引擎模型

  開放性、遠離平衡、非線性是耗散結構的三個特徵。ICT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就充滿了非線性發展的不確定性和挑戰,無需為企業刻意營造非線性環境。因此,本文重點探討華為耗散結構中的開放性和遠離平衡。

  一方面,華為通過企業的厚積薄發、人力資源的水泵實現遠離平衡的耗散結構特性,使企業逆向做功,讓企業從無序混亂轉向有序有發展。

  另一方面,華為通過企業的開放合作、人力資源的開放實現耗散結構的開放性,從模型的入口和出口吐故納新、吸收宇宙能量,為企業帶來有序發展的外來動能。

  下面為了方便敘述,作者把華為活力引擎分成企業宏觀和個人微觀兩個層面分別來探討。

  企業宏觀層面,把華為視為一個生命整體,要從企業整體運作的戰略高度解決熵増。即利用企業的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組織惰怠、流程僵化、技術創新乏力、業務固化守成等問題。

  個人微觀層面,華為是無數個體的人,重在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發生命的活力,從而解決人的惰怠和熵増。

  華為這臺活力引擎的軸心是客戶,是否為客戶創造價值是判斷有序無序、熵増熵減的標準和方向。

  1.華為的宏觀活力引擎

  

  圖2:華為宏觀活力引擎模型

  如圖2所示,華為的耗散結構,既要消耗掉企業多餘的能量,打破平衡靜止的企業超穩態,建立新的發展勢能,也要保持開放性,為企業鍛造出一個開放發展、與時俱進的技術和業務平臺。

  因此,任正非賦予華為了兩個發展理念,也可以認為是華為的兩個發展戰略,即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

  在華為宏觀活力引擎模型上,開放合作與厚積薄發成為打造負熵流的主要方法,通過逆向做功,一方面消耗了多餘的物質財富,打破平衡靜止,避免物質財富過多導致的熵增,另一方面又建立起新的企業發展勢能,為長遠發展積聚能量。

  在這裡,勢能可以理解為技術研發、組織管理能力、人才資源、思想戰略、品牌聲譽等的儲備,形成進入無人區、構築世界級競爭力的綜合能力。

  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的戰略是相輔相成的,又各有側重。

  1.1厚積薄發

  華為與很多西方企業發展理念最顯著的不同,在於華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以企業長期發展為目標。而多數西方企業,一般以股東利益或公司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華為通過厚積薄發戰略,把企業物質財富最大化轉化為企業發展勢能,強化了內生動力。厚積薄發本身的理念更像一個能量守恆系統,偏重企業內生動力的循環往復。由於消耗掉了物質財富儲備,也避免企業過度積累財富而失去危機感、造成惰怠而失去發展動力。

  厚積薄發首先表現在把物質財富密集投入到科技研發領域。華為建立勢能最突出的方式是研發方面面向戰略聚焦領域,多路徑、多梯隊「範弗裡特彈藥量」的密集投資,過去10年累計投入2400億人民幣。

  能量守恆系統本質是個封閉系統,而耗散系統必須開放。華為厚積薄發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開放式的,即不斷引進國際管理經驗,推動管理變革,積累組織能力方面的勢能。

  從1997年開始,華為近20年來持續引進外部管理經驗,包括IBM、埃森哲、HayGroup、波士頓諮詢等,為華為提供了集成產品開發(IPD)、集成財經服務(IFS)等多方面的持續變革,使得華為的管理創新、組織結構創新、流程變革不斷進步,奠定了華為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華為通過厚積薄發積累了足夠的勢能,就有可能在核心領域進入無人區,構建世界級競爭力,同時也能積累能力進入更大的業務作戰空間,獲得更多物質財富,進而推動積累更大的勢能。

  如此循環,企業進入良性發展狀態。

  1.2開放與合作

  塞薩爾 伊達爾戈在《增長的本質》一書中提到,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封閉系統的熵值趨於增長,意味著一個系統會從有秩序演變至無秩序。

  任正非深諳這一道理,明確提出,「我們要建立開放的架構,促使數萬公司一同服務信息社會,以公正的秩序引領世界前進。」在與楊林的2015年花園談話中,任正非進一步指出,「熱力學講不開放就要死亡,因為封閉系統內部的熱量一定是從高溫流到低溫,水一定從高處流到低處,如果這個系統封閉起來,沒有任何外在力量,就不可能再重新產生溫差,也沒有風。

  第二,水流到低處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麼這個世界全部是超級沙漠,最後就會死亡,這就是熱力學提到的「熵死」。社會也是一樣,需要開放,需要加強能量的交換,吸收外來的優秀要素,推動內部的改革開放,增強勢能。外來能量是什麼呢?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先進的思想意識衝擊。」

  文化是企業生生不息的土壤。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成為華為開放文化的思維符號。

  開放的文化會孕育開放的思想。無論是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還是主航道的無人區,開放的思想會孕育出多樣性和更多發展路徑的分支,讓華為在面臨未來不確定性和黑天鵝突變時擁有充分選擇權。

  分支的選擇權,正是地球生命繁榮進化、避免熵死的根本,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特性。企業的分支選擇權,只誕生在開放、非平衡的環境中,並由企業的理性做出最終選擇。

  在企業戰略方面,任正非為大管道戰略定義了開放的屬性,「我們把主航道修得寬到你不可想像,主航道裡面走的是各種各樣的船。要開放合作,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

  不做成吉思汗,不做黑寡婦,通過深淘灘低做堰,華為積極開展與業界合作,構建日益高效的產業鏈和繁榮的生態系統,不斷做大產業規模。

  在科技研發的勢能積累方面,任正非經常旗幟鮮明的反對自主創新。

  在具有可選擇性的領域,華為更願意採用合作夥伴的解決方案,並對其持續優勝劣汰、吐故納新,從而長期保持與業界最優秀的夥伴進行合作。如果戰略結盟,甚至併購合作夥伴,就會失去選擇權,失去選擇權則意味著臨近熵死。

  華為的開放性還體現在作戰空間的與時俱進。華為通過不斷積累核心能力,一方面是在當前核心領域力求深入無人區,構建獨特競爭優勢;另外一方面也根據行業價值轉移的趨勢,不斷擴大作戰空間。

  這些年來,華為從CT發展到IT和消費者領域,作戰空間的有序擴張使華為長期積蓄的內在能量得到極大的迸發。螺螄殼裡做不了道場,一個公司如果不能跟隨價值轉移趨勢而與時俱進,一味固守原有的作戰空間,內部再有能量也發揮不了,只能導致企業的熵死。

  開放的文化孕育開放的思想,開放的思想打開了生態合作空間和業務作戰空間,擁有了未來發展的選擇權。

  正如《黑天鵝》一書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說,在黑天鵝頻發的時代,選擇權讓你具有反脆弱性。

  2.華為的微觀活力引擎

  

  圖3: 華為微觀活力引擎模型

  微觀的有序性產生宏觀的力量。華為人的生命活力產生華為發展的力量。

  華為最不被人理解甚至誤解的企業理念就是「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而這點恰恰是華為微觀活力引擎(如圖3)的動力關鍵所在。華為通過人力資源的水泵實現逆向做功,增加勢能,激發員工活力。

  而作為耗散結構,華為人力資源的的開放體現在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以及炸開人才金字塔塔尖的人才結構,從而吸收外部人才帶來的能量和秩序。同時,華為也加速內部人員流動,實行末位淘汰和退休政策。

  2.1人力資源的水泵:以奮鬥者為本 長期艱苦奮鬥

  人的本性是貪婪懶惰和安逸享樂的,如何讓人們長期艱苦奮鬥、激發出生命活力?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正是任正非用人性的貪婪驅趕人性懶惰的不二法門。華為具體做法就是用合理的價值分配,撬動更大的價值創造。

  任正非說,我把「熱力學第二定理」從自然科學引入到社會科學中來,意思就是要拉開差距,由數千中堅力量帶動十五萬人的隊伍滾滾向前。

  我們要不斷激活我們的隊伍,防止「熵死」。我們決不允許出現組織「黑洞」,這個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讓它吞噬了我們的光和熱,吞噬了活力。

  在華為微觀活力引擎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華為人力資源的水泵,把人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反人性的。在任正非的腦海中,以人為本,是留給國家層面去做的事情。企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擎,以人為本就會失去發展動力、最終熵死。

  人力資源水泵的工作原理就是用價值分配撬動價值創造。任正非認為,「企業的活力除了來自目標的牽引、來自機會的牽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驅動。企業的經營機制,說到底就是一種利益的驅動機制。價值分配系統必須合理,使那些真正為企業作出貢獻的人才得到合理的回報,企業才能具有持續的活力。」

  如何實現用價值分配撬動價值創造?這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兩個主要方面:

  第一,100%員工持股是基礎,讓物質-能量-物質的轉化損失最小。

  華為在微觀永動機模型的能量循環上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存在一部分合理的閉環:華為100%員工持股,避免了能量分流,避免迷失持之以恆的戰略方向。

  因此,在能量守恆的角度上,華為的股權結構做到了能量損耗最小,因而華為的內生動力遠勝於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資本上是開放系統,動力機制不同,外在因素髮揮更大作用。)而近年新推行的TUP制度(相當於5年有效期的分紅權),更是避免了利益沉澱引起的熵死。

  第二,讓勞動者獲得更多價值分配,打破平衡,把最佳時間最佳角色最佳貢獻匹配起來,激發奮鬥活力。

  勞動是價值創造的主體,因此價值分配優先分配給勞動者,讓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的比例大致保持在3:1。這樣既能激發勞動者創造價值,也能避免老員工積累過多股票後變得惰怠。

  在薪酬分配環節,任正非也非常注重拉開差距,華為通過及時提拔和破格提拔優秀者,以衝淡惰怠。這就是他常說的「給火車頭加滿油」,向奮鬥者傾斜、以奮鬥者為本的分配結構,充分體現了耗散結構不平衡的特點。

  2.2人力資源的開放性

  華為微觀永動機模型的開放性體現在炸開人才金字塔塔尖,在全球能力中心進行人才布局;通過戰略預備隊培養未來領袖,加強跨部門人員流動;以及堅持吐故納新、淘汰惰怠。

  首先,在組織結構上炸開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實現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

  華為人才機制原來是金字塔結構。金字塔是封閉的系統,限制了組織模型和薪酬天花板。華為炸開人才金字塔塔尖,就是形成開放的人才系統和組織架構,這樣才能容納下世界級的人才,打開各類人才的上升通道。

  華為在俄羅斯做數學算法研究,在法國做美學研究,在日本研究材料應用,在德國研究工程製造,在美國研究軟體架構……在海外16個城市建立了研發機構,包含幾十個能力中心,外籍專家佔比達90%。儘管黑天鵝是難以預測的,但是華為可以在黑天鵝的棲息地進行人才布局,最大限度網羅到黑天鵝,捕捉黑天鵝帶來的ICT科技跳變。

  其次,華為幹部流動和賦能機制制度化,培養未來領袖。

  人在一個位置上待久了,必然會產生惰怠,因此必須流動。華為曾經搞過多次大辭職,有過上千人被破格提拔,2016年還有兩千研發將士出徵,都是華為從內部激活人員創造力的方法。

  華為幹部流動機制的制度化正在不斷完善,強調自上而下長期運作,結合資格管理、任期管理和戰略預備隊訓戰等系統展開。

  最後,華為人力資源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吐故納新,淘汰惰怠員工。

  生物能夠不斷進化的核心不是某種生物越來越強壯、越來越聰明,而是不斷淘汰不能適應環境的個體生物,開放性競爭是生物進化的不二法則。

  企業也是如此,一個健康的開放系統一定要有吐故納新的揚棄通道,要能夠及時調整或淘汰懈怠的主管和員工。2015年,華為有超過一萬名員工因為不勝任工作而被調整,部分主管和員工被淘汰。

  同時,公司政策也允許部分不願意繼續奮鬥的主管或員工保留股票而退休。

  結語:

  以前作者學習華為管理思想,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任正非的管理主張都能直指人心,也在華為實踐中得到了驗證,但從來都找不到源頭。

  當作者把熵-生命活力-耗散結構一一解讀之後,從厚積薄發到開放架構,從人力資源的水泵到炸開人才的金字塔,一切仿佛都豁然開朗。

  正如普利高津在《探索複雜性》一書中寫道,我們正步入一個世界:在其中,將來是未決的,在其中,時間是一種結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這當中去。

  人,身在世界;你,如何參與其中?

  那麼,為什麼熵增總是被提及?成為熱議話題?

  

  什麼是熵增定律

  定義: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

  什麼是熵?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

  可以理解為,系統中的無效能量

  那麼什麼是熵增定律呢?就是這種熵在不斷增加的過程。

  但這是針對整個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針對地球,針對一個國家,針對一個企業,針對某一個人,則要加上兩個限制條件——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

  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於混亂和無序。

  生命也如此。

  

  

  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因為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

  非生命:比如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手機會越來越卡,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的盡頭——熱寂。

  生命與個人: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鬆,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

  生命與群體: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如何對抗熵增,實現超越

  熵增定律被稱為最讓人沮喪的定律。它預示了宇宙終將歸於熱寂,生命終將消失。

  那麼這還有辦法可解嗎?

  從定義來說,熵增的條件有兩個: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

  只要打破這兩個條件,我們就有可能實現熵減。

  生命在減熵過程中,其實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努力保證能量的供給。比如,從化學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結合體;到多細胞生物。

  第二,努力開放系統。細胞從無法移動,到進化出遊動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飛行能力。

  第三,努力變得更加智能。生命為了花更少的能量來獲取更多物質和能量,進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當時的霸主奇蝦,就有很大一對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減少更多熵的耗散。

  這三點正好是企業和個人的進化要件。

  一、企業

  1、主動做功

  許多公司在創業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進行各種戰略和組織的進化。

  但是隨著企業的做大和成熟,員工就會慢慢懈怠下來,組織會變得臃腫,制度會腐舊脫節。

  所以,作為leader你要努力保證企業的活力。比如採取扁平化的結構,讓團隊各自為戰,回歸創業初期時的熱情。

  記住,舒適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張王牌,任何時候你都不能鬆懈。一旦你減少了能量的投入,企業的熵增就會立馬回來。

  2、開放系統

  關於開放系統,有一個偉大的發現,叫做耗散結構,它給我們帶去了一絲希望。

  什麼是耗散結構?它有三個特徵:

  ①開放性

  系統把無用的熵排出去,然後吸收新的可用物質、能量和信息。

  企業要想對抗熵增,就必須開放,把那些衰敗為熵的東西全部排出系統。

  比如腐敗的制度、無產出的員工、落後的信息等等;然後吸收新鮮血液,比如先進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華為就是最推崇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爺子把這個耗散結構作為華為的底層邏輯。

  任正非說:「我們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

  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淘汰幹部10%,員工淘汰5%。每年18萬人會淘汰5千人到9千人來激活這個團隊。

  ②遠離平衡態

  當熵逐漸增大,雖然系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但是這種結構卻更穩定,這種穩定就是平衡態,你要遠離這種平衡態。

  比如一個企業做大了,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結構,這種結構很可能就是官僚結構。

  企業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進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會非常困難。

  解決辦法就是,打破這種平衡態,讓系統內部流動起來

  ③非線性

  一個微小的變化也有可能導致一個巨大的突變。

  比如亞馬遜,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失敗最多的企業了,但他們對失敗非常包容,因為他們不斷在賭「每次小的努力和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超額驚喜」。

  

  二、個人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在企業裡運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沒關係,熵增定律也同樣適用於你個人的發展。

  比如工作、生活、學習、心情、成長、人際關係等等都與此相關。

  就拿生活來說,每天會有各種各樣的瑣事湧來,如果我們任由其發展,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

  這種狀態就是生活陷入了極度的熵增狀態,被無數的混亂的事情牽著走,喪失了生活的掌控權。

  之後我們要想恢復到有秩序的狀態,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價才行。

  比如專注這件事,好像高中之後我們就很難專注了。原因是,大腦裡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會要做這個,一會要做那個,一會這種情感,一會那種情感。

  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堆積在一起,就會擾亂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的專注的做一件事情。

  如果我們不主動投入能量做熵減,生活就會脫離我們的掌控。

  那要怎麼辦呢?解決辦法仍然是:

  1、主動做功

  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緒,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緒,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理清你想要的是什麼。

  我在未來大學裡學到一招,叫做清空幹擾。

  把當下所有情緒和事件都清空,然後把它們都記在一個備忘錄裡,你可以叫它追蹤系統,然後腦子裡永遠都只裝3件事。

  再比如學習這件事,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大腦是一片漿糊,怎麼辦呢?

  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亂度。

  但是這個過程真的極其痛苦,我需要不斷對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有的地方要反覆改。

  痛苦著痛苦著,突然「熵增定律」闖進了我的腦海,讓知識變得有序的過程不正是熵減的過程嗎?

  所以痛苦是必然的,舒服是留給死人的。

  雖然很痛苦,但還是得主動去做這件事。

  2、開放系統

  ①開放性

  你要一直保持與外界交流的狀態,把過去的熵埋葬,然後擁抱新的明天。

  什麼是過去的熵?比如打翻的牛奶,腐舊的認知,回不去的人。

  什麼是擁抱新的明天?比如去新的環境(旅行),獲取新的認知(讀書),結交新的人(社交)。

  ②遠離平衡態

  我們極容易陷入平衡態,即使你嘗試了一件新的事情,認識了一個新的人,你也會很快熟悉,並待在這種狀態之下,認知裡面叫「舒適圈」。

  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活很久沒有波瀾了,想必你已經掉進平衡態了。你要不斷超越自己,給自己新的目標,新的計劃。

  ③非線性

  非線性,其實就是複利效應。

  也許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來杯水車薪,學習、生活都沒有改變多少。

  但是請不要灰心,繼續堅持熵減,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點努力,就會開啟你開掛的人生。

  3、智能化

  它不僅適合任何組織的進化,也契合我們個人的進化。

  整個生命的減熵史,就是一個不斷變得智能的歷史。

  因為一旦你熵減了,那麼你的環境就會加劇熵增,也就是說環境會變得越來越惡劣。

  如果生物要生存,就需要更強的減熵能力。

  這種更強的減熵能力從何而來呢?顯然光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開放系統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智能化的過程是必然的。

  當我們的生存環境很變得越來越艱難,為了生存我們就需要更強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到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大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的原因,因為環境熵增了。

  減熵的終極方向是智能化。那麼如何智能化呢?

  答案是降低信息熵。

  什麼是信息熵?它被用來度量信息的不確定度,信息熵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

  當你信息有局限的時候,要做成一件事,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產生更多的熵。

  這也是為什麼歷來偉大的企業家都博覽群書的原因。想起查理·芒格的一句話: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

  智能充當的角色,就是從無序中發現有序,減少大量的瞎幾把做功。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世界,光做功和開放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在信息上,上升一個維度,做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關於熵增你還應知道

  一、熵增無好壞之分

  對於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個法則,沒有好壞之分。

  好壞只是人為在道德上的定性,這個定性對於宇宙來說,毫無意義。

  二、無序只是概率事件

  看起來,事物從有序到無序是必然事件。其實不是,它只是一個概念事件。

  在現實生活中,熵增是必然的。

  三、意義是針對參考系而言的

  對於宇宙而言,人類的存在確實沒有意義;但對於人類而言,你的存在就有意義。

  END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1.文章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2.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3.以上圖片/文字/廣告僅作推廣使用,圖片/文字/廣告內容含對項目所在區域其它項目或公共設施的介紹,僅作為相關信息以供參考,不視為本公司對此作出承諾,買賣雙方權利義務以最終籤訂的買賣合同文件為準。本公司保留對此宣傳推廣內容修改的權利,如有更新請以最新內容為準;4.本圖片/文字/廣告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智慧財產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5.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文資料轉載自公眾號《湖畔大學》(ID:hupansanbanfu),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相關焦點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理論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註:愛丁頓說自己是除愛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懂相對論的科學家,雖然看起來有點能吹,但應該也挺牛)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熵增定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巨大影響?以至於能夠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
  • 「喬諾商學院」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一定會隨時間增大,熵達到極大值,系統達到最無序的平衡態。因此,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定律。1850年熵増定律誕生的時候就有兩種表述,後來不同學科、不同科學家又發表了很多種各不相同的表述。
  • 熵增定律:讓無數迷途者頓悟的終極定律
    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說這句話的人是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雖然你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難道不是牛頓的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我看到這句話一開始也很迷惑,但是吳教授能說出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不管對與不對,都可見熵增定律的分量。
  • 詳解讓無數人頓悟的熵增定律
    ▲來自得到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愛丁頓爵士也曾說: 「 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 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麼麥克斯韋方程可能有不對; 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 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臺。
  • 熵增與自律_作者:邵明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愛丁頓爵士也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麼麥克斯韋方程可能有不對;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臺。」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熵增定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 為什麼說熵增定律是一個讓人絕望的定律?
    在了解熵增定律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一個方程S=K.log W這個就是玻爾茲曼輸運方程,關於此方程描述的系統,一個經典的例子是空間中一具有溫度梯度的流體。這部分能量導致了熵增,熵增定律在很多自然現象中都可以提現出來。因為這是自然界自然的發展方向,就是從有序到無序的轉變。有序和無序只是便於理解,實際上無序是大概率的意思,有序是小概率。事物總是往大概率方向發展,就是增熵。
  • 熵增定律:讓無數人瞬間頓悟的成長思維
    這些所有的現象,本質背後屬於「熵增定律」。根據資料記載,1998年亞馬遜股東信裡面,貝佐斯說到:「我們要反抗熵增」,(we want to fightentropy),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說過:「管理就是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
  • 熵增定律,為什麼會被稱為讓人絕望的物理定律?
    自然界中的現象遵循著某一規律,物理學家通過不斷觀測,並進行大量實驗,最終總結出了科學結論,這就是物理定律。事實證明,物理定律行之有效。如果沒有物理學家前赴後繼地發現新定律,人類的科技就不可能發展起來。 物理定律給人類帶了無限的可能,基於物理定律,我們可以實現前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例如,人類登陸月球,無人探測器飛出太陽系。但同時,有些物理定律也給人類帶了絕望,以致於一些物理學家寧願不想發現它,這就是熵增定律,或稱熱力學第二定律。
  • 熵增定律為什麼讓人絕望?被愛因斯坦稱第一,預示宇宙命運
    宇宙浩瀚無比,在宇宙中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歇,很多科學家在宇宙中都有了新的發現,這些新的發現都讓人感到高興,但是有一條消息被人類發現了以後,人類卻不希望是真的。這個就是熵增定律。大家對於熵增定律可能並不了解,熵增定律被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
  • 讀書筆記PPT:熵增定律(附PPT下載)
    PPT極客近日讀到一篇關於熵增定律的文章,這定律說:個人體系累計了大量熵,如無突破,個人也將面臨被時代拋棄的危險。PPT極客覺得挺受益的,故把筆記做成PPT,與諸位分享,一起進步。熵增定律,生命與非生命的終極定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睡懶覺很容易,早起很難?為什麼吃美食長胖容易,減肥很難?為什麼玩遊戲、刷短視頻很容易,自律讀書那麼難?對了,都是和熵增定律有關。那什麼是熵?
  • 不懂熵增定律,怎麼乘風破浪
    編輯導語:熵增定律,號稱全宇宙最絕望的定律,它大致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過程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的,即從有序到無序。在職場中,我們也可以應用熵增定律,保持職場競爭力,對抗熵增,持續不斷地增加負熵流,這樣才能減少因熵增帶來的無序和混亂,這也是生命力本身的訴求。
  • 以物理學看國學:熵增定律佐證儒家思想
    現代物理學的熵增定律認為,一個孤立系統的熵總是增加的,並且將兩個系統連接在一起時,其合併系統的熵大於所有單獨系統熵的總和。熵即是指一個系統的無序度。早在1947年,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就曾高瞻遠矚的指出,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人的身體也遵循熵增定律。基於人體的物質性,如果用熵增定律理解人生,我們發現它竟然能讓我們茅塞頓開,大徹大悟,更為神奇的是它還與兩千多年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不謀而合!它們都認為人生應當去積極的作為,用力的活。
  • 最令人絕望的「熵增」定律,為何讓許多人一下就頓悟了!
    作者:Windy Liu來源:自言稚語 (ID: selfgrowing1118)「人生苦短,為什麼我們還要不斷學習,成長,做那些並不讓人愉悅的事情呢?」有人會說,你不學習不成長,遲早要被這個世界淘汰;有人會說,學習和成長才能給人帶來成就感…...這些都有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到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
  • 不懂「熵增定律」,怎麼在職場乘風破浪?
    熵增定律,號稱全宇宙最絕望的定律,它大致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過程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的,即從有序到無序。 對於職場人士來講,了解熵增定律背後的內涵至關重要,它會告訴你,面對不可避免的熵增的事實,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行為來減緩熵增的步伐,從而確保自己在職場持續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和較快的成長性。
  • 《信條》——熵增定律 時間倒流 做自己的「麥克斯韋妖」
    一、熵增定律的世界,令人絕望的真理 電影中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設定與理論基礎。導演將「熵」這一概念與時間相結合,設定了「熵增的方向與時間流逝的方向相同」這一指導思想。提到熵增定律,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熱力學的三大定律。
  • 最悲觀的定律「熵增定律」,它意味著一切事物都走向終結
    有這麼一句話,熵增定律是這個世界中讓人最絕望的定律。因為熵增定律的存在,這個世界包括黑洞以及宇宙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活在這個宇宙中,就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遵循熵增定律。熵增定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要了解它,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熵。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生命是什麼》·薛丁格沒人能逃過「熵增」,但高手懂得對抗!(本文首發於「三人化工」,期待您的關注)在我們的世界裡,物質總是朝著熵增演變,房間不收拾就會變亂,水只能由高處流向低處,而耳機線不整理就一團糟,熱水放在那會慢慢變涼,太陽終將不斷燃燒衰變……直至宇宙的盡頭——熱寂。
  •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信息維度的熵減
    關鍵詞:熵、熵增、熵減、信息工具。 解答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越來越亂的現象?人為什麼需要自律?看著也頭大,而本文是從熵的本質來聊聊「生活中的熵增定律」和「信息維度的熵」。 2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 熵,它是用來度量一個系統的「內在的混亂程度」。 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
  • 如果不控制,事物總是朝著糟糕的方向演變,熵增定律了解一下
    一、什麼是熵增定律在2019年末,網絡上流傳一則華為裁員的消息:華為全球裁員7000人,寧願冒著賠付10億的風險,也要辭退平庸員工。事實上,華為裁員早就不是第一次了,幾年前就開始清理部分35歲以上的員工。相信這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為什麼華為這麼不近人情?
  • 令人絕望的「熵增定律」,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人有生老病死,草木有一枯一榮。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提及一句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如果你稍加留意,會發現生活中的事物,有這樣一種慣性,桌子不擦會蒙生灰塵,家裡幾天不清理,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擺放得亂七八糟,杯子幾天不洗會有汙垢,鋼鐵沾了水會鏽跡斑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