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著一些關於「霧化」的說法,如:霧化裡的成分都很可怕,霧化對寶寶的傷害比輸液還大……霧化,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網傳信息截圖)
針對這些問題,闢謠君請來了溫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溫州市兒童醫院兒童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吳鐵峰,給大家說說關於霧化的真相。
吳鐵峰指出兩點錯誤!第一,文中提到的前兩種是霧化所需的藥物,但抗生素一般是不作為霧化藥物,霧化與抗生素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與濫用抗生素沒有直接關係。第二,在治療喘息疾病一般須用到激素,但相比較口服,注射和外用等方式,霧化激素的量是很少的,一般不會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
舉個例子:
一位兒童體重10kg的喘息患兒如需激素治療,若用口服強的松藥物,一般體重1公斤需要口服1毫克的量,那1天需要服用10毫克,一般情況下,靜滴計量和口服相當。相近療效,如布地奈德霧化劑(普米克令舒),每天2~3次,每次0.5~1毫克,平均一天1~3毫克,而且兒童霧化時肺部沉積率一般15%,成人20%,也就是說,每次霧化真正進入體內藥物也就是所用劑量的15%左右。
相比較之下,霧化的副作用微乎其微,霧化吸入藥物直達靶器官、起效快、用藥量少、副作用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霧化針對病情比較輕的患兒,如果病情比較重還是會採用口服或者注射等方式。
下面,跟著闢謠君詳細了解下霧化!
什麼是霧化?
霧化是將藥物製成直徑為幾微米的小液滴或小顆粒,也就是氣溶膠,隨著呼吸,藥物會直接進入呼吸道和肺部,常用於緩解治療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霧化目前不僅用於哮喘,還用於先天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引起喘息的疾病,慢性肺部疾病,如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和囊性纖維化,以及傳染性疾病,如卡式肺囊蟲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部真菌感染等。
由於霧化吸入可直接作用於發生病變的呼吸道和肺部,對比口服或靜脈輸液,它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局部藥物濃度高,但總體用藥劑量小,僅為全身用藥的幾十分之一;不良反應少。
打個比方:
口服藥和靜脈給藥如果是「狂轟亂炸」,霧化吸入就是「定點打擊」,見效快,全身副作用小。所以,完全不必「聞霧化而色變」。
這些誤區不要犯!
誤區一:霧化時間越長越好
在霧化治療上,很多家長有一些錯誤的觀念,覺得霧化時間越長越好,看到霧化機上還有液體,覺得沒噴完就沒藥效。有醫師指出,實際上,霧化吸入時間取決於藥液的容量,大人標準的噴喉10分鐘都已經讓人累得「夠嗆」,從兒童角度講,霧化10~15分鐘就夠了,每天可做2-3次。
兒童霧化治療吸入時,宜採取輕鬆直立的姿勢,用面罩蓋住寶寶的口和鼻,慢而深的呼氣,吸氣末需停留片刻。在小朋友哭鬧的情況下,奶爸奶媽可以自己示範,用語言消除小孩的恐懼,讓霧化的效果達到最佳。
誤區二:霧化後忘了擦乾口鼻
很多霧化藥水都含激素,絕對不可忽視「擦乾口鼻」這一小事。尤其是幼兒的家長,不能霧化完後就「了事」,而應在每次霧化吸入後都要用擰乾的溼毛巾輕輕地擦乾小兒面部及口鼻部分。因為幼兒面部皮膚薄且血管豐富,殘留藥液可被吸收,有可能增加不良反應。而擦乾口鼻可以防止殘留霧滴刺激口鼻皮膚,避免皮膚過敏或受損。另外,在寒冷天氣,殘留霧滴留在口鼻皮膚上,還可能小孩受涼感冒。
本文轉自:溫州網