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已經從英文翻譯軟體和語法糾錯軟體上進行了 SCI 寫作的全攻略測評。
但是正如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寫作風格和細節這種東西不論我們用什麼翻譯引擎或者語法軟體都無法進行修改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去修正寫作風格、速成 SCI 寫作呢?
今天,筆者就經典寫作風格和細節的錯誤,為大家帶來一波詳細的攻略。
1. 時態統一
示 例: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錯誤頻率:基本錯誤,新手常見
錯誤原因:動詞時態使用錯誤,或者多個時態混雜
全文、尤其是「Methods」部分的語法時態一定統一,容易犯一般現代式和過去式通用的語法錯誤。
動詞時態來回切換,在很多語法糾錯軟體中都無法檢查出來,所以只能通過寫作時的認真或者仔細檢查進行修改和核對。
糾 正: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2. 拼寫錯誤問題
示 例: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錯誤頻率:高,人人會犯
錯誤原因:全文空格使用、單詞大小寫、拼寫錯誤
大部分都是不起眼的小錯誤,但是只要出現一個就會大大拉低審稿和編輯對本文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會導致文章被拒。
細節決定成敗,這樣的小錯誤一定要注意。
糾 正: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3. 標點符號問題
示 例: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錯誤頻率:高
錯誤原因:中文標點符號,錯誤標點符號
通常最容易出錯的是中文的逗號,在來回切換輸入法的時候,不經意打上的逗號,這點很難發現,可以通過看標點符號後面的空格距離進行判斷,通常中文逗號後面的空格會略大於英文逗號。
此外, 冒號和分號也一定注意,最容易發現的是文章中出現的句號。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4. 弱動詞
示 例: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錯誤頻率:高
錯誤原因:「There be」大量使用
「There be」通常表示「存在、有」這一類的詞語,在寫作的過程中在 Results 部分和 Discussion 部分經常出現這類的說法。
翻譯後通常是:「ATF4 的表達在中、短鏈脂肪酸組間有下調」,表達意思不夠強烈,且這種使用方法也非常口語化,修改後變成「大多數中、短鏈脂肪酸下調 ATF 的表達。」,明顯比原句更加強勢,語法上也更加專業。
其實,所有的「There be」都可以用其他的動詞進行替換,從而可以使句子更加具體有力,在表達上也會利索很多。
糾 正:
5. 中式英語
錯誤頻率:高
錯誤原因:「and」開頭,中文化的表達方式
「and」作為連詞,通常可以放在逗號後面或者直接使用進行兩個句子或者短語的連接,但是一定不能放在一個句子的開頭大寫出現,這種寫法在 SCI 寫作中通常是不建議的。
此外,在很多專業名詞的翻譯上,最好查一下專業領域的 SCI 文章的用詞,否則很可能出現啼笑皆非的錯誤。比如「孕婦生產」,被翻譯軟體翻譯成了「Production」,這種詞語被外國審稿人看到絕對是一頭霧水。
6. 相同句型
錯誤頻率:適中
錯誤原因:相同的開頭,相同的句子構成,相同的詞語出現次數過多
最常見的是,所有的文章引用都使用一種表述方法。比如,全文都是「A pervious study showed that 」,其中「showed」一詞有多種替換形式,「suggested」,「indicated」等都可以進行有效的替換,不要全文都只使用「showed」。
另外,還有在 Results 部分很常見的全文都是「there be」的情況,有時一段話連續四五句的「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XXX」。
英文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選擇,儘量多使用不同的句型,可以有效的提高文章的可讀性。
7. 長篇幅表格數據的陳述
示 例: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錯誤頻率:適中
文章中的圖表,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呈現複雜和大量的數據,所以儘量不要用太長的篇幅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陳述。
太長的數據不但會降低文章的可讀性,還會給讀者和審稿人造成閱讀上的混亂,所以數據的呈現主要還是交給表格吧。
8. 助動詞的使用
示 例: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錯誤頻率:高
would, should, could, may, might 和 can 這一類的助動詞表示推測不確定的語氣,翻譯成中文就是「好像、大概、也許吧」這類的說法。
比如,示例中的話翻譯完後是「總之,我們的試驗發現 A 可能會對小鼠體內血清中 B 的含量造成影響。」這與 SCI 要求的客觀、具體的寫作風格相違背,連文章的結果都是「可能,大概,或許」這種推測,這樣的文章又怎麼能讓審稿人信服呢。
所以,在 SCI 文章寫作中,儘量減少這一類詞語的出現,尤其是在文章的結果、結論部分。假如這類詞語出現頻率太高,整篇文章會很難令讀者信服。
當然,除了這些經常出現的問題,我們在 SCI 寫作中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問題,不寫不知道,一寫嚇一跳。
動起手來,嘗試一些 SCI 的寫作,才能發現問題。當然,如果有經驗的人幫忙指導,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更快地被指正。
來源於科研論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