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7 08:1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馬悅 通訊員 廖垣
春暖四月,陌上花開。西湖湧金,象山疊翠。
中國美術學院迎來了90周年校慶。回眸90載歲月,中國美院的校史裡寫滿肩負起中國文化復興使命的勇氣擔當,記錄著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光輝篇章。
90年間,從創始者蔡元培、首任院長林風眠,到潘天壽、肖峰、潘公凱、許江等歷任院長,都始終牢記建院之初「振興民族藝術」的理想宗旨,歷經磨練,理想不輟;雖六易其名而不易其志,雖數遷校址而不遷其神。
90年間,中國美院始終以其不懈的探索與堅守,領航中國藝術的先鋒之路,為中國美術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從這裡走出了一大批享譽國際的藝術大師。
90年間,中國美院始終堅持精益求精搞創作,參與歷次國家重大美術創作工程,「時代領跑者」美術作品展等精品頻頻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緊扣國家和地方發展需求,以文化振興推動城市更新,以藝術勞作重建鄉土社會,譜寫出學院與社會和諧發展、美美與共的新篇章。
中國美院黨委書記錢曉芳說,在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關懷下,中國美院堅守「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辦學定位,堅守教育與藝術「雙重靈魂工程師」的責任擔當,努力培養新時代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從國立藝術院到中國美術學院,90年曆經波瀾壯闊,這座藝術殿堂如今矗立在一個新的歷史坐標上。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說,進入新時代,中國美院將繼續在通往藝術和學術高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書寫更加壯麗輝煌的新篇章,以更成熟的「國美模式」將中國價值、中國魅力回饋世界。
立德樹人,勇攀學科高峰
每年畢業季,是中國美院最熱鬧的日子。連續8年的畢業創作展示周,已成為杭州每年的「藝術嘉年華」和文化品牌。在今年即將畢業的2018屆畢業生中,不少學生自覺地把畢業設計作為獻給學校90周年校慶的一份禮物。
人流如長路,記憶塑遠道。90載春秋,這份文化自覺代代相傳。1928年,恰是這個時節,教育家蔡元培選擇在西子湖畔創辦「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林風眠等建院的一代人,寄望西湖湖山對藝術大學的養育,寄望藝術大學對美育育人的擔當。從此,振興民族藝術、抒寫民族精神的雙重使命,深深地烙在了中國美院的旗幟上,烙在國美師生代代傳承的心志裡。
在時代激流中成長,中國美院催生了代代追躡、不懈傳承的血脈譜系。張眺、胡一川、羅工柳等扛起了革命藝術的旗幟;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融匯中西、鑄煉藝術高峰;在人民藝術思想的熔煉中,中國美院湧現出一批創造型的精英:浙派人物畫的方增先、周昌谷、顧生嶽等,寫實表現油畫的肖峰、全山石、王德威等……他們中有的成長為新世紀學院變革與發展的主導力量,有的經歷當代藝術的荒原跋涉,返身學院,成為新型藝術教育的開拓者。
回顧90年曆程,中國美院始終秉持藝術先鋒的教學特色。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畫改造的轉折中,「浙派人物畫」橫空出世,開啟中國人物畫表現時代的歷史篇章;潘天壽擬定臨摹心追的課程結構,確立了師心獨造的中國繪畫教學理念;上世紀60年代,中國美院開設全國第一個書法篆刻專業,成為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發端……這些教學中的重要案例,無不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東方學研究和活化的生動現場。
90年間,中國美院在教學和創作中倡導「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勞作」的哲匠理想,在當代教育界獨樹一幟。師生們倍道而進、不懈奮鬥,成就了一大批活躍在國際藝壇的藝術先鋒和國際大師,確立了中國美院在全國美術院校中的全面領先地位,使中國高等藝術教育躋身世界前列,也為世界藝術教育提供了一種可借鑑的「中國方案」。
而今,新時代的年輕人勇挑重擔。每年9月,中國美院新生都會在開學典禮上收到一份特殊的入學禮:兩支毛筆、一疊元紙書和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在青春歲月中,這份特殊的入學禮將轉化成為人生的資糧,涵養著一顆顆牽繫傳統情致的心靈,在新媒體、新技術的磨礪中不斷地活化傳統、自主創新。
2017年,中國美院躋身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並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取得美術學和設計學雙A+評級(全國藝術院校排名第一),奠定了中國美院在全國藝術院校中的標杆地位。
當前,中國美院「雙一流」建設要務是建設以東方學為特徵的世界一流美術學學科,持續活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源思想,構築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美術學中國體系。
由此,中國美院形成了獨特的辦學格局——中國畫與書法是頭腦,藝術理論是心臟,油畫、版畫、雕塑是左膀右臂,設計、手工藝術、建築、影視是雙腿,新媒體是聯通四方的身軀,這使得中國美院在推進「雙一流」學科發展中根深葉茂,這也正是「東方藝術學」的基本構架。
在90年校慶之際,中國美院良渚校區將舉行奠基儀式。這意味著中國美院開啟了「雙一流」建設的闢新之路,這裡將營造設計學一流學科發展新布局,培育藝科融合排頭兵,培養融通科技、商業的跨界新型藝術設計人才。
人民之心,創作精品力作
3月25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展」亮相中國美術館。在油畫《國美春秋——中秋》的畫面裡,幾代美院教師代表登上滿山紅葉的鳳凰嶺望遠抒懷。這件作品的領銜畫家、中國美院油畫系主任何紅舟感慨萬千:「以藝術真實再現歷史真實,這是一代代國美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令他驕傲的是,自己的另一幅作品——描繪中共一大代表們乘小船陸續登上紅船的《啟航》,作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經典作品,在2009年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自建院之始,中國美院就扛起振興民族藝術、抒寫民族精神的大旗,始終與國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始終葆有歷史和社會責任,寫照時代,謳歌人民,創作了一批在新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作品,如莫樸的《宣誓》、黎冰鴻的《南昌起義》等經典力作。新世紀以來,中國美院以藝術教育與創作的「國家隊」立身,積極探索和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覺表達和社會實踐體系。
藝術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藝術之魂。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闡明了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方向,提出了文藝弘揚「中國精神」的歷史使命。會上,許江作了《關注視覺中國,弘揚核心價值觀,鑄造國家形象》的發言。隨後,國美人從「服務人民、塑造人民;紮根大地、深耕大地;人民品格、時代現場」三個方面貫徹落實會議精神。
至今,中國美院連續三年舉辦以「人民之心,中國之魂」為主題的學習報告會、研討會和主題展覽。許江說,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
堅持人民之心出精品,為民族凝魂聚氣,為時代凝心聚力。近年來,中國美院全力承擔為共和國勞模塑像的「時代領跑者」工程創作任務,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等國家重大美術創作工程和文化建設任務,舉辦了「治水最前線:下鄉創作實踐」等大型主題性藝術活動,傾情讚美人民追尋中國夢、建設美麗浙江的偉大實踐。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創新平臺成立,這意味著籤署了一份承擔國家重大題材的當代美術創作和大型繪畫人才培訓的責任書。
這不僅是中國美院創作團隊的實力,也是師生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這個春天,中國美院的學子們又將踏上熟悉的「下鄉」之旅。這是美院師生歷來深入生活的基本範式和重要傳統。「下鄉」不是簡單的寫生採風,而是一種通過社會調查、田野工作進行「社會素描」的開放課堂,融藝術課程與社會工程於一體,用常情常理去觀察和理解社會,用畫筆和鏡頭與人民群眾建立起心靈的聯繫。
美美與共,藝術造福社會
4月的浙江一片詩情畫意:山野滴翠間,白牆黛瓦的民居籠一層蒙蒙雨霧,是江南才有的春色。在杭州富陽區洞橋鎮文村,以夯土牆、抹泥牆、杭灰石牆、斬假石為外立面設計的14幢24戶浙派民居,以建築的形式,定格了鄉間文化。
這片榮獲全國第二批田園建築一等優秀實例的新建民居,是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中國美院建築學院院長王澍帶領團隊歷時三年打造的「美麗鄉村」,更是中國美院以藝術勞作重建鄉土社會的一個縮影。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能。如今,中國美院在社會中的功能,早已超出傳統美育的範疇,更直接關係到社會創新力量的開啟、民族創新能力的提升。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早已成為具有廣闊視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行為者,切實擔負起文化思考和文化創造的責任和使命。
一方面,中國美院為浙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平臺,中國畫雙年展、國際陶藝雙年展、國際纖維藝術三年展等大型學術展事將杭州與世界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場永不落幕的藝術博覽會。
另一方面,中國美院積極介入城鄉營造進程。以杭州為核心,中國美院與全國40餘座城市展開合作,提供城市美學諮詢與設計服務,提出以文化振興推動城市有機更新的發展新理念,打造城鄉綜合發展新模式。
聚焦和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要,面對浙江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中國美院以其強大的文創設計力量,成為浙江創意經濟和時尚產業的重要「發動機」。受省政府委託,中國美院主辦「中國設計智造大獎」,構造一個藝術、科技與商業融通的全球跨界競賽。以大賽為契機,中國美院聯合全球設計資源,強力推動浙江製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美院還通過積極打造以其為核心的創意園區和特色小鎮,主辦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等國際化專業平臺,舉辦系列高端學術論壇和國際重大節展等,成為文化浙江、美麗浙江建設的排頭兵和生力軍。
中國美院自創建之日起就以社會美育滋養國民心性,以改造社會、造就新民作為辦學理想和歷史使命,為社會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美。面向市民開展「美美講堂」志願服務,邀請市民進行藝術創作體驗;遠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書法、國畫、篆刻等中華傳統文化…… 2017年,中國美院被評為首屆全國文明校園,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
回望過去,激勵未來。站在新的起點上,國美人還將以文藝復興的使命擔當、勇立潮頭的先鋒意識、藝理兼通的學術精神、人文湖山的詩性氣質,為浙江的發展、浙江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